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国家对端阳节、中秋节等我中华传统节日开始重视起来,除春节外,清明节、端阳节和中秋节都放假一天,使在政府上班、在企业打工的人都能休息一天,享受节日的温馨。其实,中华节日远远不止这些,起码在我的家乡,几乎农历的每月都有节日,只是在春节、元宵节、端阳节和重阳节时,女儿-娘家、外甥-舅舅互相走动,人们都比较重视,其他的节日都被忽略掉了。从小到大,能让我记忆犹新,难以忘怀的节日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清明节、端阳节、六月六、七巧节、中秋节、重阳节、十月一、冬至、腊八、祭灶、除夕。
春 节
农历每年的第一个月为春节,春节的第一天为大年初一。每到初一的早上,家家户户天不亮就放鞭炮,农村的老太婆还要给天地神灵、门神、灶爷及祖宗牌位上香点钱粮,孩子们都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跑到家家户户去捡没有放响的鞭炮。放完鞭炮后,妇女们就开始下饺子。而在我的家乡,大多数家庭都吃初一臊子面,每家在小锅里出半锅清汤,放上调料和肉臊子,用大火不停地烧,等到汤咕咚地上下翻滚后,放上提前切好的臊子菜,把用大锅下好的面捞在生水里冰上一会儿后,用筷子挑上一筷头,也就是一口面到碗中,再浇上调好的臊子酸汤,这初一臊子面就做好了。但做好的臊子面家人不能先吃,要等到献过天地神灵、门神、灶爷及祖宗后才能端上吃,吃完面后又将碗中的汤倒回到锅里继续烧、继续调味、继续再浇面。
家乡的初一臊子面贵在一个汤煎、汤酸,这种吃法虽然被外地人诬称为哈水面,认为那极不卫生,但我们的祖祖辈辈都是那样吃的,也没见得有什么不妥,而且大人、小孩都爱吃,村中的婚、丧、嫁、娶招待客人也都是那样吃的。据说这样的吃法是从周文王时就流传下来的,关中的兴平、武功、礼泉、乾县、扶风、岐山、周至、眉县等地区都继续保持着这样的传统。
在我们老家,初一这天是不走亲戚的,走亲戚的只是家里有丧事而没有过三年的,我们把这叫做已亡人的“新灵”,一般人家的门两边都贴的是红对子,门框上边贴的是红门前儿,而有“新灵”人家贴的都是白颜色的,来走亲戚的男女都戴着孝。在我们的邻县武功县,大年初一、初二都不走亲戚,初二才是已亡人的“新灵”,不过来走亲戚的客人除了戴孝外,还要穿孝衫,女客还要从村外一直哭到已亡人的灵前桌子前。
在大年初一的平常人家,青年男女一般都在一起打牌。在七十年代,男青年还玩打枱,甲乙双方手提硬柴桄桄在地上划一条线,一方将硬柴桄桄放在划线的一边,另一方用硬柴桄桄去撂着打,如果能把地上的硬柴桄桄打过线就算赢了,地上的硬柴桄桄就归在打的人了,如果打不上,下一个人就把自己放在地上的硬柴桄桄拾起来,来打第一个人的硬柴桄桄。小孩们大多去荡秋千、跳房子,跳的房子花样可多了,有瞎子拉跛子、七间房、小猫钓鱼、定房和田房等,跳房子两人可以玩,几个人分组也可以玩,真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活动。老人都去庙堂拜神,以求神灵保佑来年全家的幸福、安康。
从正月初二开始,就开始走亲戚了。出嫁的女儿走娘家,外甥走舅家,这叫送初一。过了正月初五,就开始娘家去女儿家,舅家去外甥家,只是这时除了拿花礼馍外,还要拿灯笼,如果有新出生的孩子,还要特别做十个菊花盖盖馍,提上火罐罐灯笼,这叫送十五。小孩子一般从正月初五开始就在晚上打灯笼了,一直打到正月十五。新生儿必须在十五晚上由大人挑上火罐罐灯笼去望井底,望完后要将火罐罐灯笼就地点着化为灰烬。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家乡的人对元宵节和大年初一是一样的重视,自古就有小初一,大十五之说。在十五这天,家乡人在过去是不吃元宵的,而是吃的臊子面。现在有些家庭也学城里人,在早上和晚上吃元宵,中午依然是臊子面。十五的晚上,家家户户都将所有的鞭炮放完,小孩子要把舅舅和舅爷家送的灯笼蜡烛都用完。等用到最后一个蜡烛时,孩子们一个个摇动灯笼秆,将点着的灯笼在空中轮动,不管是多么好看的灯笼,如火罐罐灯笼、长命富贵灯、莲花灯、飞机灯、新媳妇车灯、兔子灯、西瓜灯、白菜等,都让其在空中燃烧,直到剩下灯笼秆为止。
正月十六是新婚的双方父母见面的日子,也叫送十六。记得小时候,每逢正月十六,当年结婚的女方父母,将蒸好的一斤半重的大花馍,也就是家乡人叫的镜儿馍装进拾箩(装礼品的大木箱,分二至三层,外用红漆刷成)里,带上已经回家熬娘家多日的女儿,坐上用芦苇席罩好的马车,高高兴兴到男方去会亲家。因为那时候,男女结婚那天,双方的父母是不能见面的,据说如果见面,就会影响两孩子今后的幸福,结婚那天只招待双方亲戚。到了正月十六那天,男方才采用最好的饭菜招待女方的父母。各家待完亲家,将亲家送走后,就该到下午时分,全村的老妇、少媳和女青年,都一家一户的去看新媳妇。那男方家就将女方家拿来的花馍,象切西瓜一样切成牙牙,凡是到来的人都送上一牙。人们就那样吃着、尝着,一边欣赏着新媳妇的花容月貌,一边观看新媳妇的嫁妆和刺绣。谁家的媳妇漂亮,谁家的媳妇花活做的好、鞋底子纳的平整好看,谁家新郎官丈母娘馍蒸的香,一时之间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
大家看完新媳妇后,都要坐到生产队缚的秋千上来回挡上几挡,游家乡的人把这叫做游百病,大家往往是边游嘴里边念:游,游,游百病,游后三年不害病。意思是忙活了一年了,在这秋千上游上一游,旧的一年病灾就会全消,新的一年也不会再得病了。
每逢正月十六,也是小孩最高兴的时候。他们跟在大人的后边,除了能看新媳妇外,还能美美地吃一下午的上等麦面馍。因为那时候粮食紧张,人们一年除了麦子刚下来时能吃上几顿麦面馍,其余时候都吃的是玉米面窝窝头。
现今在家乡,正月十六两亲家会面的习俗依然保留,但两亲家正式会面大多已不是孩子婚后的第一次。在结婚的当天,大多数女方父母都去参加女儿的婚礼,不再忌讳了。人们也很少有闲情去各家看新媳妇了,那花馍也就更没有人尝了,村子里也不再缚秋千,一切变得是那样的平淡,那样的没有意思。
从正月十七开始,姑娘们就开始给弟弟妹妹缝制鸡呴呴、甑板和月葫芦了。大家用白色的布做成鸡身子,用红色布做成鸡嘴和鸡冠,用五色布做成鸡尾巴。做甑板是把大人做鞋用的背子用剪刀剪成直径不到三厘米的一个圆,再把高粱杆皮皮剪成一节一节的刺刺,然后模仿人们蒸馍用的木制甑板做法,用针把那刺刺缝到背子上,再在中间缝上用五色布剪成的小圆坨坨,我们将其叫做五色馍,再在一头缝上系绳,一头缝上五色布条条。鸡呴呴和甑板做好后就缝在男孩棉衣袖子的中间,也就是胳膊的中心位置。姑娘们给自己则用各种颜色的花布做成小杏大小的绣球和月葫芦,将其戴在胸前。这些鸡呴呴、甑板、绣球和月葫芦一直要戴到正月的最后一天。
正月的初三、十三、二十三,被称作不当日,在农村,不当和可怜可以说是同义词。在这三天不当日,妇女们不做针线活,传说这三天如果做针线活,身上就会长烂疮烂黄,这三天可以说是农村妇女的休息日。
正月的最后一天叫月底,家乡的人在这天还要吃浇汤臊子面,过最后一天年。这天晚上,家家都要在门口点一堆火,全家的人一个个都要在火上跨三下,我们将这项活动叫“爎花花”,大家要把一年的晦气都要爎完。女人在这天也不做针线活,所有的尺子、剪刀、针线盒等都要爎一下,所戴的鸡呴呴、甑板、绣球和月葫芦也要摘下来,一同撂到火中烧掉。等柴禾烧完后,家里的男主人用脚把火渣一踢,如果火星分布均匀且小,就说明当年成麦子,如果火星分布不均且大,就说明当年成玉米。
二月二
农历二月的第二天,家乡的人称为“二月二”,传说是老龙抬头之日。在这一天拂晓,家家户户都抄豆豆。人们先把提前收集洁净沙子放在铁锅里烧热,后将玉米豆或黄豆等放入锅中,用一个干净的玉米芯来回搅,一时间锅里就噼噼啪啪地开始爆出许多玉米花,爆的玉米花越多,就预示着本年度能够取得大丰收。同时,家乡的人们都在这一天理发、洗发,男人们和小孩都叫人给自己理发,女人们也都要在十二点之前将头发洗一洗,预示着本年从今天就可抬起头来,大干一场了。
清明节
清明节一般在农历的二月至三月间。清明节这天,嫁出去的姑娘和在外工作的人员都回来给逝去的亲人上坟,大多数家庭在这一天都有客人。小时候每逢清明节,老人们都要给小姑娘的发辫上别上油菜花、麦青草和猫儿草,我们那些小姑娘就戴上油菜花、麦青草和猫儿尿,三五成群地在一起跳呀蹦呀地,嘴里还唱着自古就流传下来的童谣:
谁不戴麦青,把谁埋在北京;
谁不戴菜子,把谁埋在寨子;
谁不戴猫儿尿,把谁埋在娘家炕。
意思是小时候戴上油菜花、麦青草和猫儿尿草,长大后就能嫁出去,老了就不会客死他乡,要是嫁不出去,死后就得埋在娘家的地里。家乡的人把未出嫁而死后就得埋在娘家的地里,叫做插老爷坟,是家乡人经常吵架要骂的一种诅咒语,是很让人忌讳的事情。油菜花、麦青草都是一般的花草,可猫儿尿草有毒,牲口都不能吃,要是误食,牲口的嘴就会肿起来,用手掐上一个叶片,手就会感到难受。这种草分两种,一种是圆叶,一种是柳叶状,圆叶的据说可以晒干发蒸馍用的酵子,柳叶状的根呈葫芦形,可以入药,我们大都是戴圆叶的。尽管如此,我们那些小姑娘还都高高兴兴、心甘情愿地让大人给戴油菜花、麦青草和猫儿尿草,因为谁也不愿将来去插老爷坟。
端阳节
农历的五月初五,是端阳节。端阳节也叫端午节,是老家人过的重要节日之一,过端午是他们的习惯叫法。和其他地方不一样,小时候家乡过端午是不吃粽子的,还吃的是过年时吃的浇汤面。
在端午节的前一个月,出嫁的女儿提着十个大花馍到娘家,外甥提着十个大花馍到舅家,这叫看忙口。只要看了忙口,过端午时,娘家、舅家就会提着烙成或蒸成的曲轮花馍到女家、外甥家,家乡的人把这叫送端午。曲轮花馍一般是车轮状,分一大一小,大的能套到小孩的脖子上,小的能套到小孩的手腕上。小时候,因食粮紧张,人们很难吃到白膜,因此都很渴望舅舅家及时送来曲轮花馍。
在端午的前几天,母亲、姐姐就会给十二岁以下的孩子捻五色花花绳,缝香包、混沌、杏核,香包一般为桃形,现在端午时市场常有卖的,但混沌和杏核却不多见,因为它缝起来比较麻烦。混沌的缝制法是把白色或红色的布剪成圆形,然后从中间一折,再用五色花布折成齿轮状的牙牙,尖尖朝外,一个挨一个地缝在半圆形的小布袋里,然后往小布袋里塞上棉花和香药,封口后两边的角缝到一起,就形成一个圆形的齿轮状的混沌,那样子就和海葵的形状差不多。杏核的缝法和缝混沌差不多,只是形状只有真的杏核那么大,一般为红色,不需要缝那么多的布牙牙。缝香包、混沌都是用五色线绳系起来挂在脖子上,杏核是用五色线绳穿起来戴在脚上。
端午节的早上,天刚麻麻亮,做母亲的就把缝好的香包、混沌、杏核戴在孩子的身上,再把和好的雄黄液用手指抹在孩子的鼻孔、耳孔和肛门处,前后的门窗都插上艾叶,以避邪防虫。据老人讲,端午这天,是蛇、蜈蚣、蚰蜒、蝎子等虫子的成精之日,他们成精后,专爬小孩的鼻孔、耳孔和肛门。家乡的人把蜈蚣也叫蚰蜒,说是蚰蜒成精后最爱钻耳孔和鼻孔,吸食小孩的脑髓。小时候老人经常讲述蚰蜒精的故事,使我们那些小孩子简直是谈蚰色变。
六月六
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是关中地区渭河两岸几个县区纪念赴日和尚—鉴真和尚的节日,具体包括兴平、礼泉、乾县、武功、周至、扶风等地区,家乡的人都叫这天为“六月六”。
“六月六”这天,家家户户都炒馍豆豆,妇女们从先一天就将面发酵好,然后将摘好洗净的花椒树叶子切碎,与发酵好的麦面和在一起,面要掺成八成硬,女人们又是擀,又是用手搓,又是用刀切,最后切成弹球大的馍豆豆,盛在簸箕里,放到太阳底下晒,晒干后再放到锅里炒,炒熟后,还要放到锅里炕一个下午。炕好的馍豆豆是又干又脆,保存几个月都不会坏。小孩子们边吃豆豆,边高兴地唱着几代人流传下来的童谣:“六月六,炒豆豆,他娘叫做鸡呴呴。”
家乡的人大都认为,“六月六”这天是全年最热的一天,农村自古就有“六月六,晒丝绸”的说法。每缝“六月六”,妇女们都把当年母亲送给的嫁妆和家里的皮草货拿出来晒,以防止霉变和出虫子。家乡的人都在女子出嫁时做好多嫁妆,一般是棉被最少五个,棉袄最少十个,红、绿、蓝、黑各个年龄段适合的颜色都有,布鞋二十多双,手工布床单二十多条,另外还有各色手工布好几批,可以说一辈子都用不完,所以,“六月六”这天也就成为媳妇们比富的时候。
在大集体年代,各生产队都种有大片的棉花,棉花长到一定的时间就要掐尖,以便去掉它长高的生长优势,使光合作用的能量都能输送到各分支上去,以利棉桃的生长和发育。家乡人认为“六月六”这天是掐尖的最好时刻,且把这天叫“掐神尖”之日。
七巧节
七夕节即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传说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
回想小时候过七夕节,确实叫人激动不已。在我的家乡,人们将织女叫“巧娘娘”,而将每年七月初七叫做“七月七”。每到“七月七”,村中的大小姑娘都早早地起来梳辫子,后将辫子的稍稍用剪刀剪下来,载到大瓦房的第七个房水窝窝里,这样,自己的辫子就长得快了。但载头发必须要在太阳未出来之前,否则就不灵了。小时候,大家都将头发叫毛根儿,为了自己的毛根儿长得长,我经常与姐姐抢时间,看谁载的最早。
据老年人讲,七月七晚上趴在井边就能听到牛郎织女的说话声,我们那些小孩子就找一口水井,趴在井边听,可怎么听都听不到。问老人,她们就说,那是你们心不诚,平时好事做得太少。长大后才知道,那都是哄人呢,老人是想哄小孩子学好而编出的瞎话。
到了第二天早上,大家又都早早地起来,成群结队地在每家的南墙根下拾粉子,据说是织女擦粉打扮见牛郎时,从空中飞舞掉下的,老人说把那粉子抹在手心里,女孩儿长大后手就变得很巧,织布、纺线、绣花样样都能干。我们一个个弯下头,把南墙根底下那一堆堆的白色粉末、白豆豆都拾得净光。现在想起来,哪有什么粉子,全部是麻雀屎。
过去家乡人还有一个过七巧节的隆重仪式,就是叫“巧娘娘”下凡,也就是叫织女下凡,“巧娘娘”是家乡人对织女的尊称。这种仪式一般只在比较富裕的村中举行,因为举行这种仪式需要设置香案,摆放两排对称的桌椅,中间放一把椅子,购置各种各样的水果放在两边的桌子上,瓜、桃、梨、枣样样不能少。同时,凡是要叫“巧娘娘” 下凡的村子,要指定一户人家早一个月前就开始泡豆芽,一盆豌豆芽,一盆黄豆芽,据说那豌豆芽要长到一尺高以上最好。各种东西准备好以后,要确定一位十七岁的姑娘装扮“巧娘娘”坐在中间的椅子上,另外再请十二名未出嫁的大姑娘分立两边。天黑之后,香案上点着红色的香烛,装扮“巧娘娘”的姑娘就坐在中间的椅子上,分立两边的大姑娘就开始对着天上大声喊:
巧娘娘,你下来,
瓜、桃、梨、枣,
年年叫巧,
今年有个七月七,
明年有个七月七,
我的毛根儿长一尺,
尺一尺,让一让,
我的毛根儿长一丈。
姑娘们一遍遍地喊,一直喊道深夜,那声音响彻夜空,直上九霄。村中的人们都站在周围,静静地望着天空,等待着奇迹的出现。
据一些老人讲,过去每年好多村都进行这样的活动,但织女只有一个,而且要与牛郎相会,许多村子都是白忙活,要是那个村子将织女叫下来了,那个装扮织女的姑娘就会钻在桌子底下大哭,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吃。当然这些都是迷信的传说,不过这项活动确实使世世代代的女孩子兴奋不已。
中秋节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在过去,家乡的人过中秋节可不象现在城里人那么奢侈,商场里有各种各样的月饼可以去挑选,大多数家庭都是自制月饼。中秋节时,经常与秋收农忙时节相遇在一起,但人们再忙、再累,全家人也要在中午吃一顿臊子面,晚上也要在院中设立香案,献上月饼,一家人坐在桌案的四周,与天地共享节日欢乐。
