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安康“小场子” 试比东北“二人转”
——开发民间文艺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之我见
李焕龙
当赵本山团队让东北“二人转”走红全国之时,陕西人在思考:比老赵出道更早的“王木椟”、郭达、李琦等秦川军为什么没能推出“三秦”呢?当“小沈阳”一夜红透中华大地,迎来“二人转”的“新时代”时,陕西人又在发问:文化大省为什么没能敌过“娱乐小技”呢?与此同时,汉水文化源远流长,汉剧堪称秦腔、京剧“声腔之母”的安康,也有智者叩问:我们又能拿出什么去试比“二人转”,打造大品牌呢?
在政府高度重视文艺精品建设、时代需要打造文化品牌的今天,我想推荐的主打品牌是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优秀民间文艺项目——安康“小场子”!这个“轻型武器”,虽属“传统文化”和“民间文艺”,但因形式活泼、群众接受、使用率高而仍有广泛魅力和可供创新的巨大空间。用发展目光来看,具备融入娱乐时代、适应全国观众、产生经济效益、打向全国市场的应有功能。
一、基本认识
安康小场子现已列入第一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遗产代码为5,类别为民间舞蹈,流传区域为汉滨区,辐射区域为安康市内数县及汉水流域。
本人参与了这一项目的搜集、整理、摄制、撰稿、论证等申报过程,对此略有了解。项目报告称:
小场子主要流传区域在汉滨区,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已趋成熟,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达到鼎盛,新中国成立之初的50年代空前兴盛。
小场子形式独特,表演诙谐生动。多在年节、喜庆、庙会时表演,元宵灯节最为热闹。
表演在方桌上进行,方桌大者边长不过2尺8寸,小者只有2尺4寸,可称“方寸之地”。在桌面上两个人不但要说唱,还要蹦、跺、颤、扭,十分不易。这样做既是为适应山区农家场地狭小的环境,照顾观众防止拥挤,同时也显露了艺人的功底和技艺。演员的服饰大同小异,旦角为花旦装束,使用的道具都是右手持彩扇,左手拿手帕;而丑角的道具则是区别风格特点和师承关系的重要标志。流水、大河镇一带多用腰带,五里镇一带多用折扇、大蒲扇。道具独特、影响较大的以恒口镇李志连为代表,他手拿取顶镶边的草帽圈作为道具,舞蹈时挽成各种帽花戴在头上,作为头饰,起美化作用,更多的时候是挽成各种形象的帽花戴在头上,诙谐逗趣,活跃舞台气氛、塑造人物。三十多种花样转身即变,画龙点睛,被称为“耍草帽花的魔术大师”。
小场子常见曲目有《大反情》(又名《上竺山》)、《小反情》、《要嫁妆》、《站花墙》、《蔡鸣凤辞店》、《白扇记》、《东楼记》、《西楼记》、《吴三宝游春》、《韩湘子渡林英》等二十余本。
近年来,安康人百看不厌、外地人一睹即乐的小场子名段,当属《青山绿水乐合欢》。此节目古已有之,今又改编,旧瓶新酒,传唱二十多年,日久弥香,广受好评。无论春节晚会、龙舟节等大场合,还是元宵节民间文艺展演、“三下乡”演出、社区和农村群文舞台,一到这个节目,无人不乐。现将歌词陈列于此,在不演不唱的静态下,请您细细玩味,看看感受如何:
