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已经能够把社会分析的比较清楚,其根本原因在于:都是人的事情。随着人这一变量的活跃,人类好像越来越迷糊。这就像是一种富贵病,生活幸福了,牢骚也随之多起来。用孔子和犹太人对女子的看法就是:人们越来越喜欢唠叨,唉声叹气的让人烦。
—— 张 海 勤
一、成佛
不可否认的是,出家是一种自我救赎和远离社会的选择。以这种方式,成就自我或回报社会。人们关注了高僧大德们的深深造诣,忽视了社会所需要的那种“世俗”的努力和贡献。
出家的事实存在,成为人们精神的最终寄托之一。出家无非就是社会原因(包括家庭、婚姻、个人遭遇)导致“放弃”或者解脱的结果。人作为(一个)社会存在的基础,构成了社会的全部,也繁荣发展着社会。广义,丰富了人类的生活;狭义,人们社会生活的一种选择。
二、女子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也是问题的一部分。相对来说,是一种竞争关系角度;绝对来说,她就是这样的。陈老师文中有透彻的看法和定义,只能用相对真理来界定,用社会实践来说明,用未来来绝对。
从孔孟时代的绝对贬低,到今天的相对公平,这一人群或者说这一群人势必将伴随着人类存在下去,客观地讲人类自己就是这样的,分为男人和女人,这本身就是一种歧视。还是由于客观的存在,人们往往因为社会的竞争性选择而定义。
三、扬弃
中国在进步中让文人们选择与进步;印度文人在保守和进步中选择和溜达。印度固守文明的成果,演绎着中国帝王思想的固执和保守;中国在改革开放中走向了相对增加,文人必然在发展中有所选择和“进步”,这种不同的文化态度,区别着印度和中国文人在面对社会进步的态度。
发展必然付出代价或者发展必然带来麻烦,固守或者专业必然带来自我的成就和成就感。在两者比较中,扬弃是一种形而上;满足人类或者民族文化的传承——也就是不断精炼和丰富才是根本——这就是所谓的吸收和培养。当中印两个文明古国在发展各自文化和经济的交织中前进时,中国因为蓬勃发展而绚丽多彩;印度因为自我而独立徘徊前行。
四、值得
“破执”这是一个新词,在互联网的今天能够有所“创新”,实属不易——因为互联网很多都是相互借鉴和微调。破执这个词颇有清凉之意,也条纹分明。执,有执行,固执等主流意思。
如果仅仅是说说,那倒容易,什么说法都成立,要做起来,那可能就完全不是一回事。大事件的选择往往关乎社会利益和政治立场,对于一个人来说,那就是坚持自我的价值。
执与不执就是一种价值观的选择,也可能表现为方式的选择,本质上都是事件或者人的价值选择。
五、迷宫
组织是一种形式,科技是一种总结(张海勤语)。在组织的形式中,合理和长期就显得重要和合适;科技主要被人们看成是一种工具和成果,例如: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果呢?像诺贝尔奖。
在选择组织意愿和个人志向方面,作为组织成员,应该选择组织意愿,当然,极少数掌握真理也是一种选择,这就看服务组织还是满足个人意志。当一个组织为了某个目标而努力时,个人应该首先满足组织需要,其次才是个人的,这是一种组织要求,也是一种长官意志;个人的意志有时候更能体现长官意志。
六、偶像
偶像是一种倾向和方向。当一个人有所成就或“执”的时候,容易成为“他人”的偶像。在众多的人中间,能够有点例外,那就是偶像的前兆或事实。正所谓的“保持自己的个性,总有人懂得欣赏”,现在看来,这句话更具时代意义,因为现在是满足个性需要的时代。在众多的人中,都保持个性,偶像在哪里呢?也许就是你自己;也许就是其他人或者共性的使者。
通常,一个人都有偶像;像姚明:偶像是一连串的,也可以说是赶超对象,一开始是王治郅、后来是奥尼尔,现在不知道是谁。其实这是一种阶段性的成果,一步一个台阶,一个台阶一个偶像。
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同一个领域、同一个行业,设立偶像,更有利于实现自己的目标,因为大家有很多共性和发展的路径可借鉴和利用。
七、议人
说到人的事情,还是不说为好。
凤凰卫视时事亮亮点,何亮亮先生在点评马云的时候说,马云成功的关键在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且成功了——这一点最难得。
八、修行
此文中,很有独立性的见解和创意,让人感觉泡沫的危害,有见地的文字语言,让人进步;制造垃圾的搜索公司,简直就在草菅人命;互联网,还是不互联的好,这会清醒很多,也会实事求是很多。
感谢陈老师的熏陶和教诲~——张海勤。2013-06-10 于广州PHO
解读都快写完了,也没有题目,选来选去,最终选择了“执迷不悟”。
【版权所有、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