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志应突出时代性、地方性、学科性特点


 续志应突出时代性、地方性、学科性特点

蔡晓林

当前,续志工作在很多地区已紧锣密鼓地展开,稳步推进。但同时也看到,续志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也是层出不穷,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巩固和拓展地方志的发展空间,更好地为市场经济建设服务,是摆在修志同仁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就续志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突出学科性、时代性、地方性特点,谈点粗浅看法。
一、明确续志定位,突出地域特色

首先要突出续志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地方志是地情的载体,其性质和功用决定志书必须突出地方特色,即要有鲜明的个性风格。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实际出发,求专避散,求质避滥,选准切入点。开发续志的地方特色,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予以尝试:一是开发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华文化是在中国优秀传统主干文化架构下,由许许多多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融合而成,因而其文化个性也很鲜明,仅陕西就有秦文化和楚文化之分,陕北文化和陕南文化之异,就是同为古都的北京、西安、南京、开封也产生了不同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因此,开发本地的传统文化资源,最能体现志书的个性风格。二是开发“地方特产”的文化资源。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地都产生了流传至今的文化“特产”,这些特产已成为该地象征和标志。在陕西,人们提到民歌,自然就想到陕北民歌,提到羊肉泡馍,肯定联想到西安,策划好体现地方特色的“特产”,不失为一种有益探索。三是开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在发展过程中,各地由于起步的快慢、地理的差异、人才的多寡、文化传统的不同,形成了类似深圳模式、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等不同的发展特征,抓住这个特点,充分挖掘这个特点,就等于体现了续志的生命力。当然,要写好一地的地方特色,并非易事,首先要对地情进行认真分析,找出特点,然后确定表现形式。在反映特点时,既要着眼特殊,又要注意一般;既要注意个性,又不放弃共性,二者是辩证的统一体。地域特点是多方面的,体现也应是全方位的,当然,全方位不等于平均用力,也不是不加选择地眉毛胡子一把抓,去否定地方志的一般编纂原则。

在强调续志的地方特色同时,也要凸现续志的时代特征。续志主要记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内容,如何体现时代特征是一个至关重要问题。一是要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以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改革开放20多年来这一新的历史阶段加以全面、系统、深入记述。二是要以全新的角度来观察当今时代,不仅要从中国看世界,也要从世界看中国,从经济全球化来观察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三是要善于抓住时代的本质特征,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续志应该牢牢把握这个时代特征,浓墨重彩地加以记述。

其次,续志要朝着“为人所知,为人所用”的方向发展,发挥它应有的社会效益。
编修地方志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发挥志书的作用。如果编修的志书没有人读,没有人用,那志书也就失去了他的生命和价值,编修志书也就成了费时费财费力的无效劳作。时至今日还有不少人还不知方志为何物,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问题出在对志书的宣传力度不够和将志书推向社会服务实践不力。以上问题能否在续志中得以解决,还在于这次续志的“思路”和“定位”,在于续志的质量和水平,在于续志能否“经世致用”,能否为各地的社会全面发展出力、服务,能否将志书转化为一定的精神文化产品。这不仅是一种编纂思路,也是编纂者的文化理念。也就是说地方志工作者除了怀有强烈的使命感外,还要让编纂的产品与市场需要志书的形式、方式、内容与读者的文化心理、文化形态二者相适应。笔者认为,有必要把志书资料转化为一定的精神文化产品,这样就会成倍的增强它的社会效益,实现它的社会价值,这更要求史志工作者在续志中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志书走向大众,融入大众之中,将志书资料转化成可体现为不同载体和媒体的成果,包括利用志书资料编制地情纪录片、编写乡土教材、投资指南、旅游指南,建文化特色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地情教育基地,还包括将志书资料制成光盘和电子版志书。总之,应采取不拘一格的方法,以适应当前市场化、区域化、全球化发展趋势,敢于面对开放的世界,以整合拓展的观念,把续志放在全新的角度予以考虑。

