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倍增计划能否解决中国的社会分配问题


  收入倍增计划能否解决社会分配问题

  解决内需购买力不足的问题,就必须谈收入倍增计划,必须承认,收入倍增确实能够解决购买力不足的问题,国人每年的工资获得7%的增长咋听起来似乎也不存在太大问题。所以国家提出收入倍增计划后,除了对于物价上涨的困惑以外,在社会上似乎并没有听到任何质疑。当然,所谓收入倍增,肯定指的是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的倍增,这点我丝毫不怀疑,对社会上那些质疑的声音我是呲之以鼻的,但我还是想表达我另外的一些疑虑。

  首先,根据业界的普遍认识,美国人的劳动效率是中国人的4倍,现在美国人的普工工资在2000多接近3000美元的水平,中国现在普工的工资基本上也达到了3000人民币,也就是说美国普工的工资大约是中国人的6倍。假设,在中国人和美国人都没有提高劳动效率的情况下,中国人的工资增加一倍,我们就会发现美国人的劳动效率是中国人的4倍,而工资仅仅为中国人的3倍,这就有问题了。要知道美国的资源、物流、税收、资金等企业成本要远低于中国,社会稳定性以及政策稳定性也比我们好,仅仅是劳动力价格比我们高,一旦我们的劳动力价格失去了优势,我们还有何优势可言?此时,中国的企业还有竞争力吗?以目前中国的工资水准,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已经在悄然丧失,一些美国有明显资源优势的行业正在迁回美国,更别提迁到东南亚的企业。可见中国的劳动力工资水平早已经越过了其应有的价值的临界点,至少已经没有被低估了,在没有提高劳动效率的前提下,盲目提高工资水平,一旦企业没了竞争力,企业倒闭了,谈何倍增?所以,收入倍增,绝不仅仅是单纯工资的倍增,工资想要增加,必须以劳动效率的提高作为前提条件。

  问题还不仅如此,还有更严重的问题。美国人的人均GDP约47000美元,中国的人均GDP约6000美元。GDP就是社会财富,美国人人均创造的社会财富是中国人的将近8倍,而工资水平仅仅是中国人的6倍。这个现象可以解读为,每个美国人所创造的社会财富是中国人的8倍,而他们只拿到中国人6倍的工资。从这个角度看,目前中国人的工资水准就已经令中国企业丧失竞争优势了,那么中国人的收入倍增计划如果仅仅是工资的倍增,这个思路是不是有些严重不靠谱了呢?

  这里,大家会产生出两个疑问:1美国人是如何用4倍的劳动效率创造出8倍的社会财富的?2专家们明明算过,只要中国保持7%的GDP增长,我们的人均GDP和人均收入的确可以实现倍增啊,难道保持7%的增长是不可能的吗?

  首先我们回答第一个问题:同样的劳动效率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其品质乃至市场价格是不同的,也就是说美国生产的一双鞋子和中国生产的一双鞋子,市场上对它认可的价格不同,美国生产的同样一双鞋子可以卖到中国同类产品价格的2倍以上,这就造成了美国可以用4倍的劳动效率生产出8倍的社会财富。那么,为什么市场对同样的产品所接受的价格不同呢?我们喜欢用产业升级来解释这种现象,但是我认为国内对产业升级的理解存在误区,仅仅把眼光停留在技术的提高之上。其实,除了和技术、品质、品牌等因素以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购买力,当一个社会的购买力足够强大,其产品市场价格就能得到市场有效的支撑,其认可度自然也会得到提高,就比如说我们对进口产品更愿意付出更高的价格,所以我喜欢用“穷国无品牌”来表达社会购买力对劳动价值的影响。

  问题远不止于此,再来看我们的GDP,我们的GDP不是靠消费来支撑的,基础投资占了大头。比如4万亿的基础投资,加上配套资金,自然就可以创造出大量的GDP,但基础投资是难以持续的,一旦基础建设投资的资金枯竭,那又该用什么制造出GDP来呢?再打个比方,比如一套房子原来卖20万元,经过炒作房子涨到了100万元,那么建设同样一套房子,所增加的GDP就是原来的5倍,一旦泡沫破裂房价下跌,7%的GDP增长又谈何容易?

  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进入了一个死结,就是购买力不足难以支撑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企业的竞争力和萎缩的市场决定了企业没有能力持续的提高工人工资,如果无法提高工资的水平,也就没有办法提升购买力。要想打破这个死结,首先要有一笔资金提高民众的购买力,提高后的民众购买力才能实现产业的升级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而真正实现收入的倍增,带动中国经济走向良性的循环。当年加入WTO,大量的外贸顺差提供了这第一笔的资金,为中国提供了一次绝佳的机遇,可以启动中国经济走向良性循环,但是现在看来这个机会我们已经错过了。那么现在是不是就没有办法了呢?

  看看我们现在的收入倍增计划,很令人担忧的是,现在的收入倍增计划,除了让我们的企业给工人提高工资目前还没有见到其它的任何举措,我想问,现在的国内企业还有足够的利润空间提高工资吗?成本的硬性上涨会不会令国内企业彻底丧失竞争力?这个问题只怕是不会很乐观吧!这条路我想根本走不通。

  那么还有没有地方弄到这笔启动民众购买力的资金?其实还是有的,有两笔资金如果可以拿出来,就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这两块资金一块是每年13万亿以上的财政收入,一块是银行里的大量居民储蓄。

  为什么这么说呢?13万亿的财政收入目前的使用无非是三个方向:基础建设投资、三公消费、各项政策补贴,直接用于民生的开支不到5%(这里强调直接两个字),这三个方向的开支如果能够像发达国家那样真正直接用于民生,那么这就是直接提高了民众的收入。中国的人均收入有两种说法,根据我们自己国家2011年的统计应该是1000美元/年,也就是6000多人民币每年;还有一种说法是3600美元,这个数据乘以13亿的人口,直接就是全年GDP了,显然后一个数据是错误的。那我们就按照国家统计的1000美元的人均年收入来计算,把13万亿的财政收入的一半直接发给老百姓,每个人就能分到800美元。也就是说国家把收入的一半还给老百姓,老百姓的收入直接就可以实现翻番啦!哪里还用得着规划什么10年规划,直接分了就完事了,收入倍增计划瞬间实现。如果国家不想这样分,也可以,那就按照美国的标准把财政收入的60%直接投入民生社会保障,建设福利社会,这也相当于民众收入的倍增。有些人担心直接投到民生的钱不能拉动消费,我在《中国经济大洗牌》一书中早就分析过了,假设国家把所有的孩子养起来,每年直接给每个孩子1万块钱,全国也就2.5亿个未成年人,难道这些孩子的父母会不舍得把钱花在孩子身上?你给老人钱,如果老人不花掉,国家征收遗产税,死了国家直接收回,你还怕老人不舍得花钱?你给大家看病的钱,难道大家会不看病,把钱攒起来?根本就不可能的事情,这些都是借口。只要把财政收入这块用对了,中国实现收入倍增丝毫不存在困难。

  还有一笔钱没花呢。那就是我们国家的40万亿居民储蓄,我在《产品滞销背后的市场逻辑》一文中已经分析过了,这40万亿的居民储蓄有一半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如果我们国家能对财产征税,将这些征收到的资金再以社会福利的形式分配给民众,那么我们的市场需求还需要担忧吗?

  所以,要实现民众的收入倍增,盲目提高工资是不行的,必须首先将社会财富转移到民众。也就是前面那个例子里说的,要想玩下去,首先得利益阶层肯把前面赢走的牌吐出来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