重阳节
农历的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家乡的人称这天为“九月九”。从“九月九”这天起,娘家、舅家会开始给女儿、外甥送柿子和花狗馍,把这叫送“九月九”。女儿、外甥一般都在农历的七、月间提着油花卷馍到娘家、舅家来,家乡的人把这样的亲戚走动叫做“看忙罢”。要是新婚的家庭,娘家要在女婿来时给女婿衣服、床单、鞋等礼品,其中还包括给男方父母的礼品,一般给男方母亲做一双红底的寿鞋,给男方父亲做一个船型或鸡型的枕头,这寿鞋和船型或鸡型的枕头都是为男方的两位老人过世的时候准备的,老家人把这叫做“九月九”活,这“九月九”活到了婆家后,公婆必须按件数给媳妇钱,这就叫做你仁我义,如果有一方做的不好,就要影响以后的婆媳和两亲家关系。
花狗馍一般是送给当年新出生的孩子和新出嫁女儿的。送花狗馍必须在“九月九”这天送。对新出嫁女儿,除了送花狗馍外,还要送十个脱涩的水柿子,这叫双礼。花狗馍做工比较复杂,一般得用一斗上好的白麦面。做花狗馍时,要先用一个锥形的瓷盆做模具,将擀成的面团贴在瓷盆的周围,用手拍打成底面直径一尺左右、高一尺五左右的锥形体后,放在水锅里蒸,蒸熟冷却后,将里边瓷盆从地下取出,再在其上贴一层面,拍光后,放在一个提前蒸好的圆形馍盘上,再在锥形馍的周围用面做一圈卍字不到头,在每个卍字的孔隙塞上红枣或红鲜辣椒角,再放在锅里蒸。同时,还要用面做两条龙、两个辣子、茄子、葡萄、鱼、鸽子和一条狗等花馍。蒸熟冷却后,将狗用细扫帚棍固定在锥形馍的顶部,两条龙和其他花馍都对称地固定在锥形馍的周围,这样,一个花狗馍就做好了。花狗馍做好后,放置在圆形或方形的盘中,再用包袱包好,就可以送到女儿和外甥家了。因此,每到“九月九”,家乡小孩子们就常念到:“九月九”,他舅给娃送花狗。
十月一
农历的十月初一,简称“十月一”,是冬季人们为逝去的亲人上坟的日子。“十月一”这天,人们提着提前买好的纸钱、纸衣、纸鞋、纸被褥等,扛着铁锨,都到自己的亲人坟前,用铁锨将坟修补一番后,在坟的正门口点上蜡烛,后再在地上画一个圆圈,在圆圈里再画一个十字叉,纸钱、纸衣、纸鞋、纸被褥等就焚烧在圆圈内。据说,只有把纸钱、纸衣、纸鞋、纸被褥等烧到圆圈内,在阴间的亲人才能收得到,否则,就会被游魂野鬼给抢了去。
对于远离家乡的人来说,他们无法去亲人的坟前,就在附近的十字路口、大的河流岸边去烧。每到“十月一”的晚上,家乡城区的十字路口、河岸边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纸灰堆,那一堆堆的纸灰,都寄托了人们对已故亲人的哀思,也代表了天下孝子的一片赤诚之心。
冬至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二十二节气,在阳历的12月21日或22日,在农历的十一内,表示寒冬到来,该日昼最短、夜最长。人们常说:过个冬至,天长一枣刺。
在冬至这天,关中各县区的过法不一,大多在这天都要吃饺子,但在我的家乡,除了吃饺子外,这天也是上坟的日子。因为从冬至这天就开始进九,天会变得越来越冷,人们还要再给逝去的亲人送些棉衣、棉被,以了却自己的心思。如果是没过三年的新丧,儿子们还要穿戴孝服在先一晚上去坟上请魂,请完魂到家后,家里的女眷要在灵桌前烧纸,再哭上半天。出嫁的女儿们也要穿戴孝服从村口一直哭到娘家亲人的灵桌前,并在十二点之前去坟地烧纸、痛哭几个时辰。
腊八
农历的腊月初八,家乡的人叫这天为“腊八”。 “腊八”这天,白天开始变得较长了,人们自古就有“过个腊八,天长个杈把”的说法。每到“腊八”时,家家户户吃“腊八”面,大人小孩都去上“腊八”会。
记得小时候过“腊八”时,母亲在先一下午就准备红萝卜、白萝卜、香菜、葱、蒜苗、野菜等最少五色以上的蔬菜,炒好存放在盆子里。“腊八”的早上,大约四五点钟母亲就起床了,开始煮“腊八” 疹子,“腊八” 疹子一般是由四分之三玉米粒大的玉米疹子和大豆组成。“腊八” 疹子煮好后,天就快麻麻亮,母亲就将我们姊妹叫起,开始下那又宽又厚的面片,再把提前炒好的菜倒在下好的面锅里搅匀,这样“腊八”面就算做好了。做“腊八”面时,香菜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没有“腊八”面的味道。我们吃完“腊八”面,就高高兴兴地去上学。
在我的家乡,“腊八”要过三天,包括农历的初八、初九、初十,所以,家家做“腊八”面时,就要做满满的一大铁锅,整整要吃上三天。“腊八”面越放越香,也是我最爱吃的饭食之一。
在家乡的桑镇街道,有“腊八”会三天,因为周围的县区都无“腊八”会,所有周边的周至、户县、眉县、武功等地的人都来我们这里上“腊八”会,所以,“腊八”会上人山人海,整个街道和古农师杨双山的村子杨家堡,都挤满了人,卖水果、杂货、肉冒馍、凉粉、豆腐脑、石枣、甘蔗、乖枣等摊位数也数不清,耍把戏、说书的地方一个接一个,县剧团也会在这几天来“腊八”会上唱大戏。每到“腊八”这天,母亲给上一毛钱,我和小伙伴们在下午放学后就去上“腊八”会。别小看那一毛钱,我们当时可以二分钱吃一碟凉粉,二分钱吃一小碗豆腐脑,二分钱吃一小碗石枣,二分钱卖一尺长的甘蔗,二分钱再买一小把乖枣,我最爱吃的就是“腊八”会上的石枣,又酸又甜,特别好吃。据说那是周至、眉县靠山一带的农民上山采集的,长大进城后就再也没吃过。现在,看那十元钱都买不到当年一毛钱的东西,真正才体会到母亲那一毛钱的重要和珍贵。
祭灶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老家人祭灶的日子,就是对辛苦了一年的灶王爷进行祭祀。在老家,家家户户都在锅灶一边的墙上建一个灶爷板板,灶爷板板的上边可以放一个香炉和一个可献爷供馍的碗盘,灶爷板板上面张贴着水印的灶爷版画,画的两边帖着“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成功”的对联。这灶爷画像和对联一般都是当年的除夕之夜请的,腊月二十三祭祀完了后,人们就开始打扫卫生,去掉旧的灶爷画像和对联,在除夕夜再请新的灶爷,贴新的对联。但也有二十四日祭灶的,自古就有“张、王、李、赵,二十四日祭灶”的说法,因此,张、王、李、赵四大姓人大多是在二十四日祭灶的。
祭灶这天,凡是新娶的媳妇、生过孩子的老媳妇在娘家熬的,都必须在这天天黑前赶回到自己的夫家,因此,二十三日下午,在乡间的路上,到处是来来往往的打扮入时的年轻少妇,给乡村的原野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家里的人也在几天前就发好面酵子,到二十三晚上就开始烙灶爷坨坨。灶爷坨坨必须烙成十二个,大概有三两左右的分量。灶爷坨坨烙成后,要先献灶爷,然后家人才能吃。献灶爷坨坨时,要先在灶爷板板上点上香烛,然后把灶爷坨坨放在碗盘里放在灶爷板板上。小时候,我们那些小孩子过完腊八,就盼着祭灶,盼着能吃美味油香灶爷坨坨的时候。每逢祭灶,小孩子们就在下午开始放鞭炮,或者把鞭炮里的火药倒在碾盘子上,到成一个大圆圈后,几个人把碾子碌碡一推,然后发出叭叭叭一连串的响声,虽然危险,却给村中带来喜庆,预示着新年的到来。
除夕
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晚上为“除夕”,小月为腊月二十九,大月为腊月三十,但不管是大月还是小月,家乡人都习惯叫“除夕”为大年三十夜。
在大年三十这天,家家户户都在几天前打扫完卫生,蒸好年馍,买好各种各样的蔬菜和肉,大年初一要吃的肉和菜必须在这天切好,肉臊子也必须炒好,因为在大年初一那天,人们讲究是不动刀和不烧干锅的。到了下午天黑前,男人们就领着孩子到祖坟去请先人,他们拿着提前准备好的蜡烛插在祖先的坟前,一个个磕头跪拜。拜完后,大家对着一个个坟头大声说:爷,婆,回家过年,然后就高高兴兴地回家。回到家后,就开始贴对联、门神、灶神、门前儿及祖宗牌位,再把前前后后扫一遍后,就放鞭炮,在鞭炮声中,人们开始享用着丰盛的年夜饭。小时候,家乡的女孩子们除了剪门前儿,还要剪窗花,她们把用红红绿绿的纸剪成的窗花贴在木窗框框上,在初一那天互相串门比对,看谁剪的花样多,看谁剪的最好看,剪窗花也就成了女孩儿比手巧的重要方法之一。
过去没有电视时,除夕夜孩子们都兴奋地睡不着觉,坐在祖先的牌位和香烛前守岁到半夜,大人们还在赶着给孩子的新衣服上定扣子,给新鞋里打楦子。当然,现在有了电视,孩子们可以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大人们也不用在缝制什么了,只要有钱,商场里随便买就是了。小时候,母亲做的新布鞋,如果不提前打楦子,大年初一这天自己的脚就要受一天的罪,尽管那样,每个孩子都喜欢穿新鞋,因为,追求幸福和美好是每个人的愿望。
家乡的传统节日到这里我就全部讲完了,值得庆幸的是,春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和除夕,国家已越来越重视,元宵节、七巧节、重阳节、冬至等节日到来时,商家为了卖元宵、卖花卉、卖饺子、卖柿子,也开始进行炒作,遗憾的是象二月二、六月六、腊八、祭灶等节日开始慢慢地被人淡忘,特别是现在的孩子,他们已经不知道我们中华还有那么多的节日,丰盛的物质生活使他们已经没有了我们儿时对节日的期盼,有时看到一些孩子对一切都无所谓、对一切都感到无意思、感到颓废,真叫人不知说什么是好。(完)
近几年,国家对端阳节、中秋节等我中华传统节日开始重视起来,除春节外,清明节、端阳节和中秋节都放假一天,使在政府上班、在企业打工的人都能休息一天,享受节日的温馨。其实,中华节日远远不止这些,起码在我的家乡,几乎农历的每月都有节日,只是在春节、元宵节、端阳节和重阳节时,女儿-娘家、外甥-舅舅互相走动,人们都比较重视,其他的节日都被忽略掉了。从小到大,能让我记忆犹新,难以忘怀的节日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清明节、端阳节、六月六、七巧节、中秋节、重阳节、十月一、冬至、腊八、祭灶、除夕。
春 节
农历每年的第一个月为春节,春节的第一天为大年初一。每到初一的早上,家家户户天不亮就放鞭炮,农村的老太婆还要给天地神灵、门神、灶爷及祖宗牌位上香点钱粮,孩子们都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跑到家家户户去捡没有放响的鞭炮。放完鞭炮后,妇女们就开始下饺子。而在我的家乡,大多数家庭都吃初一臊子面,每家在小锅里出半锅清汤,放上调料和肉臊子,用大火不停地烧,等到汤咕咚地上下翻滚后,放上提前切好的臊子菜,把用大锅下好的面捞在生水里冰上一会儿后,用筷子挑上一筷头,也就是一口面到碗中,再浇上调好的臊子酸汤,这初一臊子面就做好了。但做好的臊子面家人不能先吃,要等到献过天地神灵、门神、灶爷及祖宗后才能端上吃,吃完面后又将碗中的汤倒回到锅里继续烧、继续调味、继续再浇面。
家乡的初一臊子面贵在一个汤煎、汤酸,这种吃法虽然被外地人诬称为哈水面,认为那极不卫生,但我们的祖祖辈辈都是那样吃的,也没见得有什么不妥,而且大人、小孩都爱吃,村中的婚、丧、嫁、娶招待客人也都是那样吃的。据说这样的吃法是从周文王时就流传下来的,关中的兴平、武功、礼泉、乾县、扶风、岐山、周至、眉县等地区都继续保持着这样的传统。
在我们老家,初一这天是不走亲戚的,走亲戚的只是家里有丧事而没有过三年的,我们把这叫做已亡人的“新灵”,一般人家的门两边都贴的是红对子,门框上边贴的是红门前儿,而有“新灵”人家贴的都是白颜色的,来走亲戚的男女都戴着孝。在我们的邻县武功县,大年初一、初二都不走亲戚,初二才是已亡人的“新灵”,不过来走亲戚的客人除了戴孝外,还要穿孝衫,女客还要从村外一直哭到已亡人的灵前桌子前。
在大年初一的平常人家,青年男女一般都在一起打牌。在七十年代,男青年还玩打枱,甲乙双方手提硬柴桄桄在地上划一条线,一方将硬柴桄桄放在划线的一边,另一方用硬柴桄桄去撂着打,如果能把地上的硬柴桄桄打过线就算赢了,地上的硬柴桄桄就归在打的人了,如果打不上,下一个人就把自己放在地上的硬柴桄桄拾起来,来打第一个人的硬柴桄桄。小孩们大多去荡秋千、跳房子,跳的房子花样可多了,有瞎子拉跛子、七间房、小猫钓鱼、定房和田房等,跳房子两人可以玩,几个人分组也可以玩,真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活动。老人都去庙堂拜神,以求神灵保佑来年全家的幸福、安康。
从正月初二开始,就开始走亲戚了。出嫁的女儿走娘家,外甥走舅家,这叫送初一。过了正月初五,就开始娘家去女儿家,舅家去外甥家,只是这时除了拿花礼馍外,还要拿灯笼,如果有新出生的孩子,还要特别做十个菊花盖盖馍,提上火罐罐灯笼,这叫送十五。小孩子一般从正月初五开始就在晚上打灯笼了,一直打到正月十五。新生儿必须在十五晚上由大人挑上火罐罐灯笼去望井底,望完后要将火罐罐灯笼就地点着化为灰烬。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家乡的人对元宵节和大年初一是一样的重视,自古就有小初一,大十五之说。在十五这天,家乡人在过去是不吃元宵的,而是吃的臊子面。现在有些家庭也学城里人,在早上和晚上吃元宵,中午依然是臊子面。十五的晚上,家家户户都将所有的鞭炮放完,小孩子要把舅舅和舅爷家送的灯笼蜡烛都用完。等用到最后一个蜡烛时,孩子们一个个摇动灯笼秆,将点着的灯笼在空中轮动,不管是多么好看的灯笼,如火罐罐灯笼、长命富贵灯、莲花灯、飞机灯、新媳妇车灯、兔子灯、西瓜灯、白菜等,都让其在空中燃烧,直到剩下灯笼秆为止。
正月十六是新婚的双方父母见面的日子,也叫送十六。记得小时候,每逢正月十六,当年结婚的女方父母,将蒸好的一斤半重的大花馍,也就是家乡人叫的镜儿馍装进拾箩(装礼品的大木箱,分二至三层,外用红漆刷成)里,带上已经回家熬娘家多日的女儿,坐上用芦苇席罩好的马车,高高兴兴到男方去会亲家。因为那时候,男女结婚那天,双方的父母是不能见面的,据说如果见面,就会影响两孩子今后的幸福,结婚那天只招待双方亲戚。到了正月十六那天,男方才采用最好的饭菜招待女方的父母。各家待完亲家,将亲家送走后,就该到下午时分,全村的老妇、少媳和女青年,都一家一户的去看新媳妇。那男方家就将女方家拿来的花馍,象切西瓜一样切成牙牙,凡是到来的人都送上一牙。人们就那样吃着、尝着,一边欣赏着新媳妇的花容月貌,一边观看新媳妇的嫁妆和刺绣。谁家的媳妇漂亮,谁家的媳妇花活做的好、鞋底子纳的平整好看,谁家新郎官丈母娘馍蒸的香,一时之间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
大家看完新媳妇后,都要坐到生产队缚的秋千上来回挡上几挡,游家乡的人把这叫做游百病,大家往往是边游嘴里边念:游,游,游百病,游后三年不害病。意思是忙活了一年了,在这秋千上游上一游,旧的一年病灾就会全消,新的一年也不会再得病了。
每逢正月十六,也是小孩最高兴的时候。他们跟在大人的后边,除了能看新媳妇外,还能美美地吃一下午的上等麦面馍。因为那时候粮食紧张,人们一年除了麦子刚下来时能吃上几顿麦面馍,其余时候都吃的是玉米面窝窝头。
现今在家乡,正月十六两亲家会面的习俗依然保留,但两亲家正式会面大多已不是孩子婚后的第一次。在结婚的当天,大多数女方父母都去参加女儿的婚礼,不再忌讳了。人们也很少有闲情去各家看新媳妇了,那花馍也就更没有人尝了,村子里也不再缚秋千,一切变得是那样的平淡,那样的没有意思。