山环水秀飞紫燕
月下凤凰戏牡丹
日落鸟归林
露珠湿衣襟
哥等妹妹到如今
真真急坏人
门外喊一声
妹妹我掉了魂
巴不得站到哥身边
甩下针钱扎了手心
斑鸠叫咕咕
对对歇枝头
单身汉子最是苦
只求妹妹救
妹妹纵有心
爹妈看得紧
我家墙高院又深
黄狗专会咬生人
墙高我不怕
哄狗是行家
只要摘到墙上花
刀山也敢爬
你看天边云
风吹无踪影
山盟海誓我不信
终身只托有情人
红灯何时亮
喜酒何时香
何日枕上莲并蒂
床上卧鸳鸯
哥像望春树
潇洒又风流
妹妹无才貌又丑
实在难抛红绣球
灵芝草
世间稀
五月的鲜桃一包包蜜
妹妹的人才谁能比
不梳头你看光溜溜的
不掸粉你看粉朴朴的
不搽胭脂红彤彤的
不抹口红红丢丢的
上身穿了一件绫罗袄
花不楞登的
下身穿一件翡罗裙
颤咚咚的
脚上穿了一双绣花鞋
尖溜溜的
尖溜溜的
颤咚咚的
花不楞登的
红丢丢的
粉朴朴的
红彤彤的
光溜溜的
你若不与我结连理
我一头栽到你怀里
死也不丢你
哥哥把话讲出口
妹妹我嘴丢心不丢
小小手帕鸳鸯绣
绣一个疙瘩送郎手
千年不准疙瘩散
万年鸳鸯共白头
若要我二人分了手
山崩地裂水倒流
透过《青山绿水乐合欢》,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男女求情的机智、表现爱情的精妙,而且可以看到小场子的基本内容、演技和表演形式。这种民间喜闻乐见、舞台形象活泼的艺术品种,确具强烈的煽情效果、丰富的动情之彩。加之生活化、情趣化的取材,定会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上产生满场的共鸣、互动效果。同时,即兴的演唱、现编的念唱,具有与时俱进、易于改造、便于发挥的巨大空间。因此,与“二人转”相比,不仅毫不逊色,而且更为雅致,更具艺术感染力和文化厚重度。
二、推荐理由
用“小场子”试比“二人转”,绝对不是意气用事地找话题。当我们用艺术眼光、市场意识对其进行认真审视,便见推荐这一品种作为打造文艺精品的主打项目及叫响全国的品牌项目,潜能巨大,理由充分。
一是演技独特。当那瞬间即变的“帽花”,以不同造型为“丑角”塑造出不同的扮相时,那魔术般的“帽花”定能催生出观众情绪中绽发的“心花”。一种令人心花怒放的艺术效果,定然是演员追求的最佳效果和票房追求的最高价值。
二是演出简便。一张桌子,方寸之间,既能登大雅之堂、上大舞台,又能在村头院落、社区巷道开演。何况,不搭台子就能演出,折下桌子就能背走,成本低,用人少,易于操作。其配乐既可用简易乐队,又可作录音播放,无须大队人马,少了不少行当。
三是节目灵活。传统的,有《白扇记》等著名曲目;新编的,既可用“花鼓子”或“五句子”式叙事体的精短故事,又可现编现唱,灵活机动。同时,在演出形式上,既可用整场的本戏(如《吴三宝游春》),又可借用汉剧折子戏,还可用于几分钟的“串场”。
四是雅俗共赏。传统小场子,有叙事体、抒情体,亦有正戏、诙谐戏。在农村有荤素之分,在城市有雅俗之别。什么场合唱什么,什么对象演什么,从唱词到动作,皆有规范。但从古至今,其主要功能是逗乐,从服饰、道具到内容,完全是“分众式”的设置。
五是异曲同工。小场子和二人转,不仅表演的人数、场景相同,而且形式相同——角色均为旦角、丑角,一男一女;演出均为且歌且舞,有唱有念;道具均在手上、头上(手上是扇子或手巾,头上是帽子或帕子);技艺均为语言诙谐、动作夸张;功能均为借丑逗乐,生趣悦人……其受人称赞、为人接受的最大亮点,均为“娱乐”二字!
