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聊斋》看酒害


 由《聊斋》看酒害 

 

    《聊斋志异》中有一则“酒虫”的故事,说的是长山有一个姓刘的,身体肥壮而喜欢喝酒,每次饮酒将近一翁,他家在城郊有田三百亩,一半是种黍子,家庭也比较富有,不因喝酒而贫穷。一日有一个番僧路过,说他有一种奇病,喝酒不醉,说是肚里有一种“酒虫”;刘氏听后便求番僧给他治病,果真有一“酒虫”,刘氏看酒如仇,从此坚决禁酒。但日后刘氏身体已逐渐消瘦,家庭也渐渐贫穷下来,最后就连日常饮食都难以保障。后来有人便说,酒虫非病,而是他的福分。按现在科学分析,刘氏每次饮酒将近一翁酒量,身体胖是因吸收了大量热量胃口大开所致,实际上是有了酒精依赖,有了酒瘾,饮酒过量,伤害了五脏六腑,酒精中毒终不是常人所为,若不是禁酒,    刘氏可能早就一命呜呼,家庭虽贫多病,但能生活下来,这才是他的福分。
    喝酒是从古至今的一种传统饮食习惯,虽知过量饮酒有害,但还是延续至今。古时候有很多关于禁酒名言和警示,如大禹曾遂疏仪狄而绝旨酒,曰:“后世必有饮酒而亡国者”之说。“桀不率先王之明德,乃荒耽于酒,淫佚于乐,德昏政乱”。纣王“惟荒湎于酒,以至于国沸民怨,自取灭亡。”李白贪酒江心死,刘怜大醉卧荒丘,洞宾醉倒岳阳楼,苏东坡的“饮酒不醉最为高”,释迦牟尼的制戒说:“自今以后,以我为师者,乃至不得以草木头着酒中而入口”。毛泽东主席的“吃辣子比喝酒”等等,真是耐人寻味无穷。酒能成事也能败事,喜事喝酒丧事也喝酒,庆典喝酒祭祀也喝酒,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喝酒基本成了人们交流的一种手段,无论是官场、谈生意、交朋友、上下级关系交往,似乎少了酒,就少了对人尊重、失礼境界,处于对人不亲切,不重视和敬意感,总之让客人喝酒喝得越多越好,喝醉了才喝出感情、喝出知己、喝出实在,每次处于不醉不归状态。正如一首歌谣所说,酒是毒人药,酒是害人水;酒能使人壮胆,酒也能使人沉湎、伤身、坠落,喝酒百害无一利,从大的方面说害国家、害社会,从小的方面说害家庭、害个人,因喝酒误事、出事故、寻畔滋事者屡见不鲜,因饮酒自杀的占自杀率1/4,在交通事故中60%是饮酒所致,嗜酒者比正常人寿命减少20年,常饮酒者容易导致维生素缺乏、神就紊乱、脑功能和人身器官受损,酒精中毒者容易出现骨头坏死、肝硬化甚至死亡,造成家庭悲剧。酒是病之源,酒是祸之源,深知此道理,但社会上还是酒劲十足,酒味很浓,饮酒成风,广告遍地。这与中央提倡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政策是相悖的,据有关资料分析,我国每年用酒量相当于一个西湖水差不多,餐桌上浪费粮食一年竟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人一年口粮,居世界总量第二的中国,竟然也被排为最爱喝酒国家第二位,大量酒业制造不但浪费粮食,而且损害人体健康,真是害国害民。
    以酒作乐,有筵必有酒,无酒不成宴,以成为一种传统坏习,特别是少数党员干部整天忙于酒桌上的接待,以酒谈工作,以酒拉关系,以宴请方式解决工作中困难,争取上级资金,争取自己升迁更多机会;天天忙于推杯换盏之间,损坏公正,丧失原则,损坏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甚至极个别嗜酒如命,饮酒作乱,好酒好色,经不住诱惑,往往倒在石榴裙下,丢了公职,丢了脸面,导致家破人亡,败坏了党风政风,损坏了党的威信。真是害人害己害国家,成为社会败类,成了社会上一大公害。其实饮酒之害在《酒诰》中早有规定,有“饮惟祀”,“无彝酒”,“执群饮”,“禁沉湎”,“德将无醉”,定辟:“蚓汝刚于酒”。明确规定了不要经常饮酒,只有祭祀、给老人祝福时才能饮酒,禁止过量饮酒,禁止聚众饮酒,喝酒要有节制,要坚决革除饮酒恶习,并认为饮酒大乱丧德,浪费粮食,是亡国根源。近期从中央到地方都不同程度下达了禁酒令,并严格规定了工作日期间一律不的饮酒,因此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必须以身作则,积极带头自觉遵守纪律,远离酒患,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

(潘世东转载于般阳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