从正月十七开始,姑娘们就开始给弟弟妹妹缝制鸡呴呴、甑板和月葫芦了。大家用白色的布做成鸡身子,用红色布做成鸡嘴和鸡冠,用五色布做成鸡尾巴。做甑板是把大人做鞋用的背子用剪刀剪成直径不到三厘米的一个圆,再把高粱杆皮皮剪成一节一节的刺刺,然后模仿人们蒸馍用的木制甑板做法,用针把那刺刺缝到背子上,再在中间缝上用五色布剪成的小圆坨坨,我们将其叫做五色馍,再在一头缝上系绳,一头缝上五色布条条。鸡呴呴和甑板做好后就缝在男孩棉衣袖子的中间,也就是胳膊的中心位置。姑娘们给自己则用各种颜色的花布做成小杏大小的绣球和月葫芦,将其戴在胸前。这些鸡呴呴、甑板、绣球和月葫芦一直要戴到正月的最后一天。
正月的初三、十三、二十三,被称作不当日,在农村,不当和可怜可以说是同义词。在这三天不当日,妇女们不做针线活,传说这三天如果做针线活,身上就会长烂疮烂黄,这三天可以说是农村妇女的休息日。
正月的最后一天叫月底,家乡的人在这天还要吃浇汤臊子面,过最后一天年。这天晚上,家家都要在门口点一堆火,全家的人一个个都要在火上跨三下,我们将这项活动叫“爎花花”,大家要把一年的晦气都要爎完。女人在这天也不做针线活,所有的尺子、剪刀、针线盒等都要爎一下,所戴的鸡呴呴、甑板、绣球和月葫芦也要摘下来,一同撂到火中烧掉。等柴禾烧完后,家里的男主人用脚把火渣一踢,如果火星分布均匀且小,就说明当年成麦子,如果火星分布不均且大,就说明当年成玉米。
二月二
农历二月的第二天,家乡的人称为“二月二”,传说是老龙抬头之日。在这一天拂晓,家家户户都抄豆豆。人们先把提前收集洁净沙子放在铁锅里烧热,后将玉米豆或黄豆等放入锅中,用一个干净的玉米芯来回搅,一时间锅里就噼噼啪啪地开始爆出许多玉米花,爆的玉米花越多,就预示着本年度能够取得大丰收。同时,家乡的人们都在这一天理发、洗发,男人们和小孩都叫人给自己理发,女人们也都要在十二点之前将头发洗一洗,预示着本年从今天就可抬起头来,大干一场了。
清明节
清明节一般在农历的二月至三月间。清明节这天,嫁出去的姑娘和在外工作的人员都回来给逝去的亲人上坟,大多数家庭在这一天都有客人。小时候每逢清明节,老人们都要给小姑娘的发辫上别上油菜花、麦青草和猫儿草,我们那些小姑娘就戴上油菜花、麦青草和猫儿尿,三五成群地在一起跳呀蹦呀地,嘴里还唱着自古就流传下来的童谣:
谁不戴麦青,把谁埋在北京;
谁不戴菜子,把谁埋在寨子;
谁不戴猫儿尿,把谁埋在娘家炕。
意思是小时候戴上油菜花、麦青草和猫儿尿草,长大后就能嫁出去,老了就不会客死他乡,要是嫁不出去,死后就得埋在娘家的地里。家乡的人把未出嫁而死后就得埋在娘家的地里,叫做插老爷坟,是家乡人经常吵架要骂的一种诅咒语,是很让人忌讳的事情。油菜花、麦青草都是一般的花草,可猫儿尿草有毒,牲口都不能吃,要是误食,牲口的嘴就会肿起来,用手掐上一个叶片,手就会感到难受。这种草分两种,一种是圆叶,一种是柳叶状,圆叶的据说可以晒干发蒸馍用的酵子,柳叶状的根呈葫芦形,可以入药,我们大都是戴圆叶的。尽管如此,我们那些小姑娘还都高高兴兴、心甘情愿地让大人给戴油菜花、麦青草和猫儿尿草,因为谁也不愿将来去插老爷坟。
端阳节
农历的五月初五,是端阳节。端阳节也叫端午节,是老家人过的重要节日之一,过端午是他们的习惯叫法。和其他地方不一样,小时候家乡过端午是不吃粽子的,还吃的是过年时吃的浇汤面。
在端午节的前一个月,出嫁的女儿提着十个大花馍到娘家,外甥提着十个大花馍到舅家,这叫看忙口。只要看了忙口,过端午时,娘家、舅家就会提着烙成或蒸成的曲轮花馍到女家、外甥家,家乡的人把这叫送端午。曲轮花馍一般是车轮状,分一大一小,大的能套到小孩的脖子上,小的能套到小孩的手腕上。小时候,因食粮紧张,人们很难吃到白膜,因此都很渴望舅舅家及时送来曲轮花馍。
在端午的前几天,母亲、姐姐就会给十二岁以下的孩子捻五色花花绳,缝香包、混沌、杏核,香包一般为桃形,现在端午时市场常有卖的,但混沌和杏核却不多见,因为它缝起来比较麻烦。混沌的缝制法是把白色或红色的布剪成圆形,然后从中间一折,再用五色花布折成齿轮状的牙牙,尖尖朝外,一个挨一个地缝在半圆形的小布袋里,然后往小布袋里塞上棉花和香药,封口后两边的角缝到一起,就形成一个圆形的齿轮状的混沌,那样子就和海葵的形状差不多。杏核的缝法和缝混沌差不多,只是形状只有真的杏核那么大,一般为红色,不需要缝那么多的布牙牙。缝香包、混沌都是用五色线绳系起来挂在脖子上,杏核是用五色线绳穿起来戴在脚上。
端午节的早上,天刚麻麻亮,做母亲的就把缝好的香包、混沌、杏核戴在孩子的身上,再把和好的雄黄液用手指抹在孩子的鼻孔、耳孔和肛门处,前后的门窗都插上艾叶,以避邪防虫。据老人讲,端午这天,是蛇、蜈蚣、蚰蜒、蝎子等虫子的成精之日,他们成精后,专爬小孩的鼻孔、耳孔和肛门。家乡的人把蜈蚣也叫蚰蜒,说是蚰蜒成精后最爱钻耳孔和鼻孔,吸食小孩的脑髓。小时候老人经常讲述蚰蜒精的故事,使我们那些小孩子简直是谈蚰色变。
六月六
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是关中地区渭河两岸几个县区纪念赴日和尚—鉴真和尚的节日,具体包括兴平、礼泉、乾县、武功、周至、扶风等地区,家乡的人都叫这天为“六月六”。
“六月六”这天,家家户户都炒馍豆豆,妇女们从先一天就将面发酵好,然后将摘好洗净的花椒树叶子切碎,与发酵好的麦面和在一起,面要掺成八成硬,女人们又是擀,又是用手搓,又是用刀切,最后切成弹球大的馍豆豆,盛在簸箕里,放到太阳底下晒,晒干后再放到锅里炒,炒熟后,还要放到锅里炕一个下午。炕好的馍豆豆是又干又脆,保存几个月都不会坏。小孩子们边吃豆豆,边高兴地唱着几代人流传下来的童谣:“六月六,炒豆豆,他娘叫做鸡呴呴。”
家乡的人大都认为,“六月六”这天是全年最热的一天,农村自古就有“六月六,晒丝绸”的说法。每缝“六月六”,妇女们都把当年母亲送给的嫁妆和家里的皮草货拿出来晒,以防止霉变和出虫子。家乡的人都在女子出嫁时做好多嫁妆,一般是棉被最少五个,棉袄最少十个,红、绿、蓝、黑各个年龄段适合的颜色都有,布鞋二十多双,手工布床单二十多条,另外还有各色手工布好几批,可以说一辈子都用不完,所以,“六月六”这天也就成为媳妇们比富的时候。
在大集体年代,各生产队都种有大片的棉花,棉花长到一定的时间就要掐尖,以便去掉它长高的生长优势,使光合作用的能量都能输送到各分支上去,以利棉桃的生长和发育。家乡人认为“六月六”这天是掐尖的最好时刻,且把这天叫“掐神尖”之日。
七巧节
七夕节即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传说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
回想小时候过七夕节,确实叫人激动不已。在我的家乡,人们将织女叫“巧娘娘”,而将每年七月初七叫做“七月七”。每到“七月七”,村中的大小姑娘都早早地起来梳辫子,后将辫子的稍稍用剪刀剪下来,载到大瓦房的第七个房水窝窝里,这样,自己的辫子就长得快了。但载头发必须要在太阳未出来之前,否则就不灵了。小时候,大家都将头发叫毛根儿,为了自己的毛根儿长得长,我经常与姐姐抢时间,看谁载的最早。
据老年人讲,七月七晚上趴在井边就能听到牛郎织女的说话声,我们那些小孩子就找一口水井,趴在井边听,可怎么听都听不到。问老人,她们就说,那是你们心不诚,平时好事做得太少。长大后才知道,那都是哄人呢,老人是想哄小孩子学好而编出的瞎话。
到了第二天早上,大家又都早早地起来,成群结队地在每家的南墙根下拾粉子,据说是织女擦粉打扮见牛郎时,从空中飞舞掉下的,老人说把那粉子抹在手心里,女孩儿长大后手就变得很巧,织布、纺线、绣花样样都能干。我们一个个弯下头,把南墙根底下那一堆堆的白色粉末、白豆豆都拾得净光。现在想起来,哪有什么粉子,全部是麻雀屎。
过去家乡人还有一个过七巧节的隆重仪式,就是叫“巧娘娘”下凡,也就是叫织女下凡,“巧娘娘”是家乡人对织女的尊称。这种仪式一般只在比较富裕的村中举行,因为举行这种仪式需要设置香案,摆放两排对称的桌椅,中间放一把椅子,购置各种各样的水果放在两边的桌子上,瓜、桃、梨、枣样样不能少。同时,凡是要叫“巧娘娘” 下凡的村子,要指定一户人家早一个月前就开始泡豆芽,一盆豌豆芽,一盆黄豆芽,据说那豌豆芽要长到一尺高以上最好。各种东西准备好以后,要确定一位十七岁的姑娘装扮“巧娘娘”坐在中间的椅子上,另外再请十二名未出嫁的大姑娘分立两边。天黑之后,香案上点着红色的香烛,装扮“巧娘娘”的姑娘就坐在中间的椅子上,分立两边的大姑娘就开始对着天上大声喊:
巧娘娘,你下来,
瓜、桃、梨、枣,
年年叫巧,
今年有个七月七,
明年有个七月七,
我的毛根儿长一尺,
尺一尺,让一让,
我的毛根儿长一丈。
姑娘们一遍遍地喊,一直喊道深夜,那声音响彻夜空,直上九霄。村中的人们都站在周围,静静地望着天空,等待着奇迹的出现。
据一些老人讲,过去每年好多村都进行这样的活动,但织女只有一个,而且要与牛郎相会,许多村子都是白忙活,要是那个村子将织女叫下来了,那个装扮织女的姑娘就会钻在桌子底下大哭,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吃。当然这些都是迷信的传说,不过这项活动确实使世世代代的女孩子兴奋不已。
中秋节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在过去,家乡的人过中秋节可不象现在城里人那么奢侈,商场里有各种各样的月饼可以去挑选,大多数家庭都是自制月饼。中秋节时,经常与秋收农忙时节相遇在一起,但人们再忙、再累,全家人也要在中午吃一顿臊子面,晚上也要在院中设立香案,献上月饼,一家人坐在桌案的四周,与天地共享节日欢乐。
重阳节
农历的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家乡的人称这天为“九月九”。从“九月九”这天起,娘家、舅家会开始给女儿、外甥送柿子和花狗馍,把这叫送“九月九”。女儿、外甥一般都在农历的七、月间提着油花卷馍到娘家、舅家来,家乡的人把这样的亲戚走动叫做“看忙罢”。要是新婚的家庭,娘家要在女婿来时给女婿衣服、床单、鞋等礼品,其中还包括给男方父母的礼品,一般给男方母亲做一双红底的寿鞋,给男方父亲做一个船型或鸡型的枕头,这寿鞋和船型或鸡型的枕头都是为男方的两位老人过世的时候准备的,老家人把这叫做“九月九”活,这“九月九”活到了婆家后,公婆必须按件数给媳妇钱,这就叫做你仁我义,如果有一方做的不好,就要影响以后的婆媳和两亲家关系。
花狗馍一般是送给当年新出生的孩子和新出嫁女儿的。送花狗馍必须在“九月九”这天送。对新出嫁女儿,除了送花狗馍外,还要送十个脱涩的水柿子,这叫双礼。花狗馍做工比较复杂,一般得用一斗上好的白麦面。做花狗馍时,要先用一个锥形的瓷盆做模具,将擀成的面团贴在瓷盆的周围,用手拍打成底面直径一尺左右、高一尺五左右的锥形体后,放在水锅里蒸,蒸熟冷却后,将里边瓷盆从地下取出,再在其上贴一层面,拍光后,放在一个提前蒸好的圆形馍盘上,再在锥形馍的周围用面做一圈卍字不到头,在每个卍字的孔隙塞上红枣或红鲜辣椒角,再放在锅里蒸。同时,还要用面做两条龙、两个辣子、茄子、葡萄、鱼、鸽子和一条狗等花馍。蒸熟冷却后,将狗用细扫帚棍固定在锥形馍的顶部,两条龙和其他花馍都对称地固定在锥形馍的周围,这样,一个花狗馍就做好了。花狗馍做好后,放置在圆形或方形的盘中,再用包袱包好,就可以送到女儿和外甥家了。因此,每到“九月九”,家乡小孩子们就常念到:“九月九”,他舅给娃送花狗。
十月一
农历的十月初一,简称“十月一”,是冬季人们为逝去的亲人上坟的日子。“十月一”这天,人们提着提前买好的纸钱、纸衣、纸鞋、纸被褥等,扛着铁锨,都到自己的亲人坟前,用铁锨将坟修补一番后,在坟的正门口点上蜡烛,后再在地上画一个圆圈,在圆圈里再画一个十字叉,纸钱、纸衣、纸鞋、纸被褥等就焚烧在圆圈内。据说,只有把纸钱、纸衣、纸鞋、纸被褥等烧到圆圈内,在阴间的亲人才能收得到,否则,就会被游魂野鬼给抢了去。
对于远离家乡的人来说,他们无法去亲人的坟前,就在附近的十字路口、大的河流岸边去烧。每到“十月一”的晚上,家乡城区的十字路口、河岸边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纸灰堆,那一堆堆的纸灰,都寄托了人们对已故亲人的哀思,也代表了天下孝子的一片赤诚之心。
冬至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二十二节气,在阳历的12月21日或22日,在农历的十一内,表示寒冬到来,该日昼最短、夜最长。人们常说:过个冬至,天长一枣刺。
在冬至这天,关中各县区的过法不一,大多在这天都要吃饺子,但在我的家乡,除了吃饺子外,这天也是上坟的日子。因为从冬至这天就开始进九,天会变得越来越冷,人们还要再给逝去的亲人送些棉衣、棉被,以了却自己的心思。如果是没过三年的新丧,儿子们还要穿戴孝服在先一晚上去坟上请魂,请完魂到家后,家里的女眷要在灵桌前烧纸,再哭上半天。出嫁的女儿们也要穿戴孝服从村口一直哭到娘家亲人的灵桌前,并在十二点之前去坟地烧纸、痛哭几个时辰。
腊八
农历的腊月初八,家乡的人叫这天为“腊八”。 “腊八”这天,白天开始变得较长了,人们自古就有“过个腊八,天长个杈把”的说法。每到“腊八”时,家家户户吃“腊八”面,大人小孩都去上“腊八”会。
记得小时候过“腊八”时,母亲在先一下午就准备红萝卜、白萝卜、香菜、葱、蒜苗、野菜等最少五色以上的蔬菜,炒好存放在盆子里。“腊八”的早上,大约四五点钟母亲就起床了,开始煮“腊八” 疹子,“腊八” 疹子一般是由四分之三玉米粒大的玉米疹子和大豆组成。“腊八” 疹子煮好后,天就快麻麻亮,母亲就将我们姊妹叫起,开始下那又宽又厚的面片,再把提前炒好的菜倒在下好的面锅里搅匀,这样“腊八”面就算做好了。做“腊八”面时,香菜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没有“腊八”面的味道。我们吃完“腊八”面,就高高兴兴地去上学。
在我的家乡,“腊八”要过三天,包括农历的初八、初九、初十,所以,家家做“腊八”面时,就要做满满的一大铁锅,整整要吃上三天。“腊八”面越放越香,也是我最爱吃的饭食之一。
在家乡的桑镇街道,有“腊八”会三天,因为周围的县区都无“腊八”会,所有周边的周至、户县、眉县、武功等地的人都来我们这里上“腊八”会,所以,“腊八”会上人山人海,整个街道和古农师杨双山的村子杨家堡,都挤满了人,卖水果、杂货、肉冒馍、凉粉、豆腐脑、石枣、甘蔗、乖枣等摊位数也数不清,耍把戏、说书的地方一个接一个,县剧团也会在这几天来“腊八”会上唱大戏。每到“腊八”这天,母亲给上一毛钱,我和小伙伴们在下午放学后就去上“腊八”会。别小看那一毛钱,我们当时可以二分钱吃一碟凉粉,二分钱吃一小碗豆腐脑,二分钱吃一小碗石枣,二分钱卖一尺长的甘蔗,二分钱再买一小把乖枣,我最爱吃的就是“腊八”会上的石枣,又酸又甜,特别好吃。据说那是周至、眉县靠山一带的农民上山采集的,长大进城后就再也没吃过。现在,看那十元钱都买不到当年一毛钱的东西,真正才体会到母亲那一毛钱的重要和珍贵。
祭灶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老家人祭灶的日子,就是对辛苦了一年的灶王爷进行祭祀。在老家,家家户户都在锅灶一边的墙上建一个灶爷板板,灶爷板板的上边可以放一个香炉和一个可献爷供馍的碗盘,灶爷板板上面张贴着水印的灶爷版画,画的两边帖着“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成功”的对联。这灶爷画像和对联一般都是当年的除夕之夜请的,腊月二十三祭祀完了后,人们就开始打扫卫生,去掉旧的灶爷画像和对联,在除夕夜再请新的灶爷,贴新的对联。但也有二十四日祭灶的,自古就有“张、王、李、赵,二十四日祭灶”的说法,因此,张、王、李、赵四大姓人大多是在二十四日祭灶的。