二、引入先进技术,加强学科建设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时代,要想志书更好地发挥“资治”作用,就必须加快编纂速度,提高编纂质量,以增强志书的时效性和实用性,这是续志工作中务必要做到的一环。为此,必须适应时代要求,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强规范运作,形成“组、编、审”程序的合理化、规范化、学科性。随着计算机的普遍运用,使以往编辑工作各环节之间界限逐渐消失,甚至编辑、印刷与出版发行工作日益融为一体,编辑人员可在计算机网上进行组稿、审稿、定稿、编辑加工、校对等,这就要求注重计算机编辑管理,明确主编、编辑的职责,在诸多方面形成一种责任连带制度,把志书的质量优劣与编纂人员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使他们有责任、有义务、有职权、有报酬,从而激发编撰人员的创造力和责任感。总之,提高编纂质量,一靠作者,二靠编辑,三靠管理者的领导和协调,三者的有机统一,志书质量才有保证。

方志是中国独一无二的文化传统,在中国运作一千多年,但作为一门学问、一个学科的性质还不明显,这反映出地方志工作系统自身还没有一套独立、完整、系统、稳定足以令人信服的方志学学科理论,至少是不完善的,因此,续志更应强调其学科性,要在续志过程中,加强地方志的学术研究,探讨方志编纂的发展与进步,深化方志学科建设,使续志编修的过程自觉成为方志学科逐步完善的过程。所以续志一要体现方志体例在续承中创新与发展;二要体现编纂方法和技巧的成熟与深入;三要体现方志能适应日益繁杂的新变化、新情况;四要体现出严谨的科学性、规范性;五要体现出为现实服务的实用性和完善性;六要建立方志学的学术标准,使它实现马克思主义方志学的历史使命。

三、以人为本,与时俱进

当前,从现有的修志队伍情况和适应面向21世纪修志事业的发展前景分析,不少问题令人担忧:一是一些地方首轮志书修完后,修志机构或撤或并,年富力强的修志骨干因各种原因流失,修志力量严重削弱;二是现有在编人员大多数没有受到专门的方志理论教育,缺乏基本知识和编修实践,理论修养不够,实践工作不足;三是一些省市县三级修志机构人员知识结构严重失衡,队伍结构老、弱、散现象十分突出。这种状况与续修志书极不适应,与方志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相去甚远,要保证续志质量,多出精品,就必须以人为本,加大修志人才的培养。第一,引进人才,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第二,要有计划地培训在职专业人员,尽快提高其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第三,充分发挥离、退休人员的作用。一批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同志,仍是续志的宝贵财富,应充分发挥他们在续修工作中的“传、带、帮”的积极作用。第四,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部分专业人才优势,将一些科技含量高,专业性强的专业或部分志承包给他们,以提高志书的学术质量。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时代正在来临。以笔杆子为主要修志工具,以纸介质为载体传播地情信息的传统修志模式,已落后于世界先进潮流,无法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势。方志工作如不尽快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势,将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销声匿迹,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方志事业的出路只有走科技兴志之路,利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收集地情资料,存储信息,编辑加工,提供检索,已是大势所趋。编修续志,志书的总体设计,包括志书的内容、篇目、结构、体裁、版式等都应适应高科技、信息化、多媒体等方面的需要,从文字到图表,从照片到影像,从目录到索引,从中文到外文,从书本到光盘,以致进入因特网。与书本传播方式相比,光盘具有声像兼容的多媒体功能,比书本更形象、更生动,而且检索快速方便。续志应朝电子化、网络化发展是时势使然。方志部门也应利用丰富的地情资料信息资源,建立网上方志资料库,和网上方志书店等等,方志工作者只要善于探索,勇于创新,与时俱时,方志事业的明天会更好的。

总之,续志工作不仅要纵观全局,而且要面向未来,根据自身特点和情况有计划、有步骤的使方志事业朝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发展,使之绵延不断,永葆生机和活力。

(作者单位:安康市地方志办公室)

 

OO八年四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