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德合作还能持续吗


 

 

  50年前,战后的欧洲像一位老人一样失去了活气,实力衰退已是不争的事实。而面对美苏的强势崛起,法国两国都意识到,联合才是西欧国家的未来,和则两利,斗则两伤。于是,时任法国总统戴高乐和德国总理阿登纳不计前嫌,签署了《法德友好合作条约》(又称《爱丽舍宫条约》),奠定了欧洲一体化建设的基础,创造了“法德发动机”的神话。
  今天,欧盟国家遭受到严重的债务危机,历史的车轮似乎回到了50年前,和与离的问题再次考验着欧洲诸国。作为欧元区国家当家人的法德两国能否再度携手?两国的合作还能持续下去吗?
  但这样的愿景似乎将成为世人一厢情愿的期望。就在奠定战后法德和解的条约迎来周年纪念日之际,德国央行却宣布计划将存放在法国央行的黄金运回本国,此举犀利地折射出欧盟这两大核心国家之间关系的裂痕。50年的风雨同舟难道就要这样分离?
  其实,从欧元区危机到介入利比亚和马里局势,再到欧洲航空防务与航天集团与BAE系统公司的合并失败,法德之间的分歧和冲突早已十分明显了。与50年前的情景相比,这简直是恍若隔世。当初两国合力主导建立欧洲的“更紧密联盟”的那种意气风发和雄心壮志一去不复返了。
  那么,他们之间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其实,从一开始,同一个目标就是不现实的。在美国的压力下,德国联邦议院虽最终批准了一些排除了一切实现其战略目标的可能性的条约,但法德两国却在某些局面下(如近期利比亚战争)没有形成战略联盟,原因在于培养共同的战略文化需要时间和耐心。
  相反,法德两国共同塑造欧盟一体化进程的努力,却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成功,并深深融入到欧盟的机构和文化中。如德式的辅助性原则(即将权力尽可能下放到合适的层级)与法式的技术官僚政治在欧洲共存。
  再如50年前,阿登纳和戴高乐对欧洲的设想也存在严重分歧,前者的设想是联邦实体,后者的设想是单一民族国家的集合。不过,这种分歧非但没有成为欧盟结合的阻碍因素,反而是促进了这个联盟的成功,这在阿登纳和戴高乐或二人的继任者商定了行事方针,其他国家就会效仿的方面得到了体现。
  然而,随着1973年英国加入以来的欧盟扩张,以及不再有肩负奠基者历史重任的领导人上台,欧盟一体化进程失去了动力。同时,法德政府克服分歧的意愿在消褪,而这正是正是《法德友好合作条约》的基石。法国拿出政治与战略力量、德国拿出经济和货币力量的分工局面业已随着苏联的解体而烟消云散。
  在德国统一后,便开始重新谋求国家利益,并不再将国家利益置于需要法国点头同意的欧洲框架体制内。法国在德国眼里越来越无用,两国的实力对比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德国在国际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中一枝独秀,在带领欧洲各国走出危机方面被寄予了厚望;而法国则被评论为是欧债危机的下一枚定时炸弹。这样的反差使得两国缺乏共同规划的动力,也反过来在破坏两国的融洽。
  这样痛苦的相处,犹如一对闹别扭的夫妻。和睦已成奢望,分道扬镳却也不太可能会发生,原因在于“分手”的代价太高昂,即便是为了“孩子”(欧洲一体化)也应尽量避免。在全欧盟经济衰退、政治不和的紧张气氛下,法德两国撕破脸皮都谁都没有好处,一则将迫使双方为每项计划组建临时的联盟,无疑这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二则可能导致或加速欧元和欧盟的崩溃,为此两国均要付出更巨大的代价。
  当然,如果欧盟遭遇颠覆格局的重大打击,德法两国可能就会选择分道扬镳。此时,最可能的导火索是欧元区联盟不成,欧债危机向灾难的方向发展。在德国,制度和舆论不会允许其对欧洲南部经济困难所引发的政治动荡做出及时回应,也不太可能接受关于成立完善的财政转移联盟的举措;在法国,其在2005年就公投否决欧洲宪法,因而很难赞同欧盟实行联邦制。
  在这样两难的时刻,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如果英国脱离欧盟,法国将陷入德国鲜明的战略文化和安全政策占据主导的局面。由于法国人对国际安全和武力的使用持有自己的观点,因而他们将很难接受这一局面。而不能接受的结果是,法国可能忍不住与其他欧盟成员国一道结成反制联盟,制衡德国的主导地位。如此一来,法德合作的前缘已尽,形同陌路,若再相见,情何以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