祭灶这天,凡是新娶的媳妇、生过孩子的老媳妇在娘家熬的,都必须在这天天黑前赶回到自己的夫家,因此,二十三日下午,在乡间的路上,到处是来来往往的打扮入时的年轻少妇,给乡村的原野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家里的人也在几天前就发好面酵子,到二十三晚上就开始烙灶爷坨坨。灶爷坨坨必须烙成十二个,大概有三两左右的分量。灶爷坨坨烙成后,要先献灶爷,然后家人才能吃。献灶爷坨坨时,要先在灶爷板板上点上香烛,然后把灶爷坨坨放在碗盘里放在灶爷板板上。小时候,我们那些小孩子过完腊八,就盼着祭灶,盼着能吃美味油香灶爷坨坨的时候。每逢祭灶,小孩子们就在下午开始放鞭炮,或者把鞭炮里的火药倒在碾盘子上,到成一个大圆圈后,几个人把碾子碌碡一推,然后发出叭叭叭一连串的响声,虽然危险,却给村中带来喜庆,预示着新年的到来。
除夕
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晚上为“除夕”,小月为腊月二十九,大月为腊月三十,但不管是大月还是小月,家乡人都习惯叫“除夕”为大年三十夜。
在大年三十这天,家家户户都在几天前打扫完卫生,蒸好年馍,买好各种各样的蔬菜和肉,大年初一要吃的肉和菜必须在这天切好,肉臊子也必须炒好,因为在大年初一那天,人们讲究是不动刀和不烧干锅的。到了下午天黑前,男人们就领着孩子到祖坟去请先人,他们拿着提前准备好的蜡烛插在祖先的坟前,一个个磕头跪拜。拜完后,大家对着一个个坟头大声说:爷,婆,回家过年,然后就高高兴兴地回家。回到家后,就开始贴对联、门神、灶神、门前儿及祖宗牌位,再把前前后后扫一遍后,就放鞭炮,在鞭炮声中,人们开始享用着丰盛的年夜饭。小时候,家乡的女孩子们除了剪门前儿,还要剪窗花,她们把用红红绿绿的纸剪成的窗花贴在木窗框框上,在初一那天互相串门比对,看谁剪的花样多,看谁剪的最好看,剪窗花也就成了女孩儿比手巧的重要方法之一。
过去没有电视时,除夕夜孩子们都兴奋地睡不着觉,坐在祖先的牌位和香烛前守岁到半夜,大人们还在赶着给孩子的新衣服上定扣子,给新鞋里打楦子。当然,现在有了电视,孩子们可以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大人们也不用在缝制什么了,只要有钱,商场里随便买就是了。小时候,母亲做的新布鞋,如果不提前打楦子,大年初一这天自己的脚就要受一天的罪,尽管那样,每个孩子都喜欢穿新鞋,因为,追求幸福和美好是每个人的愿望。
家乡的传统节日到这里我就全部讲完了,值得庆幸的是,春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和除夕,国家已越来越重视,元宵节、七巧节、重阳节、冬至等节日到来时,商家为了卖元宵、卖花卉、卖饺子、卖柿子,也开始进行炒作,遗憾的是象二月二、六月六、腊八、祭灶等节日开始慢慢地被人淡忘,特别是现在的孩子,他们已经不知道我们中华还有那么多的节日,丰盛的物质生活使他们已经没有了我们儿时对节日的期盼,有时看到一些孩子对一切都无所谓、对一切都感到无意思、感到颓废,真叫人不知说什么是好。(完)
近几年,国家对端阳节、中秋节等我中华传统节日开始重视起来,除春节外,清明节、端阳节和中秋节都放假一天,使在政府上班、在企业打工的人都能休息一天,享受节日的温馨。其实,中华节日远远不止这些,起码在我的家乡,几乎农历的每月都有节日,只是在春节、元宵节、端阳节和重阳节时,女儿-娘家、外甥-舅舅互相走动,人们都比较重视,其他的节日都被忽略掉了。从小到大,能让我记忆犹新,难以忘怀的节日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清明节、端阳节、六月六、七巧节、中秋节、重阳节、十月一、冬至、腊八、祭灶、除夕。
春 节
农历每年的第一个月为春节,春节的第一天为大年初一。每到初一的早上,家家户户天不亮就放鞭炮,农村的老太婆还要给天地神灵、门神、灶爷及祖宗牌位上香点钱粮,孩子们都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跑到家家户户去捡没有放响的鞭炮。放完鞭炮后,妇女们就开始下饺子。而在我的家乡,大多数家庭都吃初一臊子面,每家在小锅里出半锅清汤,放上调料和肉臊子,用大火不停地烧,等到汤咕咚地上下翻滚后,放上提前切好的臊子菜,把用大锅下好的面捞在生水里冰上一会儿后,用筷子挑上一筷头,也就是一口面到碗中,再浇上调好的臊子酸汤,这初一臊子面就做好了。但做好的臊子面家人不能先吃,要等到献过天地神灵、门神、灶爷及祖宗后才能端上吃,吃完面后又将碗中的汤倒回到锅里继续烧、继续调味、继续再浇面。
家乡的初一臊子面贵在一个汤煎、汤酸,这种吃法虽然被外地人诬称为哈水面,认为那极不卫生,但我们的祖祖辈辈都是那样吃的,也没见得有什么不妥,而且大人、小孩都爱吃,村中的婚、丧、嫁、娶招待客人也都是那样吃的。据说这样的吃法是从周文王时就流传下来的,关中的兴平、武功、礼泉、乾县、扶风、岐山、周至、眉县等地区都继续保持着这样的传统。
在我们老家,初一这天是不走亲戚的,走亲戚的只是家里有丧事而没有过三年的,我们把这叫做已亡人的“新灵”,一般人家的门两边都贴的是红对子,门框上边贴的是红门前儿,而有“新灵”人家贴的都是白颜色的,来走亲戚的男女都戴着孝。在我们的邻县武功县,大年初一、初二都不走亲戚,初二才是已亡人的“新灵”,不过来走亲戚的客人除了戴孝外,还要穿孝衫,女客还要从村外一直哭到已亡人的灵前桌子前。
在大年初一的平常人家,青年男女一般都在一起打牌。在七十年代,男青年还玩打枱,甲乙双方手提硬柴桄桄在地上划一条线,一方将硬柴桄桄放在划线的一边,另一方用硬柴桄桄去撂着打,如果能把地上的硬柴桄桄打过线就算赢了,地上的硬柴桄桄就归在打的人了,如果打不上,下一个人就把自己放在地上的硬柴桄桄拾起来,来打第一个人的硬柴桄桄。小孩们大多去荡秋千、跳房子,跳的房子花样可多了,有瞎子拉跛子、七间房、小猫钓鱼、定房和田房等,跳房子两人可以玩,几个人分组也可以玩,真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活动。老人都去庙堂拜神,以求神灵保佑来年全家的幸福、安康。
从正月初二开始,就开始走亲戚了。出嫁的女儿走娘家,外甥走舅家,这叫送初一。过了正月初五,就开始娘家去女儿家,舅家去外甥家,只是这时除了拿花礼馍外,还要拿灯笼,如果有新出生的孩子,还要特别做十个菊花盖盖馍,提上火罐罐灯笼,这叫送十五。小孩子一般从正月初五开始就在晚上打灯笼了,一直打到正月十五。新生儿必须在十五晚上由大人挑上火罐罐灯笼去望井底,望完后要将火罐罐灯笼就地点着化为灰烬。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家乡的人对元宵节和大年初一是一样的重视,自古就有小初一,大十五之说。在十五这天,家乡人在过去是不吃元宵的,而是吃的臊子面。现在有些家庭也学城里人,在早上和晚上吃元宵,中午依然是臊子面。十五的晚上,家家户户都将所有的鞭炮放完,小孩子要把舅舅和舅爷家送的灯笼蜡烛都用完。等用到最后一个蜡烛时,孩子们一个个摇动灯笼秆,将点着的灯笼在空中轮动,不管是多么好看的灯笼,如火罐罐灯笼、长命富贵灯、莲花灯、飞机灯、新媳妇车灯、兔子灯、西瓜灯、白菜等,都让其在空中燃烧,直到剩下灯笼秆为止。
正月十六是新婚的双方父母见面的日子,也叫送十六。记得小时候,每逢正月十六,当年结婚的女方父母,将蒸好的一斤半重的大花馍,也就是家乡人叫的镜儿馍装进拾箩(装礼品的大木箱,分二至三层,外用红漆刷成)里,带上已经回家熬娘家多日的女儿,坐上用芦苇席罩好的马车,高高兴兴到男方去会亲家。因为那时候,男女结婚那天,双方的父母是不能见面的,据说如果见面,就会影响两孩子今后的幸福,结婚那天只招待双方亲戚。到了正月十六那天,男方才采用最好的饭菜招待女方的父母。各家待完亲家,将亲家送走后,就该到下午时分,全村的老妇、少媳和女青年,都一家一户的去看新媳妇。那男方家就将女方家拿来的花馍,象切西瓜一样切成牙牙,凡是到来的人都送上一牙。人们就那样吃着、尝着,一边欣赏着新媳妇的花容月貌,一边观看新媳妇的嫁妆和刺绣。谁家的媳妇漂亮,谁家的媳妇花活做的好、鞋底子纳的平整好看,谁家新郎官丈母娘馍蒸的香,一时之间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
大家看完新媳妇后,都要坐到生产队缚的秋千上来回挡上几挡,游家乡的人把这叫做游百病,大家往往是边游嘴里边念:游,游,游百病,游后三年不害病。意思是忙活了一年了,在这秋千上游上一游,旧的一年病灾就会全消,新的一年也不会再得病了。
每逢正月十六,也是小孩最高兴的时候。他们跟在大人的后边,除了能看新媳妇外,还能美美地吃一下午的上等麦面馍。因为那时候粮食紧张,人们一年除了麦子刚下来时能吃上几顿麦面馍,其余时候都吃的是玉米面窝窝头。
现今在家乡,正月十六两亲家会面的习俗依然保留,但两亲家正式会面大多已不是孩子婚后的第一次。在结婚的当天,大多数女方父母都去参加女儿的婚礼,不再忌讳了。人们也很少有闲情去各家看新媳妇了,那花馍也就更没有人尝了,村子里也不再缚秋千,一切变得是那样的平淡,那样的没有意思。
从正月十七开始,姑娘们就开始给弟弟妹妹缝制鸡呴呴、甑板和月葫芦了。大家用白色的布做成鸡身子,用红色布做成鸡嘴和鸡冠,用五色布做成鸡尾巴。做甑板是把大人做鞋用的背子用剪刀剪成直径不到三厘米的一个圆,再把高粱杆皮皮剪成一节一节的刺刺,然后模仿人们蒸馍用的木制甑板做法,用针把那刺刺缝到背子上,再在中间缝上用五色布剪成的小圆坨坨,我们将其叫做五色馍,再在一头缝上系绳,一头缝上五色布条条。鸡呴呴和甑板做好后就缝在男孩棉衣袖子的中间,也就是胳膊的中心位置。姑娘们给自己则用各种颜色的花布做成小杏大小的绣球和月葫芦,将其戴在胸前。这些鸡呴呴、甑板、绣球和月葫芦一直要戴到正月的最后一天。
正月的初三、十三、二十三,被称作不当日,在农村,不当和可怜可以说是同义词。在这三天不当日,妇女们不做针线活,传说这三天如果做针线活,身上就会长烂疮烂黄,这三天可以说是农村妇女的休息日。
正月的最后一天叫月底,家乡的人在这天还要吃浇汤臊子面,过最后一天年。这天晚上,家家都要在门口点一堆火,全家的人一个个都要在火上跨三下,我们将这项活动叫“爎花花”,大家要把一年的晦气都要爎完。女人在这天也不做针线活,所有的尺子、剪刀、针线盒等都要爎一下,所戴的鸡呴呴、甑板、绣球和月葫芦也要摘下来,一同撂到火中烧掉。等柴禾烧完后,家里的男主人用脚把火渣一踢,如果火星分布均匀且小,就说明当年成麦子,如果火星分布不均且大,就说明当年成玉米。
二月二
农历二月的第二天,家乡的人称为“二月二”,传说是老龙抬头之日。在这一天拂晓,家家户户都抄豆豆。人们先把提前收集洁净沙子放在铁锅里烧热,后将玉米豆或黄豆等放入锅中,用一个干净的玉米芯来回搅,一时间锅里就噼噼啪啪地开始爆出许多玉米花,爆的玉米花越多,就预示着本年度能够取得大丰收。同时,家乡的人们都在这一天理发、洗发,男人们和小孩都叫人给自己理发,女人们也都要在十二点之前将头发洗一洗,预示着本年从今天就可抬起头来,大干一场了。
清明节
清明节一般在农历的二月至三月间。清明节这天,嫁出去的姑娘和在外工作的人员都回来给逝去的亲人上坟,大多数家庭在这一天都有客人。小时候每逢清明节,老人们都要给小姑娘的发辫上别上油菜花、麦青草和猫儿草,我们那些小姑娘就戴上油菜花、麦青草和猫儿尿,三五成群地在一起跳呀蹦呀地,嘴里还唱着自古就流传下来的童谣:
谁不戴麦青,把谁埋在北京;
谁不戴菜子,把谁埋在寨子;
谁不戴猫儿尿,把谁埋在娘家炕。
意思是小时候戴上油菜花、麦青草和猫儿尿草,长大后就能嫁出去,老了就不会客死他乡,要是嫁不出去,死后就得埋在娘家的地里。家乡的人把未出嫁而死后就得埋在娘家的地里,叫做插老爷坟,是家乡人经常吵架要骂的一种诅咒语,是很让人忌讳的事情。油菜花、麦青草都是一般的花草,可猫儿尿草有毒,牲口都不能吃,要是误食,牲口的嘴就会肿起来,用手掐上一个叶片,手就会感到难受。这种草分两种,一种是圆叶,一种是柳叶状,圆叶的据说可以晒干发蒸馍用的酵子,柳叶状的根呈葫芦形,可以入药,我们大都是戴圆叶的。尽管如此,我们那些小姑娘还都高高兴兴、心甘情愿地让大人给戴油菜花、麦青草和猫儿尿草,因为谁也不愿将来去插老爷坟。
端阳节
农历的五月初五,是端阳节。端阳节也叫端午节,是老家人过的重要节日之一,过端午是他们的习惯叫法。和其他地方不一样,小时候家乡过端午是不吃粽子的,还吃的是过年时吃的浇汤面。
在端午节的前一个月,出嫁的女儿提着十个大花馍到娘家,外甥提着十个大花馍到舅家,这叫看忙口。只要看了忙口,过端午时,娘家、舅家就会提着烙成或蒸成的曲轮花馍到女家、外甥家,家乡的人把这叫送端午。曲轮花馍一般是车轮状,分一大一小,大的能套到小孩的脖子上,小的能套到小孩的手腕上。小时候,因食粮紧张,人们很难吃到白膜,因此都很渴望舅舅家及时送来曲轮花馍。
在端午的前几天,母亲、姐姐就会给十二岁以下的孩子捻五色花花绳,缝香包、混沌、杏核,香包一般为桃形,现在端午时市场常有卖的,但混沌和杏核却不多见,因为它缝起来比较麻烦。混沌的缝制法是把白色或红色的布剪成圆形,然后从中间一折,再用五色花布折成齿轮状的牙牙,尖尖朝外,一个挨一个地缝在半圆形的小布袋里,然后往小布袋里塞上棉花和香药,封口后两边的角缝到一起,就形成一个圆形的齿轮状的混沌,那样子就和海葵的形状差不多。杏核的缝法和缝混沌差不多,只是形状只有真的杏核那么大,一般为红色,不需要缝那么多的布牙牙。缝香包、混沌都是用五色线绳系起来挂在脖子上,杏核是用五色线绳穿起来戴在脚上。
端午节的早上,天刚麻麻亮,做母亲的就把缝好的香包、混沌、杏核戴在孩子的身上,再把和好的雄黄液用手指抹在孩子的鼻孔、耳孔和肛门处,前后的门窗都插上艾叶,以避邪防虫。据老人讲,端午这天,是蛇、蜈蚣、蚰蜒、蝎子等虫子的成精之日,他们成精后,专爬小孩的鼻孔、耳孔和肛门。家乡的人把蜈蚣也叫蚰蜒,说是蚰蜒成精后最爱钻耳孔和鼻孔,吸食小孩的脑髓。小时候老人经常讲述蚰蜒精的故事,使我们那些小孩子简直是谈蚰色变。
六月六
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是关中地区渭河两岸几个县区纪念赴日和尚—鉴真和尚的节日,具体包括兴平、礼泉、乾县、武功、周至、扶风等地区,家乡的人都叫这天为“六月六”。
“六月六”这天,家家户户都炒馍豆豆,妇女们从先一天就将面发酵好,然后将摘好洗净的花椒树叶子切碎,与发酵好的麦面和在一起,面要掺成八成硬,女人们又是擀,又是用手搓,又是用刀切,最后切成弹球大的馍豆豆,盛在簸箕里,放到太阳底下晒,晒干后再放到锅里炒,炒熟后,还要放到锅里炕一个下午。炕好的馍豆豆是又干又脆,保存几个月都不会坏。小孩子们边吃豆豆,边高兴地唱着几代人流传下来的童谣:“六月六,炒豆豆,他娘叫做鸡呴呴。”
家乡的人大都认为,“六月六”这天是全年最热的一天,农村自古就有“六月六,晒丝绸”的说法。每缝“六月六”,妇女们都把当年母亲送给的嫁妆和家里的皮草货拿出来晒,以防止霉变和出虫子。家乡的人都在女子出嫁时做好多嫁妆,一般是棉被最少五个,棉袄最少十个,红、绿、蓝、黑各个年龄段适合的颜色都有,布鞋二十多双,手工布床单二十多条,另外还有各色手工布好几批,可以说一辈子都用不完,所以,“六月六”这天也就成为媳妇们比富的时候。
在大集体年代,各生产队都种有大片的棉花,棉花长到一定的时间就要掐尖,以便去掉它长高的生长优势,使光合作用的能量都能输送到各分支上去,以利棉桃的生长和发育。家乡人认为“六月六”这天是掐尖的最好时刻,且把这天叫“掐神尖”之日。
七巧节
