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过马路”凸显大国低素质


中国式过马路,凸显改革开放发展近30多年的中国国民素质,仍显得低端且发人深思。

物质生活富裕的中国人,却失去了以“礼仪之邦”自居的最起码的生活礼节。特别是,无论是东部的发达省市,还是中西部欠发达省市,每日涌上街头的非机动车和行人,肆意乱闯红绿灯、随意挤占机动车道、冲动横穿机动车道等等诸多于己于人都充满灾难隐患的过马路行为,不断上演。一种属于中国“特色”的过马路行为,不仅让改革的中国蒙羞,也让中国的交通事故居高不下。

“过马路走人行横道”、“礼貌出行、遇车避让”、“红灯停、绿灯行”等从小就学校教育的基础交通常识,不论是身居城市的新型都市人口,还是活跃于城市的农民工群体,似乎都将这些常识抛之脑后,面对笛声不断的机动车视而不见,仍然我行我素,漫游在车头;面对红灯闪烁的交通信号,仍然冲锋向前,一展敏捷身手。

“将生命当儿戏、无视法律法规”,是酿造中国式交通事故的根本因素。警钟长鸣的中国式交通悲剧下,我们仍然能够看到众多以生命为代价的莽撞式交通行为,这不得不说明一个问题:中国国民素质的低劣,至于根深蒂固,绝非以血的教训能够扭转。而必须让其承受更大的经济制裁,方得以刻骨铭心。浙江警方的惩治行为,需要坚持成为常态化整治,并且在处罚力度方面,还可以运用法律手段,加大惩治力度,让违规者闻风丧胆。

浙江省公安厅专项整治“中国式过马路”行动,是值得称赞的一场扭转国民违规行为的先行之举。但是,要让“中国式过马路”行为,能够得到有效惩治,仅有一省一时之力,还不足以让这种恶习得以扭转。必须从多方多渠道,来全国共同整治,方可实现根本性扭转。因为,“中国式过马路”是中国社会的一大特色,非一省一地之恶习。

在事关国家形象和国民素质的教育中,中国教育部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什么,从小就灌输和普及的常识,到长大成人后,却反而变得冷漠与麻木?为什么,小时候还可以遵循的一些社会美德,待成年融入社会后,却抛弃的一干二净?这是中国教育断层的典型症状。我们能够教学育人,却不能让这个人,成为和社会主流礼节相匹配的尊法之人;我们能够管住在校学生,却无法让在校学生,良性成长为社会人。这无疑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在校学生与社会公民的转型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认知差别和行为突变,这是需要教育部门反思中国式教育弊端的核心问题。一个小小的过马路行为,就能够让身处异国的中国国民身份暴露无遗。可见,我们与其他国家的素质差距,是多么清晰可见。有钱是中国人在海外的一个符号标志,低素质也成为中国人在海外的另一个标志。因为经济的增长,让国外人不敢轻视中国人;也因为低素质的凸显,让中国形象在国外人眼中,被大打折扣。

正因为,我们在国内诸多本该注意的细节礼仪,被肆意践踏、无所顾忌、习以为常,所以,当走出国门时,轻微的一个举动,都会显得异常突出和刺眼,都会引来别人的一种惊恐和诧异,这是多么羞愧的一个“礼仪之邦”的行为举止啊?

经济的富裕,并不能弥补国人精神枯竭的短板,也不能够成为国人恣意妄为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