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安康文化
魏传朝
一、关于文化、文艺、文学
文化一词,广义讲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与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现象。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巨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历史连续性,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连续性是文化发展历史连续性的基础。从文化向下派生出文艺这个专业名词。教科书乃至中外经典均指:文艺是文学与艺术的统称,另一称法是艺术的文学之简化。文艺这个述语下的文学,教科书里指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中国先秦时期曾将哲学、历史、文学等书面著作统称为文学。现代专指用语言塑造形象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艺术,故又称为“语言艺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曾将文学分为韵文与散文两大类,现代通常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四种体裁。在各种体裁中又有多种多样的样式。文艺这个述语下的艺术,是指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由于表现手段和方式的不同,艺术通常分为表演艺术即音乐、舞蹈(包括现在的综合节目、广场文艺等)、造型艺术即绘画、雕塑、语言艺术即文学和综合艺术即戏剧、电影、电视剧等。另一种分法为:时间艺术(音乐)、空间艺术(绘画、雕塑)和综合艺术(戏剧、电影)。文学艺术,作为意识形态表现形式之一,从来都隶属于上层建筑。当代出现的方志文艺表演、综艺节目、会展艺演、节庆艺演,均从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是经典意义上的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挖掘历史文化,整理民间文化,改造屉箱文化,振兴地域文化,都是广义范畴下的文化活动,也是经典意义上的文学艺术活动在这个领域的延伸、派生与发展。说这些,意在要对文化、文艺事业的发展与建设有全面的、科学 的认识与把握,防止以偏概全和本末倒置,尤其是不能忽视最基础的、最基本的东西,对基础的基本的忽视,是要走偏路、多付学费的。
二、关于对安康的文化定位
安康的文化定位是什么?应该是多元的,多样的,现代的,具有地域鲜明特色的。多元、多样、现代、特色,是安康文化的基因,是历史传承,是现实发展脉络。这是本来面貌。照此,决策者要站高、看远,既要发掘、振兴传统的、地域的特色文化,更要大力发展当代文化;传统的、地域的主要是汉剧、紫阳民歌、地方小戏、民间艺术,包括民俗、方言、饮食、民居建筑、信仰与崇拜,包括根据历史掌故、历史人物、历史传说、历史故事创造、移植、整理、加工出来的多样多姿的题材与表现形式,现代的包括话剧、歌剧、舞蹈、音乐、绘画,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故事及所有门类的文艺题材与形式。要具有包溶性,要有容纳各种文艺形式的胸怀与气度。对排外心理、排斥其他文艺部类的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
三、关于安康文化的主攻方向和突破重点。
主攻方向:(一)尽快理顺体制、机制,整合资源,促进发展。体制、机制是上层建筑,对文化、文艺生产经营而言,体制、机制是生产关系。在这个问题不能再优柔寡断了。(二)把经营性资产和非文艺创作力量推向市场,帮一程,送一程,促进在市场中求发展,通过三几年的努力使安康文化市场呈现出生机。(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力促文学艺术创作出作品、出成果,突破重点是创作。也就是,每年要把一两部大戏,一两部长篇小说,三五部中篇小说,数十篇短篇小说,几十场文艺演出。两年一部大戏进西安演出。特色文化开发要在品牌、精品上下功夫,一手抓群众喜闻乐见的,一手抓“越秦岭、响全国”的力作、精品。语言艺术作品每年要有大部头在国家级出版社和刊物出版发表。综合艺术即大型戏剧,具有份量的中长篇小说的生产是一个地区文化力、文学艺术生产力强弱的重要标志。大戏、大部头作品是振兴安康文化、拉动文化发展的火车头。(四)要在挖掘、整理民俗、方言,利用民居古建筑认知区内人民千百年来的信仰、崇拜及观念上下功夫,多出成果。地域的即特色,即历史文化记忆。对此,要予以高度重视,制定创作计划,加强领导,增加投入,确保大戏、大部头的精品艺术创作成功。要将文化发展目标、任务、质量细化、具体化,将其纳入各级领导政绩考核目标,确保落实。
(安康师范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