七夕节即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传说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
回想小时候过七夕节,确实叫人激动不已。在我的家乡,人们将织女叫“巧娘娘”,而将每年七月初七叫做“七月七”。每到“七月七”,村中的大小姑娘都早早地起来梳辫子,后将辫子的稍稍用剪刀剪下来,载到大瓦房的第七个房水窝窝里,这样,自己的辫子就长得快了。但载头发必须要在太阳未出来之前,否则就不灵了。小时候,大家都将头发叫毛根儿,为了自己的毛根儿长得长,我经常与姐姐抢时间,看谁载的最早。
据老年人讲,七月七晚上趴在井边就能听到牛郎织女的说话声,我们那些小孩子就找一口水井,趴在井边听,可怎么听都听不到。问老人,她们就说,那是你们心不诚,平时好事做得太少。长大后才知道,那都是哄人呢,老人是想哄小孩子学好而编出的瞎话。
到了第二天早上,大家又都早早地起来,成群结队地在每家的南墙根下拾粉子,据说是织女擦粉打扮见牛郎时,从空中飞舞掉下的,老人说把那粉子抹在手心里,女孩儿长大后手就变得很巧,织布、纺线、绣花样样都能干。我们一个个弯下头,把南墙根底下那一堆堆的白色粉末、白豆豆都拾得净光。现在想起来,哪有什么粉子,全部是麻雀屎。
过去家乡人还有一个过七巧节的隆重仪式,就是叫“巧娘娘”下凡,也就是叫织女下凡,“巧娘娘”是家乡人对织女的尊称。这种仪式一般只在比较富裕的村中举行,因为举行这种仪式需要设置香案,摆放两排对称的桌椅,中间放一把椅子,购置各种各样的水果放在两边的桌子上,瓜、桃、梨、枣样样不能少。同时,凡是要叫“巧娘娘” 下凡的村子,要指定一户人家早一个月前就开始泡豆芽,一盆豌豆芽,一盆黄豆芽,据说那豌豆芽要长到一尺高以上最好。各种东西准备好以后,要确定一位十七岁的姑娘装扮“巧娘娘”坐在中间的椅子上,另外再请十二名未出嫁的大姑娘分立两边。天黑之后,香案上点着红色的香烛,装扮“巧娘娘”的姑娘就坐在中间的椅子上,分立两边的大姑娘就开始对着天上大声喊:
巧娘娘,你下来,
瓜、桃、梨、枣,
年年叫巧,
今年有个七月七,
明年有个七月七,
我的毛根儿长一尺,
尺一尺,让一让,
我的毛根儿长一丈。
姑娘们一遍遍地喊,一直喊道深夜,那声音响彻夜空,直上九霄。村中的人们都站在周围,静静地望着天空,等待着奇迹的出现。
据一些老人讲,过去每年好多村都进行这样的活动,但织女只有一个,而且要与牛郎相会,许多村子都是白忙活,要是那个村子将织女叫下来了,那个装扮织女的姑娘就会钻在桌子底下大哭,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吃。当然这些都是迷信的传说,不过这项活动确实使世世代代的女孩子兴奋不已。
中秋节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在过去,家乡的人过中秋节可不象现在城里人那么奢侈,商场里有各种各样的月饼可以去挑选,大多数家庭都是自制月饼。中秋节时,经常与秋收农忙时节相遇在一起,但人们再忙、再累,全家人也要在中午吃一顿臊子面,晚上也要在院中设立香案,献上月饼,一家人坐在桌案的四周,与天地共享节日欢乐。
重阳节
农历的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家乡的人称这天为“九月九”。从“九月九”这天起,娘家、舅家会开始给女儿、外甥送柿子和花狗馍,把这叫送“九月九”。女儿、外甥一般都在农历的七、月间提着油花卷馍到娘家、舅家来,家乡的人把这样的亲戚走动叫做“看忙罢”。要是新婚的家庭,娘家要在女婿来时给女婿衣服、床单、鞋等礼品,其中还包括给男方父母的礼品,一般给男方母亲做一双红底的寿鞋,给男方父亲做一个船型或鸡型的枕头,这寿鞋和船型或鸡型的枕头都是为男方的两位老人过世的时候准备的,老家人把这叫做“九月九”活,这“九月九”活到了婆家后,公婆必须按件数给媳妇钱,这就叫做你仁我义,如果有一方做的不好,就要影响以后的婆媳和两亲家关系。
花狗馍一般是送给当年新出生的孩子和新出嫁女儿的。送花狗馍必须在“九月九”这天送。对新出嫁女儿,除了送花狗馍外,还要送十个脱涩的水柿子,这叫双礼。花狗馍做工比较复杂,一般得用一斗上好的白麦面。做花狗馍时,要先用一个锥形的瓷盆做模具,将擀成的面团贴在瓷盆的周围,用手拍打成底面直径一尺左右、高一尺五左右的锥形体后,放在水锅里蒸,蒸熟冷却后,将里边瓷盆从地下取出,再在其上贴一层面,拍光后,放在一个提前蒸好的圆形馍盘上,再在锥形馍的周围用面做一圈卍字不到头,在每个卍字的孔隙塞上红枣或红鲜辣椒角,再放在锅里蒸。同时,还要用面做两条龙、两个辣子、茄子、葡萄、鱼、鸽子和一条狗等花馍。蒸熟冷却后,将狗用细扫帚棍固定在锥形馍的顶部,两条龙和其他花馍都对称地固定在锥形馍的周围,这样,一个花狗馍就做好了。花狗馍做好后,放置在圆形或方形的盘中,再用包袱包好,就可以送到女儿和外甥家了。因此,每到“九月九”,家乡小孩子们就常念到:“九月九”,他舅给娃送花狗。
十月一
农历的十月初一,简称“十月一”,是冬季人们为逝去的亲人上坟的日子。“十月一”这天,人们提着提前买好的纸钱、纸衣、纸鞋、纸被褥等,扛着铁锨,都到自己的亲人坟前,用铁锨将坟修补一番后,在坟的正门口点上蜡烛,后再在地上画一个圆圈,在圆圈里再画一个十字叉,纸钱、纸衣、纸鞋、纸被褥等就焚烧在圆圈内。据说,只有把纸钱、纸衣、纸鞋、纸被褥等烧到圆圈内,在阴间的亲人才能收得到,否则,就会被游魂野鬼给抢了去。
对于远离家乡的人来说,他们无法去亲人的坟前,就在附近的十字路口、大的河流岸边去烧。每到“十月一”的晚上,家乡城区的十字路口、河岸边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纸灰堆,那一堆堆的纸灰,都寄托了人们对已故亲人的哀思,也代表了天下孝子的一片赤诚之心。
冬至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二十二节气,在阳历的12月21日或22日,在农历的十一内,表示寒冬到来,该日昼最短、夜最长。人们常说:过个冬至,天长一枣刺。
在冬至这天,关中各县区的过法不一,大多在这天都要吃饺子,但在我的家乡,除了吃饺子外,这天也是上坟的日子。因为从冬至这天就开始进九,天会变得越来越冷,人们还要再给逝去的亲人送些棉衣、棉被,以了却自己的心思。如果是没过三年的新丧,儿子们还要穿戴孝服在先一晚上去坟上请魂,请完魂到家后,家里的女眷要在灵桌前烧纸,再哭上半天。出嫁的女儿们也要穿戴孝服从村口一直哭到娘家亲人的灵桌前,并在十二点之前去坟地烧纸、痛哭几个时辰。
腊八
农历的腊月初八,家乡的人叫这天为“腊八”。 “腊八”这天,白天开始变得较长了,人们自古就有“过个腊八,天长个杈把”的说法。每到“腊八”时,家家户户吃“腊八”面,大人小孩都去上“腊八”会。
记得小时候过“腊八”时,母亲在先一下午就准备红萝卜、白萝卜、香菜、葱、蒜苗、野菜等最少五色以上的蔬菜,炒好存放在盆子里。“腊八”的早上,大约四五点钟母亲就起床了,开始煮“腊八” 疹子,“腊八” 疹子一般是由四分之三玉米粒大的玉米疹子和大豆组成。“腊八” 疹子煮好后,天就快麻麻亮,母亲就将我们姊妹叫起,开始下那又宽又厚的面片,再把提前炒好的菜倒在下好的面锅里搅匀,这样“腊八”面就算做好了。做“腊八”面时,香菜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没有“腊八”面的味道。我们吃完“腊八”面,就高高兴兴地去上学。
在我的家乡,“腊八”要过三天,包括农历的初八、初九、初十,所以,家家做“腊八”面时,就要做满满的一大铁锅,整整要吃上三天。“腊八”面越放越香,也是我最爱吃的饭食之一。
在家乡的桑镇街道,有“腊八”会三天,因为周围的县区都无“腊八”会,所有周边的周至、户县、眉县、武功等地的人都来我们这里上“腊八”会,所以,“腊八”会上人山人海,整个街道和古农师杨双山的村子杨家堡,都挤满了人,卖水果、杂货、肉冒馍、凉粉、豆腐脑、石枣、甘蔗、乖枣等摊位数也数不清,耍把戏、说书的地方一个接一个,县剧团也会在这几天来“腊八”会上唱大戏。每到“腊八”这天,母亲给上一毛钱,我和小伙伴们在下午放学后就去上“腊八”会。别小看那一毛钱,我们当时可以二分钱吃一碟凉粉,二分钱吃一小碗豆腐脑,二分钱吃一小碗石枣,二分钱卖一尺长的甘蔗,二分钱再买一小把乖枣,我最爱吃的就是“腊八”会上的石枣,又酸又甜,特别好吃。据说那是周至、眉县靠山一带的农民上山采集的,长大进城后就再也没吃过。现在,看那十元钱都买不到当年一毛钱的东西,真正才体会到母亲那一毛钱的重要和珍贵。
祭灶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老家人祭灶的日子,就是对辛苦了一年的灶王爷进行祭祀。在老家,家家户户都在锅灶一边的墙上建一个灶爷板板,灶爷板板的上边可以放一个香炉和一个可献爷供馍的碗盘,灶爷板板上面张贴着水印的灶爷版画,画的两边帖着“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成功”的对联。这灶爷画像和对联一般都是当年的除夕之夜请的,腊月二十三祭祀完了后,人们就开始打扫卫生,去掉旧的灶爷画像和对联,在除夕夜再请新的灶爷,贴新的对联。但也有二十四日祭灶的,自古就有“张、王、李、赵,二十四日祭灶”的说法,因此,张、王、李、赵四大姓人大多是在二十四日祭灶的。
祭灶这天,凡是新娶的媳妇、生过孩子的老媳妇在娘家熬的,都必须在这天天黑前赶回到自己的夫家,因此,二十三日下午,在乡间的路上,到处是来来往往的打扮入时的年轻少妇,给乡村的原野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家里的人也在几天前就发好面酵子,到二十三晚上就开始烙灶爷坨坨。灶爷坨坨必须烙成十二个,大概有三两左右的分量。灶爷坨坨烙成后,要先献灶爷,然后家人才能吃。献灶爷坨坨时,要先在灶爷板板上点上香烛,然后把灶爷坨坨放在碗盘里放在灶爷板板上。小时候,我们那些小孩子过完腊八,就盼着祭灶,盼着能吃美味油香灶爷坨坨的时候。每逢祭灶,小孩子们就在下午开始放鞭炮,或者把鞭炮里的火药倒在碾盘子上,到成一个大圆圈后,几个人把碾子碌碡一推,然后发出叭叭叭一连串的响声,虽然危险,却给村中带来喜庆,预示着新年的到来。
除夕
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晚上为“除夕”,小月为腊月二十九,大月为腊月三十,但不管是大月还是小月,家乡人都习惯叫“除夕”为大年三十夜。
在大年三十这天,家家户户都在几天前打扫完卫生,蒸好年馍,买好各种各样的蔬菜和肉,大年初一要吃的肉和菜必须在这天切好,肉臊子也必须炒好,因为在大年初一那天,人们讲究是不动刀和不烧干锅的。到了下午天黑前,男人们就领着孩子到祖坟去请先人,他们拿着提前准备好的蜡烛插在祖先的坟前,一个个磕头跪拜。拜完后,大家对着一个个坟头大声说:爷,婆,回家过年,然后就高高兴兴地回家。回到家后,就开始贴对联、门神、灶神、门前儿及祖宗牌位,再把前前后后扫一遍后,就放鞭炮,在鞭炮声中,人们开始享用着丰盛的年夜饭。小时候,家乡的女孩子们除了剪门前儿,还要剪窗花,她们把用红红绿绿的纸剪成的窗花贴在木窗框框上,在初一那天互相串门比对,看谁剪的花样多,看谁剪的最好看,剪窗花也就成了女孩儿比手巧的重要方法之一。
过去没有电视时,除夕夜孩子们都兴奋地睡不着觉,坐在祖先的牌位和香烛前守岁到半夜,大人们还在赶着给孩子的新衣服上定扣子,给新鞋里打楦子。当然,现在有了电视,孩子们可以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大人们也不用在缝制什么了,只要有钱,商场里随便买就是了。小时候,母亲做的新布鞋,如果不提前打楦子,大年初一这天自己的脚就要受一天的罪,尽管那样,每个孩子都喜欢穿新鞋,因为,追求幸福和美好是每个人的愿望。
家乡的传统节日到这里我就全部讲完了,值得庆幸的是,春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和除夕,国家已越来越重视,元宵节、七巧节、重阳节、冬至等节日到来时,商家为了卖元宵、卖花卉、卖饺子、卖柿子,也开始进行炒作,遗憾的是象二月二、六月六、腊八、祭灶等节日开始慢慢地被人淡忘,特别是现在的孩子,他们已经不知道我们中华还有那么多的节日,丰盛的物质生活使他们已经没有了我们儿时对节日的期盼,有时看到一些孩子对一切都无所谓、对一切都感到无意思、感到颓废,真叫人不知说什么是好。(完)
近几年,国家对端阳节、中秋节等我中华传统节日开始重视起来,除春节外,清明节、端阳节和中秋节都放假一天,使在政府上班、在企业打工的人都能休息一天,享受节日的温馨。其实,中华节日远远不止这些,起码在我的家乡,几乎农历的每月都有节日,只是在春节、元宵节、端阳节和重阳节时,女儿-娘家、外甥-舅舅互相走动,人们都比较重视,其他的节日都被忽略掉了。从小到大,能让我记忆犹新,难以忘怀的节日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清明节、端阳节、六月六、七巧节、中秋节、重阳节、十月一、冬至、腊八、祭灶、除夕。
春 节
农历每年的第一个月为春节,春节的第一天为大年初一。每到初一的早上,家家户户天不亮就放鞭炮,农村的老太婆还要给天地神灵、门神、灶爷及祖宗牌位上香点钱粮,孩子们都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跑到家家户户去捡没有放响的鞭炮。放完鞭炮后,妇女们就开始下饺子。而在我的家乡,大多数家庭都吃初一臊子面,每家在小锅里出半锅清汤,放上调料和肉臊子,用大火不停地烧,等到汤咕咚地上下翻滚后,放上提前切好的臊子菜,把用大锅下好的面捞在生水里冰上一会儿后,用筷子挑上一筷头,也就是一口面到碗中,再浇上调好的臊子酸汤,这初一臊子面就做好了。但做好的臊子面家人不能先吃,要等到献过天地神灵、门神、灶爷及祖宗后才能端上吃,吃完面后又将碗中的汤倒回到锅里继续烧、继续调味、继续再浇面。
家乡的初一臊子面贵在一个汤煎、汤酸,这种吃法虽然被外地人诬称为哈水面,认为那极不卫生,但我们的祖祖辈辈都是那样吃的,也没见得有什么不妥,而且大人、小孩都爱吃,村中的婚、丧、嫁、娶招待客人也都是那样吃的。据说这样的吃法是从周文王时就流传下来的,关中的兴平、武功、礼泉、乾县、扶风、岐山、周至、眉县等地区都继续保持着这样的传统。
在我们老家,初一这天是不走亲戚的,走亲戚的只是家里有丧事而没有过三年的,我们把这叫做已亡人的“新灵”,一般人家的门两边都贴的是红对子,门框上边贴的是红门前儿,而有“新灵”人家贴的都是白颜色的,来走亲戚的男女都戴着孝。在我们的邻县武功县,大年初一、初二都不走亲戚,初二才是已亡人的“新灵”,不过来走亲戚的客人除了戴孝外,还要穿孝衫,女客还要从村外一直哭到已亡人的灵前桌子前。
在大年初一的平常人家,青年男女一般都在一起打牌。在七十年代,男青年还玩打枱,甲乙双方手提硬柴桄桄在地上划一条线,一方将硬柴桄桄放在划线的一边,另一方用硬柴桄桄去撂着打,如果能把地上的硬柴桄桄打过线就算赢了,地上的硬柴桄桄就归在打的人了,如果打不上,下一个人就把自己放在地上的硬柴桄桄拾起来,来打第一个人的硬柴桄桄。小孩们大多去荡秋千、跳房子,跳的房子花样可多了,有瞎子拉跛子、七间房、小猫钓鱼、定房和田房等,跳房子两人可以玩,几个人分组也可以玩,真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活动。老人都去庙堂拜神,以求神灵保佑来年全家的幸福、安康。
