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长和系集团出售了上海、广州以及香港部分资产,还曾经洽谈过转让百佳超市项目。由此,关于“长和系”要从中国内地及香港撤资的传言沸沸扬扬。有人声称:精明的李嘉诚在卖北京、上海和香港的物业,这是一个信号,小心了!近日,香港和内地一些政商人士一时议论纷纷,对李嘉诚的投资变化作出种种揣测。
对此,李嘉诚用数字反击撤资抹黑:“长和系”去年毛收入约4300亿港元,而本年度投资海外(新西兰和荷兰)两个基建项目动用的资金只有80亿港元,所占比例不足2%;而我们在香港货柜码头项目的投资已经有40亿港元。这怎么能说是“长和系”撤资?真是天方夜谈,是一个大笑话!
李嘉诚又说,“长和系”在香港还拥有不少出租物业,包括长江集团中心、华人行、和记大厦、中环中心等,总面积大约有380万平方尺(1平方米等于9平方尺);国内包括北京、上海的出租物业,总面积有500万平方尺。这两地出租物业总市值加起来至少1700亿港元,这些物业都不会卖。而外国出租物业与之相比,只有0.5%。
李嘉诚掷地有声地说,他的家在香港,长和系的基地在香港,永远不会离开香港。他强调即使日后出售业务都只是商业考虑,跟撤资没有关系。
在香港和祖国内地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李嘉诚都身体力行投下信心一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1982年,英国首相戴卓尔夫人赴北京,就香港前途问题与中国领导人会谈。两年之后,香港最大的英资洋行—怡和突然宣布:基于香港前途问题,将迁册百慕大。香港信心危机由此爆发,为表达立足香港的信心,1987年1月,李嘉诚与合和主席胡应湘,推出了“西部海港—大屿山战略发展计划”。此举立即轰动全港,此乃香港开埠以来与地铁相当的浩大工程。虽然这个计划最终被否定,但催促了港英政府稳定民心的玫瑰园计划—香港新机场方案的出台。
1989年后,当时很多外资企业大举撤资中国,李嘉诚逆流而上,大举进军中国市场,对内地社会经济的稳定投下信心一票,成为香港在中国大陆的最大投资者。1990年1月18日,邓小平会见了李嘉诚,提到了香港的稳定问题,希望华资和内地取得共识,稳住香港的局面,搞好香港的过渡。当时的问题,其实是资金会不会撤退的问题,邓小平希望李嘉诚发挥影响力。
1992年1月,邓小平南巡,掀起改革开放巨浪。中国内地被看成最具潜力的投资市场。李嘉诚决定,把港外投资的轴心,放到内地市场。李嘉诚投资的影响力带动了一大批香港商人回内地投资,加强了香港与内地的合作,间接也稳定了香港的局势,香港在过渡期出现了经济高潮。
到了香港回归前夕,悲观的情绪蔓延,移民潮汹涌再起。1995年,《财富》杂志断言“香港已死”。在此情势之下,1995年9月,李嘉诚与李兆基、郑裕彤、邵逸夫、曾宪梓等多位富豪捐款1亿港元,筹建了一个名为“香港明天更好”的基金,以策划宣传、推广“东方之珠”的成就及形象,对香港前景投下信心一票。
李嘉诚在专访中说:“我虽然是商人,不参与政治,但我爱我的国家,一定是关心政治,因为政治与经济如同手足,必须协调才能发展得好。我很留意内地的经济、国民收入和教育情况,也很关心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我知道,会议确定了经济将更加开放的方针,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国有资本收益上缴30%用于改善民生,这绝对都是好事。因此,我对国内地产市场仍然乐观,只要价格合理会继续投资”。
今年3月,李嘉诚被问及特首应否具备爱国爱港条件时表示,爱国要做到三个要求:“爱国要真真实实,爱自己的国家,要说真话、做实事、有贡献,这是一个国民应该做的事。这样国家才会富强”。当记者问李嘉诚有没有还未完成的中国梦?李嘉诚回答说:“有。我曾经在一个演讲辞中说,有一天晚上,我做了一个好梦,我们祖国的土地五谷茂盛,连沙漠上都有良好的道路,有充足的水源。人口密集的城市风和日丽,商机繁荣……”
这次李嘉诚反击撤资抹黑,标志着他再对祖国和香港投下信心一票。
爱国要做到说真话做实事有贡献
评论
编辑推荐
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