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各位老师。我代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主办单位,对各位老师表现衷心的感谢。我发言的主题是——中国电影产业化十年来的四个变化特征。
第一个,电影产业化十年在电影价值形式的变化;第二,电影消费方式的变化;第三,电影生产方式的变化;第四,电影模式的变化。
文化产业、创意产业,通过版权的形式强调它的特征和根本出发点。今年是中国产业化十年,我们是把2002年十六大正式在党的最高里面提出文化产业改革文化产业发展作为文化产业合法出场的标志性的,经过了十年探索,十年探索,我个人认为,电影产业没有形成,它还是一个产业化的过程,之所以这么讲,我们在提到产业的时候包括了四个特,第一个是技术性特征,第二个是规模性特征,第三是市场化特征,第四是它的企业化特征。
我们看到这些相关的特征,把技术性完全作用电影因素,把市场化等同于盈利化,商业利益绑架了艺术追求,只是统计这些票房数据,统计生产电影的数量,看不到品质和国际评价。因此,从这四个特征分别看一下变化,价值形式的变化,我个人认为,电影产品作为文化产业,应该包括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这不是对立的,电影产品两个根本的属性,卖一张票也是商业电影,有些人说在拍艺术电影或者商业大片,不追求艺术性,艺术性是电影使用价值,是它的根本属性,没有艺术价值就没有商业价值,表现了市场的交换价格,当然运用当中收入渠道来实现。所以说我们觉得电影的划分,不应该按照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来划分,要不按照商业电影来分,我们大投入,但是不能说我是艺术电影,他是商业电影,任何一部电影都是既艺术电影也是商业电影。
第二个,电影消费方式的变化,碎片化、个性化、银幕化,在以前仪式化不一,绚烂的视频和庄重的场面不是很重视,我们很多是短时间,我们多媒体,手机都是我们的移动终端,它是游牧化的特征。因为你的小画面,那种画面的呈现能够带来,手机这么小的屏幕能有好的效果吗?还有视听的声音。所以我觉得更加强化在思想、内容和情节,碎片化、个性化、银幕化。
第三个,电影生产方式的变化。我们生产主体的多元化,国有的改制,包括民营个体等等,在电影领域里面也是三个事件,第一事件就是以国有的和民营的几个大的电影集团,主宰了中国的电影。第二个是其他每一年拍一两部,第三个是大大小小的小微,来自个体的电影生产者,这是电影生态很好的变化。第三个,电影生产方式本身的变化,个体创意到集体创意,单一的到系统的,从角色符号的植入到整个产业链的思考。
第四个变化,电影商业模式的变化。电影商业模式刚才强调了版权,一个基于版权的转让,版权的开发,基于版权转让很多电影公司很看好。版权开发,把电影跟其他文化商品,舞台剧、电视剧,其他的图书等等,跟你的符号植入相关的衍生产品的开发。
如果你的票房收入超过了你总体收入的三分之一,这个电影不是文化产业的电影,虽然说大卖,虽然说赚钱,但是你只靠票房,那是非常传统单一的业务模式,远没有形成产业。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电影产业的视角对电影综合产业的立体参照,不是低俗话,如果没有综合元素立体关照,它没有这种产业出现的可能性。一个电影根本上是艺术,电影诞生被学者接受,你的精神属性,价值观的属性,这是我们要坚守的。总之,在过去十年,是一个产业化过程的十年,最大的一个意义突破了对电影属性的一元思维,此前,我们看形态属性、教化属性,现在看到艺术属性里面其他属性,也看到跟艺术属性并列的商业属性。发展到一些事件,把二元思维导致了二元对立,让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对立,根本是错误的。我们要转向多元思维,多元互动的过程,这就是我的结论。谢谢大家!
中国电影产业化十年来的四个变化特征
评论
编辑推荐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