从正月初二开始,就开始走亲戚了。出嫁的女儿走娘家,外甥走舅家,这叫送初一。过了正月初五,就开始娘家去女儿家,舅家去外甥家,只是这时除了拿花礼馍外,还要拿灯笼,如果有新出生的孩子,还要特别做十个菊花盖盖馍,提上火罐罐灯笼,这叫送十五。小孩子一般从正月初五开始就在晚上打灯笼了,一直打到正月十五。新生儿必须在十五晚上由大人挑上火罐罐灯笼去望井底,望完后要将火罐罐灯笼就地点着化为灰烬。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家乡的人对元宵节和大年初一是一样的重视,自古就有小初一,大十五之说。在十五这天,家乡人在过去是不吃元宵的,而是吃的臊子面。现在有些家庭也学城里人,在早上和晚上吃元宵,中午依然是臊子面。十五的晚上,家家户户都将所有的鞭炮放完,小孩子要把舅舅和舅爷家送的灯笼蜡烛都用完。等用到最后一个蜡烛时,孩子们一个个摇动灯笼秆,将点着的灯笼在空中轮动,不管是多么好看的灯笼,如火罐罐灯笼、长命富贵灯、莲花灯、飞机灯、新媳妇车灯、兔子灯、西瓜灯、白菜等,都让其在空中燃烧,直到剩下灯笼秆为止。
正月十六是新婚的双方父母见面的日子,也叫送十六。记得小时候,每逢正月十六,当年结婚的女方父母,将蒸好的一斤半重的大花馍,也就是家乡人叫的镜儿馍装进拾箩(装礼品的大木箱,分二至三层,外用红漆刷成)里,带上已经回家熬娘家多日的女儿,坐上用芦苇席罩好的马车,高高兴兴到男方去会亲家。因为那时候,男女结婚那天,双方的父母是不能见面的,据说如果见面,就会影响两孩子今后的幸福,结婚那天只招待双方亲戚。到了正月十六那天,男方才采用最好的饭菜招待女方的父母。各家待完亲家,将亲家送走后,就该到下午时分,全村的老妇、少媳和女青年,都一家一户的去看新媳妇。那男方家就将女方家拿来的花馍,象切西瓜一样切成牙牙,凡是到来的人都送上一牙。人们就那样吃着、尝着,一边欣赏着新媳妇的花容月貌,一边观看新媳妇的嫁妆和刺绣。谁家的媳妇漂亮,谁家的媳妇花活做的好、鞋底子纳的平整好看,谁家新郎官丈母娘馍蒸的香,一时之间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
大家看完新媳妇后,都要坐到生产队缚的秋千上来回挡上几挡,游家乡的人把这叫做游百病,大家往往是边游嘴里边念:游,游,游百病,游后三年不害病。意思是忙活了一年了,在这秋千上游上一游,旧的一年病灾就会全消,新的一年也不会再得病了。
每逢正月十六,也是小孩最高兴的时候。他们跟在大人的后边,除了能看新媳妇外,还能美美地吃一下午的上等麦面馍。因为那时候粮食紧张,人们一年除了麦子刚下来时能吃上几顿麦面馍,其余时候都吃的是玉米面窝窝头。
现今在家乡,正月十六两亲家会面的习俗依然保留,但两亲家正式会面大多已不是孩子婚后的第一次。在结婚的当天,大多数女方父母都去参加女儿的婚礼,不再忌讳了。人们也很少有闲情去各家看新媳妇了,那花馍也就更没有人尝了,村子里也不再缚秋千,一切变得是那样的平淡,那样的没有意思。
从正月十七开始,姑娘们就开始给弟弟妹妹缝制鸡呴呴、甑板和月葫芦了。大家用白色的布做成鸡身子,用红色布做成鸡嘴和鸡冠,用五色布做成鸡尾巴。做甑板是把大人做鞋用的背子用剪刀剪成直径不到三厘米的一个圆,再把高粱杆皮皮剪成一节一节的刺刺,然后模仿人们蒸馍用的木制甑板做法,用针把那刺刺缝到背子上,再在中间缝上用五色布剪成的小圆坨坨,我们将其叫做五色馍,再在一头缝上系绳,一头缝上五色布条条。鸡呴呴和甑板做好后就缝在男孩棉衣袖子的中间,也就是胳膊的中心位置。姑娘们给自己则用各种颜色的花布做成小杏大小的绣球和月葫芦,将其戴在胸前。这些鸡呴呴、甑板、绣球和月葫芦一直要戴到正月的最后一天。
正月的初三、十三、二十三,被称作不当日,在农村,不当和可怜可以说是同义词。在这三天不当日,妇女们不做针线活,传说这三天如果做针线活,身上就会长烂疮烂黄,这三天可以说是农村妇女的休息日。
正月的最后一天叫月底,家乡的人在这天还要吃浇汤臊子面,过最后一天年。这天晚上,家家都要在门口点一堆火,全家的人一个个都要在火上跨三下,我们将这项活动叫“爎花花”,大家要把一年的晦气都要爎完。女人在这天也不做针线活,所有的尺子、剪刀、针线盒等都要爎一下,所戴的鸡呴呴、甑板、绣球和月葫芦也要摘下来,一同撂到火中烧掉。等柴禾烧完后,家里的男主人用脚把火渣一踢,如果火星分布均匀且小,就说明当年成麦子,如果火星分布不均且大,就说明当年成玉米。
二月二
农历二月的第二天,家乡的人称为“二月二”,传说是老龙抬头之日。在这一天拂晓,家家户户都抄豆豆。人们先把提前收集洁净沙子放在铁锅里烧热,后将玉米豆或黄豆等放入锅中,用一个干净的玉米芯来回搅,一时间锅里就噼噼啪啪地开始爆出许多玉米花,爆的玉米花越多,就预示着本年度能够取得大丰收。同时,家乡的人们都在这一天理发、洗发,男人们和小孩都叫人给自己理发,女人们也都要在十二点之前将头发洗一洗,预示着本年从今天就可抬起头来,大干一场了。
清明节
清明节一般在农历的二月至三月间。清明节这天,嫁出去的姑娘和在外工作的人员都回来给逝去的亲人上坟,大多数家庭在这一天都有客人。小时候每逢清明节,老人们都要给小姑娘的发辫上别上油菜花、麦青草和猫儿草,我们那些小姑娘就戴上油菜花、麦青草和猫儿尿,三五成群地在一起跳呀蹦呀地,嘴里还唱着自古就流传下来的童谣:
谁不戴麦青,把谁埋在北京;
谁不戴菜子,把谁埋在寨子;
谁不戴猫儿尿,把谁埋在娘家炕。
意思是小时候戴上油菜花、麦青草和猫儿尿草,长大后就能嫁出去,老了就不会客死他乡,要是嫁不出去,死后就得埋在娘家的地里。家乡的人把未出嫁而死后就得埋在娘家的地里,叫做插老爷坟,是家乡人经常吵架要骂的一种诅咒语,是很让人忌讳的事情。油菜花、麦青草都是一般的花草,可猫儿尿草有毒,牲口都不能吃,要是误食,牲口的嘴就会肿起来,用手掐上一个叶片,手就会感到难受。这种草分两种,一种是圆叶,一种是柳叶状,圆叶的据说可以晒干发蒸馍用的酵子,柳叶状的根呈葫芦形,可以入药,我们大都是戴圆叶的。尽管如此,我们那些小姑娘还都高高兴兴、心甘情愿地让大人给戴油菜花、麦青草和猫儿尿草,因为谁也不愿将来去插老爷坟。
端阳节
农历的五月初五,是端阳节。端阳节也叫端午节,是老家人过的重要节日之一,过端午是他们的习惯叫法。和其他地方不一样,小时候家乡过端午是不吃粽子的,还吃的是过年时吃的浇汤面。
在端午节的前一个月,出嫁的女儿提着十个大花馍到娘家,外甥提着十个大花馍到舅家,这叫看忙口。只要看了忙口,过端午时,娘家、舅家就会提着烙成或蒸成的曲轮花馍到女家、外甥家,家乡的人把这叫送端午。曲轮花馍一般是车轮状,分一大一小,大的能套到小孩的脖子上,小的能套到小孩的手腕上。小时候,因食粮紧张,人们很难吃到白膜,因此都很渴望舅舅家及时送来曲轮花馍。
在端午的前几天,母亲、姐姐就会给十二岁以下的孩子捻五色花花绳,缝香包、混沌、杏核,香包一般为桃形,现在端午时市场常有卖的,但混沌和杏核却不多见,因为它缝起来比较麻烦。混沌的缝制法是把白色或红色的布剪成圆形,然后从中间一折,再用五色花布折成齿轮状的牙牙,尖尖朝外,一个挨一个地缝在半圆形的小布袋里,然后往小布袋里塞上棉花和香药,封口后两边的角缝到一起,就形成一个圆形的齿轮状的混沌,那样子就和海葵的形状差不多。杏核的缝法和缝混沌差不多,只是形状只有真的杏核那么大,一般为红色,不需要缝那么多的布牙牙。缝香包、混沌都是用五色线绳系起来挂在脖子上,杏核是用五色线绳穿起来戴在脚上。
端午节的早上,天刚麻麻亮,做母亲的就把缝好的香包、混沌、杏核戴在孩子的身上,再把和好的雄黄液用手指抹在孩子的鼻孔、耳孔和肛门处,前后的门窗都插上艾叶,以避邪防虫。据老人讲,端午这天,是蛇、蜈蚣、蚰蜒、蝎子等虫子的成精之日,他们成精后,专爬小孩的鼻孔、耳孔和肛门。家乡的人把蜈蚣也叫蚰蜒,说是蚰蜒成精后最爱钻耳孔和鼻孔,吸食小孩的脑髓。小时候老人经常讲述蚰蜒精的故事,使我们那些小孩子简直是谈蚰色变。
六月六
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是关中地区渭河两岸几个县区纪念赴日和尚—鉴真和尚的节日,具体包括兴平、礼泉、乾县、武功、周至、扶风等地区,家乡的人都叫这天为“六月六”。
“六月六”这天,家家户户都炒馍豆豆,妇女们从先一天就将面发酵好,然后将摘好洗净的花椒树叶子切碎,与发酵好的麦面和在一起,面要掺成八成硬,女人们又是擀,又是用手搓,又是用刀切,最后切成弹球大的馍豆豆,盛在簸箕里,放到太阳底下晒,晒干后再放到锅里炒,炒熟后,还要放到锅里炕一个下午。炕好的馍豆豆是又干又脆,保存几个月都不会坏。小孩子们边吃豆豆,边高兴地唱着几代人流传下来的童谣:“六月六,炒豆豆,他娘叫做鸡呴呴。”
家乡的人大都认为,“六月六”这天是全年最热的一天,农村自古就有“六月六,晒丝绸”的说法。每缝“六月六”,妇女们都把当年母亲送给的嫁妆和家里的皮草货拿出来晒,以防止霉变和出虫子。家乡的人都在女子出嫁时做好多嫁妆,一般是棉被最少五个,棉袄最少十个,红、绿、蓝、黑各个年龄段适合的颜色都有,布鞋二十多双,手工布床单二十多条,另外还有各色手工布好几批,可以说一辈子都用不完,所以,“六月六”这天也就成为媳妇们比富的时候。
在大集体年代,各生产队都种有大片的棉花,棉花长到一定的时间就要掐尖,以便去掉它长高的生长优势,使光合作用的能量都能输送到各分支上去,以利棉桃的生长和发育。家乡人认为“六月六”这天是掐尖的最好时刻,且把这天叫“掐神尖”之日。
七巧节
七夕节即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传说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
回想小时候过七夕节,确实叫人激动不已。在我的家乡,人们将织女叫“巧娘娘”,而将每年七月初七叫做“七月七”。每到“七月七”,村中的大小姑娘都早早地起来梳辫子,后将辫子的稍稍用剪刀剪下来,载到大瓦房的第七个房水窝窝里,这样,自己的辫子就长得快了。但载头发必须要在太阳未出来之前,否则就不灵了。小时候,大家都将头发叫毛根儿,为了自己的毛根儿长得长,我经常与姐姐抢时间,看谁载的最早。
据老年人讲,七月七晚上趴在井边就能听到牛郎织女的说话声,我们那些小孩子就找一口水井,趴在井边听,可怎么听都听不到。问老人,她们就说,那是你们心不诚,平时好事做得太少。长大后才知道,那都是哄人呢,老人是想哄小孩子学好而编出的瞎话。
到了第二天早上,大家又都早早地起来,成群结队地在每家的南墙根下拾粉子,据说是织女擦粉打扮见牛郎时,从空中飞舞掉下的,老人说把那粉子抹在手心里,女孩儿长大后手就变得很巧,织布、纺线、绣花样样都能干。我们一个个弯下头,把南墙根底下那一堆堆的白色粉末、白豆豆都拾得净光。现在想起来,哪有什么粉子,全部是麻雀屎。
过去家乡人还有一个过七巧节的隆重仪式,就是叫“巧娘娘”下凡,也就是叫织女下凡,“巧娘娘”是家乡人对织女的尊称。这种仪式一般只在比较富裕的村中举行,因为举行这种仪式需要设置香案,摆放两排对称的桌椅,中间放一把椅子,购置各种各样的水果放在两边的桌子上,瓜、桃、梨、枣样样不能少。同时,凡是要叫“巧娘娘” 下凡的村子,要指定一户人家早一个月前就开始泡豆芽,一盆豌豆芽,一盆黄豆芽,据说那豌豆芽要长到一尺高以上最好。各种东西准备好以后,要确定一位十七岁的姑娘装扮“巧娘娘”坐在中间的椅子上,另外再请十二名未出嫁的大姑娘分立两边。天黑之后,香案上点着红色的香烛,装扮“巧娘娘”的姑娘就坐在中间的椅子上,分立两边的大姑娘就开始对着天上大声喊:
巧娘娘,你下来,
瓜、桃、梨、枣,
年年叫巧,
今年有个七月七,
明年有个七月七,
我的毛根儿长一尺,
尺一尺,让一让,
我的毛根儿长一丈。
姑娘们一遍遍地喊,一直喊道深夜,那声音响彻夜空,直上九霄。村中的人们都站在周围,静静地望着天空,等待着奇迹的出现。
据一些老人讲,过去每年好多村都进行这样的活动,但织女只有一个,而且要与牛郎相会,许多村子都是白忙活,要是那个村子将织女叫下来了,那个装扮织女的姑娘就会钻在桌子底下大哭,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吃。当然这些都是迷信的传说,不过这项活动确实使世世代代的女孩子兴奋不已。
中秋节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在过去,家乡的人过中秋节可不象现在城里人那么奢侈,商场里有各种各样的月饼可以去挑选,大多数家庭都是自制月饼。中秋节时,经常与秋收农忙时节相遇在一起,但人们再忙、再累,全家人也要在中午吃一顿臊子面,晚上也要在院中设立香案,献上月饼,一家人坐在桌案的四周,与天地共享节日欢乐。
重阳节
农历的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家乡的人称这天为“九月九”。从“九月九”这天起,娘家、舅家会开始给女儿、外甥送柿子和花狗馍,把这叫送“九月九”。女儿、外甥一般都在农历的七、月间提着油花卷馍到娘家、舅家来,家乡的人把这样的亲戚走动叫做“看忙罢”。要是新婚的家庭,娘家要在女婿来时给女婿衣服、床单、鞋等礼品,其中还包括给男方父母的礼品,一般给男方母亲做一双红底的寿鞋,给男方父亲做一个船型或鸡型的枕头,这寿鞋和船型或鸡型的枕头都是为男方的两位老人过世的时候准备的,老家人把这叫做“九月九”活,这“九月九”活到了婆家后,公婆必须按件数给媳妇钱,这就叫做你仁我义,如果有一方做的不好,就要影响以后的婆媳和两亲家关系。
花狗馍一般是送给当年新出生的孩子和新出嫁女儿的。送花狗馍必须在“九月九”这天送。对新出嫁女儿,除了送花狗馍外,还要送十个脱涩的水柿子,这叫双礼。花狗馍做工比较复杂,一般得用一斗上好的白麦面。做花狗馍时,要先用一个锥形的瓷盆做模具,将擀成的面团贴在瓷盆的周围,用手拍打成底面直径一尺左右、高一尺五左右的锥形体后,放在水锅里蒸,蒸熟冷却后,将里边瓷盆从地下取出,再在其上贴一层面,拍光后,放在一个提前蒸好的圆形馍盘上,再在锥形馍的周围用面做一圈卍字不到头,在每个卍字的孔隙塞上红枣或红鲜辣椒角,再放在锅里蒸。同时,还要用面做两条龙、两个辣子、茄子、葡萄、鱼、鸽子和一条狗等花馍。蒸熟冷却后,将狗用细扫帚棍固定在锥形馍的顶部,两条龙和其他花馍都对称地固定在锥形馍的周围,这样,一个花狗馍就做好了。花狗馍做好后,放置在圆形或方形的盘中,再用包袱包好,就可以送到女儿和外甥家了。因此,每到“九月九”,家乡小孩子们就常念到:“九月九”,他舅给娃送花狗。
十月一
农历的十月初一,简称“十月一”,是冬季人们为逝去的亲人上坟的日子。“十月一”这天,人们提着提前买好的纸钱、纸衣、纸鞋、纸被褥等,扛着铁锨,都到自己的亲人坟前,用铁锨将坟修补一番后,在坟的正门口点上蜡烛,后再在地上画一个圆圈,在圆圈里再画一个十字叉,纸钱、纸衣、纸鞋、纸被褥等就焚烧在圆圈内。据说,只有把纸钱、纸衣、纸鞋、纸被褥等烧到圆圈内,在阴间的亲人才能收得到,否则,就会被游魂野鬼给抢了去。
对于远离家乡的人来说,他们无法去亲人的坟前,就在附近的十字路口、大的河流岸边去烧。每到“十月一”的晚上,家乡城区的十字路口、河岸边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纸灰堆,那一堆堆的纸灰,都寄托了人们对已故亲人的哀思,也代表了天下孝子的一片赤诚之心。
冬至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二十二节气,在阳历的12月21日或22日,在农历的十一内,表示寒冬到来,该日昼最短、夜最长。人们常说:过个冬至,天长一枣刺。
在冬至这天,关中各县区的过法不一,大多在这天都要吃饺子,但在我的家乡,除了吃饺子外,这天也是上坟的日子。因为从冬至这天就开始进九,天会变得越来越冷,人们还要再给逝去的亲人送些棉衣、棉被,以了却自己的心思。如果是没过三年的新丧,儿子们还要穿戴孝服在先一晚上去坟上请魂,请完魂到家后,家里的女眷要在灵桌前烧纸,再哭上半天。出嫁的女儿们也要穿戴孝服从村口一直哭到娘家亲人的灵桌前,并在十二点之前去坟地烧纸、痛哭几个时辰。
