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走“先污染 后治理”老路咋这么难?


不走“先污染 后治理”老路咋这么难?

 

刘纯银

 

四分之一国土持续雾霾、九成地下水遭污染、1.5亿亩耕地受重金属污染……空气、水、土壤,人类赖以生存的三大要素,正在中国遭遇严重污染。渐成灾难的立体污染中,谁能独善其身?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成为抵京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34日《新京报》)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之后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是在快速地发展,我们的成就也是非常可观的。正如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所说:30多年来,中国政府运用实事求是的政治智慧,埋头苦干造就了年均增长9.9%的经济奇迹,极大提升了国际影响力。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不容忽视的是我们却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甚至可以说是高昂的代价。难怪面对密集出现的、令公众揪心的雾霾、地下水、癌症村、血铅中毒……等污染问题时,一些网民甚至将PM2.5的治理戏称新的天下第一难

 

其实,这些年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确实做了不少努力,中央也一直非常重视环境工作。如我们国家第一部环境法是1979年制定,试行了十年,之后我们制定了正式的环境保护法,而且一直在不断地完善。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制定了30多部相关法律。包括大家关心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估法等等。可以说我们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上已经有了一个法制的基础。

 

另外,三十多年来,中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逐年增加,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稳步提高。特别是自2008年起,中央财政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内的部分县(市、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据统计:5年支持资金总额达1100亿元,年度资金由2008年的60.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371亿元,支持的县(市、区)221个增加到466个。

 

尽管这些年我国在环境保护及污染治理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一是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减排任务艰巨;二是环境污染仍然十分严重;三是环境风险继续增加,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四是环境管理体制不顺,生态环境保护职能分散交叉现象依然存在。

 

面对上述严峻形势,笔者不禁感叹:不走“先污染 后治理”的老路咋这么难呢?笔者认为: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来自地方GDP冲动。正如曾任环保部主管污染防治和减排的副部长张力军委员所说:环境保护最大的压力来自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的冲动。不惜血本上大项目、大上项目,成为一些地方的经济支撑。殊不知,一些企业飘红的业绩背后,染黑的是良心。

 

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始终是环保工作的重点。过去不顾环境承载能力追求发展速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发展起点太低,开发建设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不怎么明显,干部群众也普遍缺乏生态环境意识。现在,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的危害已经暴露,生态环境不堪重负,节能减排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再不顾环保要求引进工业项目,就不是认识水平的问题,而是政绩观、大局观问题,是觉悟问题。

 

因此,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当前关键是痛下决心,拒绝任何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投资项目,坚决不走“先污染 后治理”的老路。虽然短期会因地方少一笔投资导致少一些GDP的增长,发展速度也可能比不过他人。但从长远看,还是利国惠民的。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科学发展观,也是正确的政绩观。

 

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真正期待各地在实际工作,能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努力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