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旅游资源研究的新视角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只有通过开发才能成为旅游产品,发挥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1]。因此,旅游资源形成机制与条件、开发规划理论与应用是旅游资源研究的基础领域[2],也是旅游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虽然该领域一直都有学者关注,保持着缓慢增长的态势,但研究成果数量较少,研究质量不高,亟待加强[2]。以旅游资源的形成机制为例,学者多从形成条件的角度去理解,将其概括为地质、地貌、气候和社会因素[3],将自然旅游资源形成归结于地球圈层、地域分异、地质作用、水文、气候和生物多样性,将人文旅游资源形成归功于历史继承性、文化差异性、社会创新性、宗教深刻影响、市场动态需求、地理环境制约[2] [4]。这些观点反映了人们在某一阶段对旅游资源成因的认识,对促进知识积累和创新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总体看来尚停留在现象表层,尚嫌不够深刻。

李庆雷等根据多年的观察和思考,汲取系统论、价值工程理论、可拓学的思想,试图从“功能”这一崭新视角来描述旅游资源的形成机制,并尝试揭示旅游资源开发的一般规律。从旅游开发实践中,笔者发现,随着人类需要和能力的不断变化,某一特定资源的功能是不断拓展的,在原功能的基础上不断被叠加新功能,从而实现价值的创新和提升,该资源也被纳入新产业资源的范畴。旅游资源就是如此。与其说发现了一处旅游资源,毋宁说发现了这处传统资源的某种旅游功能;除了少数人造景观,绝大多数旅游资源都是对传统资源进行旅游化利用的产物;旅游资源开发,从某种程度上看,就是对某一传统资源旅游功能的发现、挖掘、培育和提升。同时,国内外已有个别学者关注过传统资源的旅游功能、传统资源向旅游资源的功能转换问题,产生了少量零散的研究成果 [5]-[16]在吸收上述成果营养的基础上,笔者主要对传统资源的本初功能与旅游功能的叠加、冲突与统筹利用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共同填补旅游资源功能研究领域的空白。

从功能视角对旅游资源进行研究,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旅游资源功能的复合性。2000年,王大悟、魏小安首先关注到了旅游资源的非旅游功能性[17]后来,李天元指出,从逻辑上讲,旅游资源并非因旅游业而存在[18]2011,全华指出,旅游资源是对业已存在的众多已经具有名称的存在、按照旅游目的的再集合[3]。同年,谢彦君总结出了旅游资源的自在性,即旅游资源的本体存在与旅游、旅游业是不相干的,它们是先于旅游和旅游业而存在的[19]对于旅游资源本初依托的资源“母体”(下文简称“母体资源”)而言,从不同的视角去认识和分析,就会发现不同的功用和价值。例如,森林可以被用作自然保护区、林场(木材生产)、旅游区(森林公园);地热既可用于养殖,又可用于沐浴,还可用于发电。因此,旅游资源产生的母体资源通常具有多用性,亦即功能上的复合性,其功能不仅表现在旅游方面,还表现在其他领域。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功能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且同时发挥作用。旅游资源的复合功能可能共生,也可能产生冲突,因此需要统筹管理,满足相关利益者的需求。例如,城市河流具有文化、环境、生态、商务、旅游与日常休闲等多种功能,客观上要求多种功能平衡发展以满足相应主体的不同需求[6]。(引用格式:李庆,廖姣,郭喜梅.传统资源本初功能与旅游功能的叠加、冲突与统筹[J]. 邵阳学报学报,2012116:32-38.转载情况:人大书报复印资料《旅游管理》2013年第3全文转载18-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