腊八
农历的腊月初八,家乡的人叫这天为“腊八”。 “腊八”这天,白天开始变得较长了,人们自古就有“过个腊八,天长个杈把”的说法。每到“腊八”时,家家户户吃“腊八”面,大人小孩都去上“腊八”会。
记得小时候过“腊八”时,母亲在先一下午就准备红萝卜、白萝卜、香菜、葱、蒜苗、野菜等最少五色以上的蔬菜,炒好存放在盆子里。“腊八”的早上,大约四五点钟母亲就起床了,开始煮“腊八” 疹子,“腊八” 疹子一般是由四分之三玉米粒大的玉米疹子和大豆组成。“腊八” 疹子煮好后,天就快麻麻亮,母亲就将我们姊妹叫起,开始下那又宽又厚的面片,再把提前炒好的菜倒在下好的面锅里搅匀,这样“腊八”面就算做好了。做“腊八”面时,香菜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没有“腊八”面的味道。我们吃完“腊八”面,就高高兴兴地去上学。
在我的家乡,“腊八”要过三天,包括农历的初八、初九、初十,所以,家家做“腊八”面时,就要做满满的一大铁锅,整整要吃上三天。“腊八”面越放越香,也是我最爱吃的饭食之一。
在家乡的桑镇街道,有“腊八”会三天,因为周围的县区都无“腊八”会,所有周边的周至、户县、眉县、武功等地的人都来我们这里上“腊八”会,所以,“腊八”会上人山人海,整个街道和古农师杨双山的村子杨家堡,都挤满了人,卖水果、杂货、肉冒馍、凉粉、豆腐脑、石枣、甘蔗、乖枣等摊位数也数不清,耍把戏、说书的地方一个接一个,县剧团也会在这几天来“腊八”会上唱大戏。每到“腊八”这天,母亲给上一毛钱,我和小伙伴们在下午放学后就去上“腊八”会。别小看那一毛钱,我们当时可以二分钱吃一碟凉粉,二分钱吃一小碗豆腐脑,二分钱吃一小碗石枣,二分钱卖一尺长的甘蔗,二分钱再买一小把乖枣,我最爱吃的就是“腊八”会上的石枣,又酸又甜,特别好吃。据说那是周至、眉县靠山一带的农民上山采集的,长大进城后就再也没吃过。现在,看那十元钱都买不到当年一毛钱的东西,真正才体会到母亲那一毛钱的重要和珍贵。
祭灶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老家人祭灶的日子,就是对辛苦了一年的灶王爷进行祭祀。在老家,家家户户都在锅灶一边的墙上建一个灶爷板板,灶爷板板的上边可以放一个香炉和一个可献爷供馍的碗盘,灶爷板板上面张贴着水印的灶爷版画,画的两边帖着“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成功”的对联。这灶爷画像和对联一般都是当年的除夕之夜请的,腊月二十三祭祀完了后,人们就开始打扫卫生,去掉旧的灶爷画像和对联,在除夕夜再请新的灶爷,贴新的对联。但也有二十四日祭灶的,自古就有“张、王、李、赵,二十四日祭灶”的说法,因此,张、王、李、赵四大姓人大多是在二十四日祭灶的。
祭灶这天,凡是新娶的媳妇、生过孩子的老媳妇在娘家熬的,都必须在这天天黑前赶回到自己的夫家,因此,二十三日下午,在乡间的路上,到处是来来往往的打扮入时的年轻少妇,给乡村的原野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家里的人也在几天前就发好面酵子,到二十三晚上就开始烙灶爷坨坨。灶爷坨坨必须烙成十二个,大概有三两左右的分量。灶爷坨坨烙成后,要先献灶爷,然后家人才能吃。献灶爷坨坨时,要先在灶爷板板上点上香烛,然后把灶爷坨坨放在碗盘里放在灶爷板板上。小时候,我们那些小孩子过完腊八,就盼着祭灶,盼着能吃美味油香灶爷坨坨的时候。每逢祭灶,小孩子们就在下午开始放鞭炮,或者把鞭炮里的火药倒在碾盘子上,到成一个大圆圈后,几个人把碾子碌碡一推,然后发出叭叭叭一连串的响声,虽然危险,却给村中带来喜庆,预示着新年的到来。
除夕
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晚上为“除夕”,小月为腊月二十九,大月为腊月三十,但不管是大月还是小月,家乡人都习惯叫“除夕”为大年三十夜。
在大年三十这天,家家户户都在几天前打扫完卫生,蒸好年馍,买好各种各样的蔬菜和肉,大年初一要吃的肉和菜必须在这天切好,肉臊子也必须炒好,因为在大年初一那天,人们讲究是不动刀和不烧干锅的。到了下午天黑前,男人们就领着孩子到祖坟去请先人,他们拿着提前准备好的蜡烛插在祖先的坟前,一个个磕头跪拜。拜完后,大家对着一个个坟头大声说:爷,婆,回家过年,然后就高高兴兴地回家。回到家后,就开始贴对联、门神、灶神、门前儿及祖宗牌位,再把前前后后扫一遍后,就放鞭炮,在鞭炮声中,人们开始享用着丰盛的年夜饭。小时候,家乡的女孩子们除了剪门前儿,还要剪窗花,她们把用红红绿绿的纸剪成的窗花贴在木窗框框上,在初一那天互相串门比对,看谁剪的花样多,看谁剪的最好看,剪窗花也就成了女孩儿比手巧的重要方法之一。
过去没有电视时,除夕夜孩子们都兴奋地睡不着觉,坐在祖先的牌位和香烛前守岁到半夜,大人们还在赶着给孩子的新衣服上定扣子,给新鞋里打楦子。当然,现在有了电视,孩子们可以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大人们也不用在缝制什么了,只要有钱,商场里随便买就是了。小时候,母亲做的新布鞋,如果不提前打楦子,大年初一这天自己的脚就要受一天的罪,尽管那样,每个孩子都喜欢穿新鞋,因为,追求幸福和美好是每个人的愿望。
家乡的传统节日到这里我就全部讲完了,值得庆幸的是,春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和除夕,国家已越来越重视,元宵节、七巧节、重阳节、冬至等节日到来时,商家为了卖元宵、卖花卉、卖饺子、卖柿子,也开始进行炒作,遗憾的是象二月二、六月六、腊八、祭灶等节日开始慢慢地被人淡忘,特别是现在的孩子,他们已经不知道我们中华还有那么多的节日,丰盛的物质生活使他们已经没有了我们儿时对节日的期盼,有时看到一些孩子对一切都无所谓、对一切都感到无意思、感到颓废,真叫人不知说什么是好。(完)
近几年,国家对端阳节、中秋节等我中华传统节日开始重视起来,除春节外,清明节、端阳节和中秋节都放假一天,使在政府上班、在企业打工的人都能休息一天,享受节日的温馨。其实,中华节日远远不止这些,起码在我的家乡,几乎农历的每月都有节日,只是在春节、元宵节、端阳节和重阳节时,女儿-娘家、外甥-舅舅互相走动,人们都比较重视,其他的节日都被忽略掉了。从小到大,能让我记忆犹新,难以忘怀的节日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清明节、端阳节、六月六、七巧节、中秋节、重阳节、十月一、冬至、腊八、祭灶、除夕。
春 节
农历每年的第一个月为春节,春节的第一天为大年初一。每到初一的早上,家家户户天不亮就放鞭炮,农村的老太婆还要给天地神灵、门神、灶爷及祖宗牌位上香点钱粮,孩子们都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跑到家家户户去捡没有放响的鞭炮。放完鞭炮后,妇女们就开始下饺子。而在我的家乡,大多数家庭都吃初一臊子面,每家在小锅里出半锅清汤,放上调料和肉臊子,用大火不停地烧,等到汤咕咚地上下翻滚后,放上提前切好的臊子菜,把用大锅下好的面捞在生水里冰上一会儿后,用筷子挑上一筷头,也就是一口面到碗中,再浇上调好的臊子酸汤,这初一臊子面就做好了。但做好的臊子面家人不能先吃,要等到献过天地神灵、门神、灶爷及祖宗后才能端上吃,吃完面后又将碗中的汤倒回到锅里继续烧、继续调味、继续再浇面。
家乡的初一臊子面贵在一个汤煎、汤酸,这种吃法虽然被外地人诬称为哈水面,认为那极不卫生,但我们的祖祖辈辈都是那样吃的,也没见得有什么不妥,而且大人、小孩都爱吃,村中的婚、丧、嫁、娶招待客人也都是那样吃的。据说这样的吃法是从周文王时就流传下来的,关中的兴平、武功、礼泉、乾县、扶风、岐山、周至、眉县等地区都继续保持着这样的传统。
在我们老家,初一这天是不走亲戚的,走亲戚的只是家里有丧事而没有过三年的,我们把这叫做已亡人的“新灵”,一般人家的门两边都贴的是红对子,门框上边贴的是红门前儿,而有“新灵”人家贴的都是白颜色的,来走亲戚的男女都戴着孝。在我们的邻县武功县,大年初一、初二都不走亲戚,初二才是已亡人的“新灵”,不过来走亲戚的客人除了戴孝外,还要穿孝衫,女客还要从村外一直哭到已亡人的灵前桌子前。
在大年初一的平常人家,青年男女一般都在一起打牌。在七十年代,男青年还玩打枱,甲乙双方手提硬柴桄桄在地上划一条线,一方将硬柴桄桄放在划线的一边,另一方用硬柴桄桄去撂着打,如果能把地上的硬柴桄桄打过线就算赢了,地上的硬柴桄桄就归在打的人了,如果打不上,下一个人就把自己放在地上的硬柴桄桄拾起来,来打第一个人的硬柴桄桄。小孩们大多去荡秋千、跳房子,跳的房子花样可多了,有瞎子拉跛子、七间房、小猫钓鱼、定房和田房等,跳房子两人可以玩,几个人分组也可以玩,真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活动。老人都去庙堂拜神,以求神灵保佑来年全家的幸福、安康。
从正月初二开始,就开始走亲戚了。出嫁的女儿走娘家,外甥走舅家,这叫送初一。过了正月初五,就开始娘家去女儿家,舅家去外甥家,只是这时除了拿花礼馍外,还要拿灯笼,如果有新出生的孩子,还要特别做十个菊花盖盖馍,提上火罐罐灯笼,这叫送十五。小孩子一般从正月初五开始就在晚上打灯笼了,一直打到正月十五。新生儿必须在十五晚上由大人挑上火罐罐灯笼去望井底,望完后要将火罐罐灯笼就地点着化为灰烬。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家乡的人对元宵节和大年初一是一样的重视,自古就有小初一,大十五之说。在十五这天,家乡人在过去是不吃元宵的,而是吃的臊子面。现在有些家庭也学城里人,在早上和晚上吃元宵,中午依然是臊子面。十五的晚上,家家户户都将所有的鞭炮放完,小孩子要把舅舅和舅爷家送的灯笼蜡烛都用完。等用到最后一个蜡烛时,孩子们一个个摇动灯笼秆,将点着的灯笼在空中轮动,不管是多么好看的灯笼,如火罐罐灯笼、长命富贵灯、莲花灯、飞机灯、新媳妇车灯、兔子灯、西瓜灯、白菜等,都让其在空中燃烧,直到剩下灯笼秆为止。
正月十六是新婚的双方父母见面的日子,也叫送十六。记得小时候,每逢正月十六,当年结婚的女方父母,将蒸好的一斤半重的大花馍,也就是家乡人叫的镜儿馍装进拾箩(装礼品的大木箱,分二至三层,外用红漆刷成)里,带上已经回家熬娘家多日的女儿,坐上用芦苇席罩好的马车,高高兴兴到男方去会亲家。因为那时候,男女结婚那天,双方的父母是不能见面的,据说如果见面,就会影响两孩子今后的幸福,结婚那天只招待双方亲戚。到了正月十六那天,男方才采用最好的饭菜招待女方的父母。各家待完亲家,将亲家送走后,就该到下午时分,全村的老妇、少媳和女青年,都一家一户的去看新媳妇。那男方家就将女方家拿来的花馍,象切西瓜一样切成牙牙,凡是到来的人都送上一牙。人们就那样吃着、尝着,一边欣赏着新媳妇的花容月貌,一边观看新媳妇的嫁妆和刺绣。谁家的媳妇漂亮,谁家的媳妇花活做的好、鞋底子纳的平整好看,谁家新郎官丈母娘馍蒸的香,一时之间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
大家看完新媳妇后,都要坐到生产队缚的秋千上来回挡上几挡,游家乡的人把这叫做游百病,大家往往是边游嘴里边念:游,游,游百病,游后三年不害病。意思是忙活了一年了,在这秋千上游上一游,旧的一年病灾就会全消,新的一年也不会再得病了。
每逢正月十六,也是小孩最高兴的时候。他们跟在大人的后边,除了能看新媳妇外,还能美美地吃一下午的上等麦面馍。因为那时候粮食紧张,人们一年除了麦子刚下来时能吃上几顿麦面馍,其余时候都吃的是玉米面窝窝头。
现今在家乡,正月十六两亲家会面的习俗依然保留,但两亲家正式会面大多已不是孩子婚后的第一次。在结婚的当天,大多数女方父母都去参加女儿的婚礼,不再忌讳了。人们也很少有闲情去各家看新媳妇了,那花馍也就更没有人尝了,村子里也不再缚秋千,一切变得是那样的平淡,那样的没有意思。
从正月十七开始,姑娘们就开始给弟弟妹妹缝制鸡呴呴、甑板和月葫芦了。大家用白色的布做成鸡身子,用红色布做成鸡嘴和鸡冠,用五色布做成鸡尾巴。做甑板是把大人做鞋用的背子用剪刀剪成直径不到三厘米的一个圆,再把高粱杆皮皮剪成一节一节的刺刺,然后模仿人们蒸馍用的木制甑板做法,用针把那刺刺缝到背子上,再在中间缝上用五色布剪成的小圆坨坨,我们将其叫做五色馍,再在一头缝上系绳,一头缝上五色布条条。鸡呴呴和甑板做好后就缝在男孩棉衣袖子的中间,也就是胳膊的中心位置。姑娘们给自己则用各种颜色的花布做成小杏大小的绣球和月葫芦,将其戴在胸前。这些鸡呴呴、甑板、绣球和月葫芦一直要戴到正月的最后一天。
正月的初三、十三、二十三,被称作不当日,在农村,不当和可怜可以说是同义词。在这三天不当日,妇女们不做针线活,传说这三天如果做针线活,身上就会长烂疮烂黄,这三天可以说是农村妇女的休息日。
正月的最后一天叫月底,家乡的人在这天还要吃浇汤臊子面,过最后一天年。这天晚上,家家都要在门口点一堆火,全家的人一个个都要在火上跨三下,我们将这项活动叫“爎花花”,大家要把一年的晦气都要爎完。女人在这天也不做针线活,所有的尺子、剪刀、针线盒等都要爎一下,所戴的鸡呴呴、甑板、绣球和月葫芦也要摘下来,一同撂到火中烧掉。等柴禾烧完后,家里的男主人用脚把火渣一踢,如果火星分布均匀且小,就说明当年成麦子,如果火星分布不均且大,就说明当年成玉米。
二月二
农历二月的第二天,家乡的人称为“二月二”,传说是老龙抬头之日。在这一天拂晓,家家户户都抄豆豆。人们先把提前收集洁净沙子放在铁锅里烧热,后将玉米豆或黄豆等放入锅中,用一个干净的玉米芯来回搅,一时间锅里就噼噼啪啪地开始爆出许多玉米花,爆的玉米花越多,就预示着本年度能够取得大丰收。同时,家乡的人们都在这一天理发、洗发,男人们和小孩都叫人给自己理发,女人们也都要在十二点之前将头发洗一洗,预示着本年从今天就可抬起头来,大干一场了。
清明节
清明节一般在农历的二月至三月间。清明节这天,嫁出去的姑娘和在外工作的人员都回来给逝去的亲人上坟,大多数家庭在这一天都有客人。小时候每逢清明节,老人们都要给小姑娘的发辫上别上油菜花、麦青草和猫儿草,我们那些小姑娘就戴上油菜花、麦青草和猫儿尿,三五成群地在一起跳呀蹦呀地,嘴里还唱着自古就流传下来的童谣:
谁不戴麦青,把谁埋在北京;
谁不戴菜子,把谁埋在寨子;
谁不戴猫儿尿,把谁埋在娘家炕。
意思是小时候戴上油菜花、麦青草和猫儿尿草,长大后就能嫁出去,老了就不会客死他乡,要是嫁不出去,死后就得埋在娘家的地里。家乡的人把未出嫁而死后就得埋在娘家的地里,叫做插老爷坟,是家乡人经常吵架要骂的一种诅咒语,是很让人忌讳的事情。油菜花、麦青草都是一般的花草,可猫儿尿草有毒,牲口都不能吃,要是误食,牲口的嘴就会肿起来,用手掐上一个叶片,手就会感到难受。这种草分两种,一种是圆叶,一种是柳叶状,圆叶的据说可以晒干发蒸馍用的酵子,柳叶状的根呈葫芦形,可以入药,我们大都是戴圆叶的。尽管如此,我们那些小姑娘还都高高兴兴、心甘情愿地让大人给戴油菜花、麦青草和猫儿尿草,因为谁也不愿将来去插老爷坟。
端阳节
农历的五月初五,是端阳节。端阳节也叫端午节,是老家人过的重要节日之一,过端午是他们的习惯叫法。和其他地方不一样,小时候家乡过端午是不吃粽子的,还吃的是过年时吃的浇汤面。
