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城市获得发展的N多理由


  

  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与打压一浪高过一浪,虽然政府在政策制订方面态度强硬,但市场总是在试图探寻政策的底线。从资本到终端,从细分市场到协作机构,一直在跟政策博弈。这种针尖对麦芒式的博弈关系往往会带来敌对的感觉。

  市场一直在纠结于在哪个细分市场、什么样的业态、选择什么样的位置才是价值洼地。能寻找到价值洼地需要有慧眼,能从平淡的市场中把利益落袋为安的是能力。对决策的制定者而言,更多的是判断力与眼光的问题,而对策略的执行者而言,更多的是专业知识与背景经验的问题。

  首先从政治角度看,从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角度,中国的发展模式已经从粗放的唯GDP转变到了追求实际的幸福指数提升,而所谓的幸福虽然需要以一定的物质条件做基础,但更多的却是心理感受的问题。

  从国家的层面看,超大城市与大城市经济圈固然是支柱,终究不是基础。真正的基础在于三线城市甚至更为基层的城镇,只有那些地方发展了,政局才会稳定。就如中小企业贡献更多的税务、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所以才会把中小企业作为经济稳定的重点,把扶持小城镇的发展作为政治的基础。

  似乎也只有实现资源朝小城市的转化,才能让整个中国的发展更稳健一些。也只有从政策的角度,我们才能巧妙地整合政策所带来的利好,不管是调整方向还是调整结构,读懂政策才能让自己不至于失去方向感。

  中国的一切事情,最终都会归结于政治问题,不管是经济方面,教育方面还是思想舆论方面,在方向上出了问题,是最为重大的问题。逆袭政治是关乎地方政府、企业机构与家庭安慰、个人生命的根本问题。假如能与最高政治思想保持一致,会让自己拥有强大的舆论支撑,甚至变身为上层意识的代言人。

  解决了政治因素的问题,开发商与地方官之间的关系,也不会过于难处。综合分析,中国将发展重心从大城市朝中小城市(甚至小城镇)倾斜,把重点扶持企业从大企业朝中小企业调整,是大势所趋。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美国正在编织一张包围中国、限制中国发展的网,从新月包围逐渐发展成为C型包围,虽然我们一直在尽量通过和平外交手段解决争端,以隐忍的原则为自己赢得发展时间,但敌对势力的得寸进尺与贪婪索取,一直在挑战中国政府的底线。

  假如我们的军事战略专家所预言的战争的风险越来越迫近,那么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不动产与基础设施所承受的风险将越来越高,一旦战事爆发,都将玉石俱焚。

  从项目执行与市场运营的经验看,竞争激烈的行业,成熟的市场环境之中,市场都是一个专业的系统工程,从细分与定位,竞争与协作,策略与技巧,从战略方向到策略思路,从智慧到技巧,从自身的生态系统到周围的生态系统的打造与优化。

  从市场竞争激烈的大城市学习到的这些市场运作经验与方法,以及人员管理与成本控制的技巧,用在相对偏僻的小城市,自然会有游刃有余之感。因而会提高项目落地过程中的成功概率。

  不管是从宏观政策还是从微观市场支撑方面,从开发周期、不可抗力、投入总成本、利润率以及市场手段的实用性,免除浪费等方面,三线城市必将获得庞大的市场支撑。

  从客观的市场供求关系与演变规律角度看,虽然不动产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根基,但任何市场都要遵循市场规律,受到相应的行业周期的影响。房地产也就是最近十年之内的发展期,未来的十年之内很有可能会出现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

  从人的心态成熟的阶段性来看,在都市里边的人需要面临很多方面的不确定性与残酷的竞争。随着中国外部环境的恶劣,以及政策所形成的一二线城市的人口减缩态势,结论很有可能是大城市里的人返乡潮流,离开土地的农民改善自己的住房条件,所瞄准的必然是三线的小城市。

  三线城市将是得到实惠的重点区域从内心的不成熟到外部环境的残酷,现实的压力与未来的朦胧感,都会让人有无奈与无助之感。只有时间不受任何因素的影响,而单向性前行。更重要的是人不可能长期忍受妻离子散的漂泊状态。

  在蹉跎的岁月之中,我们时光飞逝。我们的年龄都跨越了通过就业去积累财富的时候了。在外边漂泊的人,希望回到故乡买房安家或者用店铺来支撑自己就业的人,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这也算是一种返璞归真了。

  从一个人的成长轨迹看,青春萌动的时候,都在想着“我的心在高原”,过那种居无定所的漂泊生活,一掷千金的奢华,会认为是成功,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会认为是成就。赚钱是为了花钱,只有更好地花钱,自己所拥有的财富才能得到最为充足的价值发挥。

  翅膀硬了就要飞,但飞得倦了就要降落下来休息。人总是希望自己能去远航,但累了或者受伤之后就要寻找可以靠岸的港湾。在大城市中赚钱,在小城市中创业并生活,这应该是未来年轻人所遵循的“主旋律”。

  即使是追求自由,都最终要承担责任。在工作上的责任,在家庭生活中的责任。对祖先的责任,对后代的责任,每个人都有必然要承担的责任,只有如此才会得到价值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