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大熊猫栖息地分析研讨会在天水市顺利召开


                                WWF气候变化背景下甘肃大熊猫栖息地

                     潜在扩散区调查结果分析研讨会在甘肃省天水市召开

  全球气候变暖正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影响着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前期的一项研究表明,随着气候变暖,低海拔、低纬度地区大熊猫的现有栖息地将逐渐丧失,大熊猫将可能向高海拔、高纬度区域迁移。甘肃的大熊猫分布在文县、武都、舟曲、迭部4个县,是大熊猫岷山A种群和岷山C种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气候变化的条件下,将可能向西北区域扩散或迁移。

  然而,这一研究结果仅仅是基于气象数据,即根据收集到的大熊猫所在山系的历史气象数据,通过模型预测将来的气候变化趋势,再对比适宜于大熊猫栖息地的气象因子数值,经过分析而得出的结论。这一结论仅具有指导和参考意义。因为在研究中没有纳入生境、植被等生物学及生态学因素以及人口分布及活动、管理现状等人为因素。

  甘肃省大熊猫栖息地的西北部主要是迭山山脉的白龙江北岸林区和洮河林区,这一区域有森林和竹林的分布,人口密度低,干扰较小,看上去适宜大熊猫生存,却为什么不是大熊猫栖息地?这一区域是否有可能通过一些活动的实施而成为适宜的大熊猫栖息地?是否能直接连接到现有栖息地或者有无潜在可能开展大熊猫廊道恢复工作从而连接到现有栖息地?假设未来大熊猫向该区域扩散,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我们现在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才能防患于未然?我们期望回答这些问题,但是,该区域的植被状况到底怎样?权属?管理现状?竹子生长情况?社区对资源的依赖程度?社区的保护意识和态度?野生动植物?等等,这些情况还不甚清楚。

  按照这一研究的结论,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甘肃大熊猫栖息地的西北方向在将来有可能更加适宜大熊猫生存,然而这一结论和预测只是基于气象因子以及模型的推算和预测,所以在这一区域开展野外调查,初步了解当地的土地类型、生境以及管理现状有其必要性。而这一调查及其结果将直接贡献于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适应气候变化策略的开发和更新,并且直接指导相关项目活动的设计和执行。

  为此,由WWF世界自然基金会支持,天水市陇右环境保育协会负责执行的“气候变化背景下甘肃大熊猫栖息地潜在扩散区调查项目”将对对甘肃大熊猫栖息地西北相邻区域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以获得该区域的基本信息,帮助决策气候变化背景下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的应对措施。同时通过邀请甘肃省林业厅等政府部门参与调查分析结果研讨会,使相关政府部门了解调查结果,为报告提出指导性意见和修改建议。

  天水市陇右环境保育协会已于4月中旬顺利开展了项目野外调查,包括植被、竹子、野生动植物、社区状况及对资源的利用与干扰、权属、管理现状等。日前,已经完成调查报告初稿。

  22日,由WWF世界自然基金会支持,陇右环境保育协会承办的“气候变化背景下甘肃大熊猫栖息地潜在扩散区调查结果分析研讨会”在我市顺利召开,陇右项目组邀请了WWF成都办、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甘肃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

  理局专家及甘肃省级自然保护区代表等共同出席了会议,会上,分析讨论了气候变化背景下甘肃大熊猫栖息地扩大的可能性和对策,并对调查报告初稿提出了修改建议,根据调查信息初步探讨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未来甘肃大熊猫可能的保护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