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熟读四书五经,深透古文经典,精于古玩字画,通于琴棋书画,善诗赋,工文章,精迎合,通奉承。这都是乾隆爷的最爱,乾隆爷一生就喜欢古文字画,诗文典故,好弄文墨,四处留香,爱听拍马迎合的奉承话。和珅全做到了,很不容易的,就拿古玩字画来说,要练成一个不打眼的行家,至少也得一二十年吧。和珅正是有了这样独一无二的造诣,才有了他贪赃的富可敌国的财富。
和珅为满洲正红旗人,属钮钴禄家族,和家在那时,虽算得上是满洲贵族,但到他这辈,已经是家道中落,且双亲早逝,幸得一家丁和其父一偏房的保护,才免于被逐出家门,幼时的他家境贫寒,生活并不如意。再后来经过自身努力,考上了咸阳宫官学,毕业后,考国家公务员没考上,然后就根据祖制,继承了三等轻车都尉的爵位,成为皇帝的侍卫,然后才开始了其仕途。这小伙子勤奋好学,敏想善思,不仅精通诗赋文字,还擅长满,汉,藏,蒙四门语言。且其人也是仪表堂堂,容貌俊雅,和爷要是看到现在电视剧中为他塑造的猥琐形象,非气得从棺材里跳出来不可。
与大多数贪赃枉法的官员一样,和爷一开始并不是贪官,他也一心只想报效国家,为皇帝服务,刚入朝时,还反过腐,有了很大的功绩,在管理布库时候,学会了理财,使得国库中的布匹大大地增收。这些才能都是和爷自个儿练出来的,并不依赖他人。所以大凡有成就的人,其心初始必正,其才会慢慢出众,那些还未出道,就耍心眼,动诡计的人,虽然也能靠旁门左道赢得营生,但终究只是一只不入流的苍蝇。
和爷为官期间,最大的特征就是上阿下治,这是典型的中国为官之道,但能做到和爷的地步,恐怕自盘古以来,也没有几人。上阿下治,就是唯上,驭下。对上,除了服从就是服务,投其所好,讨上开心。对下,除了笼络就是打击,收归其心,让下听命。当然乾隆爷也不是那么好打发的,乾隆爷一向标榜自己为盛世明君,以才子自居,实际上就是好卖弄,喜显摆,由于乾隆在这方面确实有真材实料,所以对付这样一个人,若自身的火候不够,拍马拍不到位,根本就连奉承的资格都没有。比如有一次乾隆爷用论语中一句话来下旨,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当时在场大臣都不明白什么意思,和珅回答说是皇帝要追究看守人的责任,被乾隆赏识。 或者说和爷的贪腐,与乾隆爷的奢华讲排场不无关系,乾隆爷出游,修建园子,到处都要钱,当国家不能正常供给时,就只能委托身边的亲信去办理。当和珅操办这事时,看着那么多珠宝,黄金,白银从自个儿身边流过,他又没有接受过马克思主义高尚情操教育,不是为全人类谋幸福的和爷,终于忍不住了,慢慢地就被腐蚀掉,慢慢从中截留一部分,再后来就是截留大头,给皇帝留小头。
和珅的发展,代表着中国几千年来官文化的最高水平,也是最典型的为官现象,当我们抽丝剥离,我们就会发现,他的为官之道,无非就是开始清廉,赢得任用,继而阿上,求得信任和靠山,同时治下,求得协作和从犯,慢慢贪腐,求得财富。两三百年过去了,和爷早已尸骨无存,然而重复这条路的人却越来越多,只是换了口味,改了面貌。忠君,变成忠党,为皇帝服务,变成为人民服务。这也许就是人类文明进化的历程。
最后有靠山的,继续腐败,或者享受着腐败后幸福的生活,没有靠山的,或者靠山不大不硬的,就去坐牢,或者死在监狱里,当太上皇乾隆爷一驾崩,和爷就被抄家进监,最后死在狱中。
富贵浮华一场梦,多少英豪死其中;巧言匠心献忠诚,其实只为饱私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