当然,除其自身优势外,客观原因在于我们的不少民间艺术品种存在自身不足,以安康目前列入“国保”、“省保”项目为例:“汉调二黄”虽已进入“国保”,但它只是“汉剧”这一大剧种之中的“小分支”,相当于安康的汉江只是“汉江安康段”而不能独立于世一样,缺乏走红全国的竞争力;同样进入“国保”的“紫阳民歌”,也因流传地域小、传播范围窄和社会影响小、知名作品缺而无力与“陕北民歌”匹敌,更难在全国打响。而进入“省保”的“八岔戏”近于汉剧,“平利弦子腔”、“安康道情”近于皮影,“旬阳民歌”弱于“紫阳民歌”,这几个品种的先天不足,决定了只能走“保护为主”的“地方文艺”发展之路。因此,就现有“国保”、“省保”文艺资源而言,承担“打造精品、走红全国”使命的担子,至少,在安康范围历史性地落在了“小场子”的身上。
三、改造办法
发展务必改革,改革促进发展。原生态的小场子,已不适应发展变化了的新形势。近年来在革新上的“小打小闹”,亦不成型。因此,要让小场子为国人接受、在全国叫响,务必进行系统化、全新化的改造。
一是重新定性。目前的“申报类别”,定性为“民间舞蹈”。虽从传统属性上讲,定性较准,是因其舞蹈成分具多。但从演出效果和发展前途看,应定位于“曲艺”,在说、唱两方面同力推进,尤其是演技中“魔术式的耍帽圈”等功夫、对白中音乐化的韵白两项,可以凸现曲艺成份。同时,从区位优势上看,应定位于“安康小场子”或“陕南小场子”,以便整合力量和对外出击。
二是改变唱腔。小场子的诸多唱段,具备流行音乐特质,易于观众学唱、跟唱。如在韵律的把握上,更加接近、适应或使用普通话的唱腔表达,则易于更大范围的传唱、传播,以跳出方言的约束,克除外地观众的接受障碍。
三是改变对白。扩大对白比例,介入小品、相声元素,加重逗乐成份。尤其是新编本戏、折子戏或片段,用完整的演唱、对白来说事、说理,甚至可以让调侃式对白的比例大于演唱,以满足现代人的欣赏习惯。同时,安康方言属北方语系,要设定一种适宜人群更为宽泛的语音规范,甚至可以在不同的曲目中完全使用标准普通话。
四是突出演技。高超的“帽花”之类演技,是“二人转”所不具备、不可比的,是小场子的长项和拿手绝活。因此,在这方面要保留传统、推陈出新,精心设计出与现代习惯要么相背、要么相同的不同导具、招式,以期达到出彩、出奇之效。
五是增加互动。应视方桌为“主舞台”,而不是唯一舞台,让演员在适当的内容表述过程中,走下桌子,与观众同挽帽花、共舞手帕,定有更加理想的互动效果。当然,互动方式很多,应设计一些规范方式,让观众在期待中迎接参与,也应给演员一定的发挥空间,依据个人特长和现场需求而出其不意。
通过这五个方面的改造,让小场子在念唱作打中尽显音乐、舞蹈、演技特长,增进小品、相声等艺术形式和桌上桌下、台上台下的互动效果,同时发挥汉剧表现的文戏、武戏技艺,综合创新,全新出击,定会赢来陕西特有、安康独有、全国接受的理想效果。
四、打造手段
打造精品,非一日之寒,需要人力、物力和政策配套。好在,目前有安康歌舞团、汉剧团等专业演出团体,还有民间自乐班社、婚庆礼仪公司和不少“跑场子”的民间艺人。并且,近年来小场子的社会关注程度较高,加之“非保”的列入、政府的重视,应该不成难事。我们需要的,是项目确立、营销策划和攻关能力。为此,在“品牌打造”上提出五个建议:
一是规范形式。按照艺术发展规律、演艺市场需求和观众欣赏需求,重新设计小场子的表演程式、唱念形式、演技规范,用新旧兼容的手法,打造“安康小场子”的崭新形象。
二是申报国保。精心创作几个更具艺术魅力的小场子节目,并依据新的定性、定位,以“民间曲艺”类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代表作”,争取更大的扶持力度,促进传承与发展。
三是建好队伍。现在,从小场子艺人队伍来看,老艺人早已别世,骨干们退休多年,青年演员的风格尚未形成、技艺尚待提高。但是,承担叫响陕西、闹红全国的任务在年轻一辈。只有加大培养力度,造就精良队伍,才能出人才、出精品。
四是强化创作。作品要走红,创作是关键,没有出彩的本子则是“无本之谈”。而剧本、音乐、编导等创作力量的强化,务必用“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着力解决。尤其是策划型的主创人员,应视为第一生产力,作为第一要务来重视、解决。
五是重点扶持。政府养一个剧团,每年需要数百万,这是公益事业建设的需要;搞一次活动,也需几十万或几百万,这是对外宣传、对内鼓劲的需要。而要打造一个精品节目或精品文艺项目,更应给予一定的人、财、物等扶持。如能集中一定力量,将小场子扶持成能试比二人转、叫响全中国的艺术品种,不仅能迎来“非保”的大量经费,而且会产生巨大的回报、收益,并为宣传陕西、发展安康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
推出安康“小场子”,试比东北“二人转”;并将这一品种赋予时代特色,推向全国舞台,是打造文艺精品的需要,是塑造文化品牌的需要,也是振兴民族文化、繁荣文艺市场的需要。只要看得准、抓得实,定能抓出实效。
(作者单位:安康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