在端午节的前一个月,出嫁的女儿提着十个大花馍到娘家,外甥提着十个大花馍到舅家,这叫看忙口。只要看了忙口,过端午时,娘家、舅家就会提着烙成或蒸成的曲轮花馍到女家、外甥家,家乡的人把这叫送端午。曲轮花馍一般是车轮状,分一大一小,大的能套到小孩的脖子上,小的能套到小孩的手腕上。小时候,因食粮紧张,人们很难吃到白膜,因此都很渴望舅舅家及时送来曲轮花馍。
在端午的前几天,母亲、姐姐就会给十二岁以下的孩子捻五色花花绳,缝香包、混沌、杏核,香包一般为桃形,现在端午时市场常有卖的,但混沌和杏核却不多见,因为它缝起来比较麻烦。混沌的缝制法是把白色或红色的布剪成圆形,然后从中间一折,再用五色花布折成齿轮状的牙牙,尖尖朝外,一个挨一个地缝在半圆形的小布袋里,然后往小布袋里塞上棉花和香药,封口后两边的角缝到一起,就形成一个圆形的齿轮状的混沌,那样子就和海葵的形状差不多。杏核的缝法和缝混沌差不多,只是形状只有真的杏核那么大,一般为红色,不需要缝那么多的布牙牙。缝香包、混沌都是用五色线绳系起来挂在脖子上,杏核是用五色线绳穿起来戴在脚上。
端午节的早上,天刚麻麻亮,做母亲的就把缝好的香包、混沌、杏核戴在孩子的身上,再把和好的雄黄液用手指抹在孩子的鼻孔、耳孔和肛门处,前后的门窗都插上艾叶,以避邪防虫。据老人讲,端午这天,是蛇、蜈蚣、蚰蜒、蝎子等虫子的成精之日,他们成精后,专爬小孩的鼻孔、耳孔和肛门。家乡的人把蜈蚣也叫蚰蜒,说是蚰蜒成精后最爱钻耳孔和鼻孔,吸食小孩的脑髓。小时候老人经常讲述蚰蜒精的故事,使我们那些小孩子简直是谈蚰色变。
六月六
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是关中地区渭河两岸几个县区纪念赴日和尚—鉴真和尚的节日,具体包括兴平、礼泉、乾县、武功、周至、扶风等地区,家乡的人都叫这天为“六月六”。
“六月六”这天,家家户户都炒馍豆豆,妇女们从先一天就将面发酵好,然后将摘好洗净的花椒树叶子切碎,与发酵好的麦面和在一起,面要掺成八成硬,女人们又是擀,又是用手搓,又是用刀切,最后切成弹球大的馍豆豆,盛在簸箕里,放到太阳底下晒,晒干后再放到锅里炒,炒熟后,还要放到锅里炕一个下午。炕好的馍豆豆是又干又脆,保存几个月都不会坏。小孩子们边吃豆豆,边高兴地唱着几代人流传下来的童谣:“六月六,炒豆豆,他娘叫做鸡呴呴。”
家乡的人大都认为,“六月六”这天是全年最热的一天,农村自古就有“六月六,晒丝绸”的说法。每缝“六月六”,妇女们都把当年母亲送给的嫁妆和家里的皮草货拿出来晒,以防止霉变和出虫子。家乡的人都在女子出嫁时做好多嫁妆,一般是棉被最少五个,棉袄最少十个,红、绿、蓝、黑各个年龄段适合的颜色都有,布鞋二十多双,手工布床单二十多条,另外还有各色手工布好几批,可以说一辈子都用不完,所以,“六月六”这天也就成为媳妇们比富的时候。
在大集体年代,各生产队都种有大片的棉花,棉花长到一定的时间就要掐尖,以便去掉它长高的生长优势,使光合作用的能量都能输送到各分支上去,以利棉桃的生长和发育。家乡人认为“六月六”这天是掐尖的最好时刻,且把这天叫“掐神尖”之日。
七巧节
七夕节即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传说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
回想小时候过七夕节,确实叫人激动不已。在我的家乡,人们将织女叫“巧娘娘”,而将每年七月初七叫做“七月七”。每到“七月七”,村中的大小姑娘都早早地起来梳辫子,后将辫子的稍稍用剪刀剪下来,载到大瓦房的第七个房水窝窝里,这样,自己的辫子就长得快了。但载头发必须要在太阳未出来之前,否则就不灵了。小时候,大家都将头发叫毛根儿,为了自己的毛根儿长得长,我经常与姐姐抢时间,看谁载的最早。
据老年人讲,七月七晚上趴在井边就能听到牛郎织女的说话声,我们那些小孩子就找一口水井,趴在井边听,可怎么听都听不到。问老人,她们就说,那是你们心不诚,平时好事做得太少。长大后才知道,那都是哄人呢,老人是想哄小孩子学好而编出的瞎话。
到了第二天早上,大家又都早早地起来,成群结队地在每家的南墙根下拾粉子,据说是织女擦粉打扮见牛郎时,从空中飞舞掉下的,老人说把那粉子抹在手心里,女孩儿长大后手就变得很巧,织布、纺线、绣花样样都能干。我们一个个弯下头,把南墙根底下那一堆堆的白色粉末、白豆豆都拾得净光。现在想起来,哪有什么粉子,全部是麻雀屎。
过去家乡人还有一个过七巧节的隆重仪式,就是叫“巧娘娘”下凡,也就是叫织女下凡,“巧娘娘”是家乡人对织女的尊称。这种仪式一般只在比较富裕的村中举行,因为举行这种仪式需要设置香案,摆放两排对称的桌椅,中间放一把椅子,购置各种各样的水果放在两边的桌子上,瓜、桃、梨、枣样样不能少。同时,凡是要叫“巧娘娘” 下凡的村子,要指定一户人家早一个月前就开始泡豆芽,一盆豌豆芽,一盆黄豆芽,据说那豌豆芽要长到一尺高以上最好。各种东西准备好以后,要确定一位十七岁的姑娘装扮“巧娘娘”坐在中间的椅子上,另外再请十二名未出嫁的大姑娘分立两边。天黑之后,香案上点着红色的香烛,装扮“巧娘娘”的姑娘就坐在中间的椅子上,分立两边的大姑娘就开始对着天上大声喊:
巧娘娘,你下来,
瓜、桃、梨、枣,
年年叫巧,
今年有个七月七,
明年有个七月七,
我的毛根儿长一尺,
尺一尺,让一让,
我的毛根儿长一丈。
姑娘们一遍遍地喊,一直喊道深夜,那声音响彻夜空,直上九霄。村中的人们都站在周围,静静地望着天空,等待着奇迹的出现。
据一些老人讲,过去每年好多村都进行这样的活动,但织女只有一个,而且要与牛郎相会,许多村子都是白忙活,要是那个村子将织女叫下来了,那个装扮织女的姑娘就会钻在桌子底下大哭,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吃。当然这些都是迷信的传说,不过这项活动确实使世世代代的女孩子兴奋不已。
中秋节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在过去,家乡的人过中秋节可不象现在城里人那么奢侈,商场里有各种各样的月饼可以去挑选,大多数家庭都是自制月饼。中秋节时,经常与秋收农忙时节相遇在一起,但人们再忙、再累,全家人也要在中午吃一顿臊子面,晚上也要在院中设立香案,献上月饼,一家人坐在桌案的四周,与天地共享节日欢乐。
重阳节
农历的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家乡的人称这天为“九月九”。从“九月九”这天起,娘家、舅家会开始给女儿、外甥送柿子和花狗馍,把这叫送“九月九”。女儿、外甥一般都在农历的七、月间提着油花卷馍到娘家、舅家来,家乡的人把这样的亲戚走动叫做“看忙罢”。要是新婚的家庭,娘家要在女婿来时给女婿衣服、床单、鞋等礼品,其中还包括给男方父母的礼品,一般给男方母亲做一双红底的寿鞋,给男方父亲做一个船型或鸡型的枕头,这寿鞋和船型或鸡型的枕头都是为男方的两位老人过世的时候准备的,老家人把这叫做“九月九”活,这“九月九”活到了婆家后,公婆必须按件数给媳妇钱,这就叫做你仁我义,如果有一方做的不好,就要影响以后的婆媳和两亲家关系。
花狗馍一般是送给当年新出生的孩子和新出嫁女儿的。送花狗馍必须在“九月九”这天送。对新出嫁女儿,除了送花狗馍外,还要送十个脱涩的水柿子,这叫双礼。花狗馍做工比较复杂,一般得用一斗上好的白麦面。做花狗馍时,要先用一个锥形的瓷盆做模具,将擀成的面团贴在瓷盆的周围,用手拍打成底面直径一尺左右、高一尺五左右的锥形体后,放在水锅里蒸,蒸熟冷却后,将里边瓷盆从地下取出,再在其上贴一层面,拍光后,放在一个提前蒸好的圆形馍盘上,再在锥形馍的周围用面做一圈卍字不到头,在每个卍字的孔隙塞上红枣或红鲜辣椒角,再放在锅里蒸。同时,还要用面做两条龙、两个辣子、茄子、葡萄、鱼、鸽子和一条狗等花馍。蒸熟冷却后,将狗用细扫帚棍固定在锥形馍的顶部,两条龙和其他花馍都对称地固定在锥形馍的周围,这样,一个花狗馍就做好了。花狗馍做好后,放置在圆形或方形的盘中,再用包袱包好,就可以送到女儿和外甥家了。因此,每到“九月九”,家乡小孩子们就常念到:“九月九”,他舅给娃送花狗。
十月一
农历的十月初一,简称“十月一”,是冬季人们为逝去的亲人上坟的日子。“十月一”这天,人们提着提前买好的纸钱、纸衣、纸鞋、纸被褥等,扛着铁锨,都到自己的亲人坟前,用铁锨将坟修补一番后,在坟的正门口点上蜡烛,后再在地上画一个圆圈,在圆圈里再画一个十字叉,纸钱、纸衣、纸鞋、纸被褥等就焚烧在圆圈内。据说,只有把纸钱、纸衣、纸鞋、纸被褥等烧到圆圈内,在阴间的亲人才能收得到,否则,就会被游魂野鬼给抢了去。
对于远离家乡的人来说,他们无法去亲人的坟前,就在附近的十字路口、大的河流岸边去烧。每到“十月一”的晚上,家乡城区的十字路口、河岸边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纸灰堆,那一堆堆的纸灰,都寄托了人们对已故亲人的哀思,也代表了天下孝子的一片赤诚之心。
冬至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二十二节气,在阳历的12月21日或22日,在农历的十一内,表示寒冬到来,该日昼最短、夜最长。人们常说:过个冬至,天长一枣刺。
在冬至这天,关中各县区的过法不一,大多在这天都要吃饺子,但在我的家乡,除了吃饺子外,这天也是上坟的日子。因为从冬至这天就开始进九,天会变得越来越冷,人们还要再给逝去的亲人送些棉衣、棉被,以了却自己的心思。如果是没过三年的新丧,儿子们还要穿戴孝服在先一晚上去坟上请魂,请完魂到家后,家里的女眷要在灵桌前烧纸,再哭上半天。出嫁的女儿们也要穿戴孝服从村口一直哭到娘家亲人的灵桌前,并在十二点之前去坟地烧纸、痛哭几个时辰。
腊八
农历的腊月初八,家乡的人叫这天为“腊八”。 “腊八”这天,白天开始变得较长了,人们自古就有“过个腊八,天长个杈把”的说法。每到“腊八”时,家家户户吃“腊八”面,大人小孩都去上“腊八”会。
记得小时候过“腊八”时,母亲在先一下午就准备红萝卜、白萝卜、香菜、葱、蒜苗、野菜等最少五色以上的蔬菜,炒好存放在盆子里。“腊八”的早上,大约四五点钟母亲就起床了,开始煮“腊八” 疹子,“腊八” 疹子一般是由四分之三玉米粒大的玉米疹子和大豆组成。“腊八” 疹子煮好后,天就快麻麻亮,母亲就将我们姊妹叫起,开始下那又宽又厚的面片,再把提前炒好的菜倒在下好的面锅里搅匀,这样“腊八”面就算做好了。做“腊八”面时,香菜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没有“腊八”面的味道。我们吃完“腊八”面,就高高兴兴地去上学。
在我的家乡,“腊八”要过三天,包括农历的初八、初九、初十,所以,家家做“腊八”面时,就要做满满的一大铁锅,整整要吃上三天。“腊八”面越放越香,也是我最爱吃的饭食之一。
在家乡的桑镇街道,有“腊八”会三天,因为周围的县区都无“腊八”会,所有周边的周至、户县、眉县、武功等地的人都来我们这里上“腊八”会,所以,“腊八”会上人山人海,整个街道和古农师杨双山的村子杨家堡,都挤满了人,卖水果、杂货、肉冒馍、凉粉、豆腐脑、石枣、甘蔗、乖枣等摊位数也数不清,耍把戏、说书的地方一个接一个,县剧团也会在这几天来“腊八”会上唱大戏。每到“腊八”这天,母亲给上一毛钱,我和小伙伴们在下午放学后就去上“腊八”会。别小看那一毛钱,我们当时可以二分钱吃一碟凉粉,二分钱吃一小碗豆腐脑,二分钱吃一小碗石枣,二分钱卖一尺长的甘蔗,二分钱再买一小把乖枣,我最爱吃的就是“腊八”会上的石枣,又酸又甜,特别好吃。据说那是周至、眉县靠山一带的农民上山采集的,长大进城后就再也没吃过。现在,看那十元钱都买不到当年一毛钱的东西,真正才体会到母亲那一毛钱的重要和珍贵。
祭灶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老家人祭灶的日子,就是对辛苦了一年的灶王爷进行祭祀。在老家,家家户户都在锅灶一边的墙上建一个灶爷板板,灶爷板板的上边可以放一个香炉和一个可献爷供馍的碗盘,灶爷板板上面张贴着水印的灶爷版画,画的两边帖着“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成功”的对联。这灶爷画像和对联一般都是当年的除夕之夜请的,腊月二十三祭祀完了后,人们就开始打扫卫生,去掉旧的灶爷画像和对联,在除夕夜再请新的灶爷,贴新的对联。但也有二十四日祭灶的,自古就有“张、王、李、赵,二十四日祭灶”的说法,因此,张、王、李、赵四大姓人大多是在二十四日祭灶的。
祭灶这天,凡是新娶的媳妇、生过孩子的老媳妇在娘家熬的,都必须在这天天黑前赶回到自己的夫家,因此,二十三日下午,在乡间的路上,到处是来来往往的打扮入时的年轻少妇,给乡村的原野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家里的人也在几天前就发好面酵子,到二十三晚上就开始烙灶爷坨坨。灶爷坨坨必须烙成十二个,大概有三两左右的分量。灶爷坨坨烙成后,要先献灶爷,然后家人才能吃。献灶爷坨坨时,要先在灶爷板板上点上香烛,然后把灶爷坨坨放在碗盘里放在灶爷板板上。小时候,我们那些小孩子过完腊八,就盼着祭灶,盼着能吃美味油香灶爷坨坨的时候。每逢祭灶,小孩子们就在下午开始放鞭炮,或者把鞭炮里的火药倒在碾盘子上,到成一个大圆圈后,几个人把碾子碌碡一推,然后发出叭叭叭一连串的响声,虽然危险,却给村中带来喜庆,预示着新年的到来。
除夕
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晚上为“除夕”,小月为腊月二十九,大月为腊月三十,但不管是大月还是小月,家乡人都习惯叫“除夕”为大年三十夜。
在大年三十这天,家家户户都在几天前打扫完卫生,蒸好年馍,买好各种各样的蔬菜和肉,大年初一要吃的肉和菜必须在这天切好,肉臊子也必须炒好,因为在大年初一那天,人们讲究是不动刀和不烧干锅的。到了下午天黑前,男人们就领着孩子到祖坟去请先人,他们拿着提前准备好的蜡烛插在祖先的坟前,一个个磕头跪拜。拜完后,大家对着一个个坟头大声说:爷,婆,回家过年,然后就高高兴兴地回家。回到家后,就开始贴对联、门神、灶神、门前儿及祖宗牌位,再把前前后后扫一遍后,就放鞭炮,在鞭炮声中,人们开始享用着丰盛的年夜饭。小时候,家乡的女孩子们除了剪门前儿,还要剪窗花,她们把用红红绿绿的纸剪成的窗花贴在木窗框框上,在初一那天互相串门比对,看谁剪的花样多,看谁剪的最好看,剪窗花也就成了女孩儿比手巧的重要方法之一。
过去没有电视时,除夕夜孩子们都兴奋地睡不着觉,坐在祖先的牌位和香烛前守岁到半夜,大人们还在赶着给孩子的新衣服上定扣子,给新鞋里打楦子。当然,现在有了电视,孩子们可以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大人们也不用在缝制什么了,只要有钱,商场里随便买就是了。小时候,母亲做的新布鞋,如果不提前打楦子,大年初一这天自己的脚就要受一天的罪,尽管那样,每个孩子都喜欢穿新鞋,因为,追求幸福和美好是每个人的愿望。
家乡的传统节日到这里我就全部讲完了,值得庆幸的是,春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和除夕,国家已越来越重视,元宵节、七巧节、重阳节、冬至等节日到来时,商家为了卖元宵、卖花卉、卖饺子、卖柿子,也开始进行炒作,遗憾的是象二月二、六月六、腊八、祭灶等节日开始慢慢地被人淡忘,特别是现在的孩子,他们已经不知道我们中华还有那么多的节日,丰盛的物质生活使他们已经没有了我们儿时对节日的期盼,有时看到一些孩子对一切都无所谓、对一切都感到无意思、感到颓废,真叫人不知说什么是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