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民乡俗与私塾掠影
在四川,自清末以来,修建道路就已成为众所关注的大事,但这些道路虽经清末、民国修建之后,其路上实况仍然令人感到十分的原始而落后。民国修建成渝公路以前,历来人们的出行,多以轿(小轿、凉轿、滑竿、藤轿、花轿等)和马为代步工具。货物除靠人力挑、抬运外,大量是牛、马驮运。解放初前后,板车、公共汽车发展,人力车与轿子逐渐衰落。以后较长时间,主要由板车、兽力车、鸡公车(据说此人力车是拜诸葛亮先生早年所赐)承担公路运输。五十年代,对私营兽力车进行改造。七十年代开始使用手扶拖拉机承担长途运输,继之陆续出现营运客车与货车,也出现大量摩托载客。八十年代出现私家轿车和面包车。
乡镇学校始办于民国初年,校址多在观音堂、土地庙之类的破败建筑里苟且。名为初等学校,国民小学,也叫县立小学之类。农村还有零星初小。
另有零星私塾,教材极不统一,老师只教国文,私塾里由浅入深教《三字经》、《百家姓》、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五经(易、书、诗、礼、春秋五种儒家经书)。
老师教书,只读不讲,学生不知其义,只是读死书罢了。
20世纪30-40年代,教育才稍有发展。乡办完全小学,村办保国民小学,乡小学一至六年级各开设一个班,分高小(五、六年级)和初小(一至四年级)。初小又分中段(三、四年级)和低段(一、二年级)。课程设置较以前大为进步。高段开设语文、算术、历史、地理、自然;中段开设语文、算术、常识;低段开设语文、算术。另外,各段均开设音乐、体育、图画、劳作课。
学校是校长负责制。20世纪40年代初曾为政教合一,由乡长兼任校长。另设校务主任,教导主任,生活指导和事务员等。完小等于初小。村办私塾改名保国民学校。
大量村办私塾创办于清光绪年间,二十年代初政府兴办新学,按乡镇名称命名,改村私塾为保国民学校。但私塾并未完全取消。私塾用书据学生年龄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大概分为三阶段:第一年启蒙读共和国文、三字经、百家姓、随身宝、大学、中庸等;第二年读学易、述场、先进、由之等四书;第三年读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等五经。
教学时间安排:上午到校背诵课文,然后教学新课,再读书写字。下午温习旧课,然后写字。初一和十四放假。每个学生读的书不同,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教师只读不讲。
中国古代私塾教育方式,是一个十分有特色的教育方式。私塾先生的只示读(又多被叫做“侍读”),不讲解的教育方式十分的有特色,或者说十分的令今人费解。站在当今的教育方式之下,很难理解这种教育方式到底是何用心?这种只读不讲的教育方式到底有何好处?或者说到底是何缘由,让古往今来的教育被定格成了这种不对学生讲解的传授方式?
看来,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教育原本被理解成了一种学生的习得过程。由于已经将圣人云当做了不可逾越的经典,再多的解释对于让一个人去直接面对经典参悟,都显得多余或弄巧成拙。所以,教育到了明清以后,就已堕落成了无声的参禅打坐,学习之功成了默诵圣人千古回荡的至理名言的朝圣,就此,私塾先生当然就不好再多说什么咯!
中国古代教育的奇怪标准,被令人意外地定义成了看学生能否将没有标点符号的糟朽文章读断句。只要能正确读断句的学生,就是已经理解了文章原义的好学生。这又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又一大特色!这就好比当今的流行歌手大比拼,只要能哼出韵味来的就是好歌手。至于说到理解、深情或者艺术境界之类,就都不再是问题,只要调子对头,其余全是瞎掰!
这就是中国古代文化最终走入典型的形式主义窠臼的不幸结局。中国古典文化与人文习惯中,这种只重形式,而不顾实质的一味咬嘴胡扯之风,也都盖出于此!
老夏
2013.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