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观察:证监会的股改策略与A股未来发展命运


  一、如何看待证监会的改革新姿态

日前,证监会出台了关于推行注册制的股改《意见》,A股立即表现出“前合后仰”的反应。对此,我总体上有三个感受。一是证监会明显地摆出了落实十八大精神、坚定市场化改革的姿态;二是向市场释放出一个信号:正视发审制度缺陷并明确提出强化股票发审制度改革的“市场化、法制化”的方向;三是安抚市场各方面情绪,将尽快疏通待上市排队的“堰塞湖”。其实,在中央政府各个职能部门中,证监会的活儿最不好玩,因为这是一个与亿万股民切身利益、与上市公司的未来命运、与政府财政收益、与“内部人”利益蛋糕的分享等多方面利益都密切相关的部门,因此,证监会的压力来自从政府到民间、从投机者到投资者的各个方面,而在现阶段中国经济体制条件及市场环境下,证监会无论如何作为,几乎不可能平衡好各方面的利益。如果赶上资本市场比较熊,那么证监会会背负更多的责备和骂名。在这种情况下,证监会的改革策略只能是一条:看准方向,保持定力,尽职而为。可以看出,发布这个《意见》的核心意图是:按照十八大提出的市场化改革方向,运筹股票发审制度改革。但这只是一个原则的性的指导意见,具体实施举措有待进一步细化。

二、如何看待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与三中全会提出的注册制?

三中全会就股市改革只说了一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

革”。因此,证监会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实际行动就体现在如何把这句话解读到位、落实到位。我觉得,证监会的这一举措早就开始运筹,但推行的现实条件一直不具备,搞不好也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股市”本身及公司上市的“注册制”,本来就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高度市场化经济制度体系下的产物,既然中国设立了股市,而且采取诸多非市场化的策略和手段玩不转、玩不好,而且未来经济改革选择了“市场化”的改革方向,那么,决定回归到“注册制”的路径是明智的选择。但是有三个障碍需要严肃正视:一是“注册制”需要社会化的信用机制和法制化的监督约束机制;二是“注册制”需要有规制约束、道德约束和行业自律约束的中介服务机构提供规范的配套服务;三是“注册制”需要有政府其他职能部门的有效配合和服务,不仅要从政策层面对接,而且要从职责层面高效配合。而这三方面恰好是最薄弱的,这显然是证监会自身无能为力的。因此,推进“注册制”,从形式上看非常容易,但从实操上并非易事,如果证监会只注重形式,而忽视隐藏的风险和“约束机制”的实效,最终的不良后果,还需要证监会“背锅”。因此,中央决策层要更加体谅证监会的难处,并且有力协调各个方面给予搭理支持和配合。 

三、注册制改革,短期内很难有效抑制“三高”问题。

“三高”这个命题本身就是悖论。多高算高,多高算合理,并没有合理的参照系和价值标准,之所以出现大家痛恨的“三高”现象,核心原因有两个:一是在十几亿消费者的大市场,上市资源太稀缺,上市机会严重的供不应求;二是定价机制被变相“把控”在利益紧密关联的特权“内部人”手里。这两个问题的背后有一个核心命题:企业上市到底是为了企业发展,还是为了股东圈钱,如果目的是后者,要这样的股市干什么?难道就是为了增加政府交易税收的同时,让少数既得利益者在资本市场强盗是掠夺,最后让广大股民埋单吗?我认为,单靠发布这样一个政策意见,很难治理“三高”问题;有效的策略应当是首先彻底清除“粘粘”在发行权上的各种有形及无形的利益者。其实证监会主席的难处在于备受这样一个矛盾的纠结:在市场化、法制化约束乏力的情况下,如果不采取行政措施把控上市公司质量,就会有贼鱼混入股市;但如果靠行政权力把控风险,又很难防范权力为腐败所侵蚀。应该说,证监会的这个意见,对诸多问题已经充分估计到了,但是尚缺乏有效的实现方式。单靠这样一个原则性的改革意见,恐怕很难解决中国股市由来已久、及其顽固三大恶习:定价问题、公平问题、圈钱问题。

四、目前排队上市的有七八百家,如何认识IPO重启?

总体来看,在目前的市场环境和改革局势下,重启IPO的做法利弊参半。虽然新的上市公司会补充“好的”的投资目标,但是不大可能抑制炒新投机和打击多数投资者的信心。证监会在这个问题上的压力“非常大”---首先有来自方方面面排队上市公司的压力,毕竟很多公司为此付出了“惨重的”或明或暗的代价,施压期待上市后一把收回自己的付出;二是方方面面的中介人、中介机构,也已经收取了委托人的服务费,施压期待重开财路;三是方方面面的领导和一些核心利益阶层的特殊人物,难免会以“发展才是硬道理”为借口不断地吹风、打招呼,再加上证监会内部人脉关系链中,也有不少人承诺过、甚至“嘴软过、手短过”。因此,来自“方方面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会越积越大,不重新开启IPO是不大可能的,更何况期待上市的公司规模如此之大,时间若太久,这个堰塞湖会出问题---这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个政治问题。那么有效的策略是什么呢?稳妥的策略应当是:首先要明确一个有足够回旋空间的IPO重新开闸的时间表,至少需要6-8个月;其次要向公众公告从目前到重新开闸的期间全的游戏规则及不同时段要完成的完善制度、打击不轨行为等方面的工作任务列表;三是组成包扩民间投资者代表在内的各方代表组成的参与团队,实质性介入改革工作;四是分批次、长时间(至少3个月)公告拟上市公司的真实情况,号召并重奖新闻媒体和民间力量调查检举不良行为。如果这样做了,就会强化投资者心理上的正能量,大大提高重启IPO后引发的心理震荡。

五、证监会的改革《意见》及重启IPO,A股影响力度有多大?

肯定会有短暂的波动性影响,但影响强度有限。现在二级市场持续震荡萎靡,好转趋势不明朗,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现阶段中国国民经济总体上蓄能不足、缺乏后劲。对于目前中国A股二级市场,总体来看非理性的投机色彩明显强于理性判定。我个人觉得,十八届三中全会及证监会的诸多改革举措,对现阶段股市有一定的正面影响,但并非资本市场多数分析们那样充满乐观情怀。对此,我有四点粗浅认识:

一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令人鼓舞,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有效的“实现方式”,很多具体实施策略尚在酝酿之中,更重要的是整个国民经济在结构、内需、投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尚未得到化解,因此经济改革的任务是相当艰巨的,需要一定的时间段,如果新一届执政集团举措得力,国民认可和支持,至少需要三五年才会见效,所以,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现阶段股市的积极影响是有限的;

二是证监会的诸多改革决策,需要从政府到社会很多方面的配合,并不是单靠一个部门发力就能够取得有效进展,因此,对于证监会的改革,一要理解、二要信任、二要有耐心,中国股市积存的问题已经二十多年,不可能一下子得以解决。

三是现阶段从宏观经济局势到A股市场的渐进向好表现,是否真实反映了中国目前客观的经济局势,对这个问题要冷静而理性地思考。我个人觉得,政府和投资者一定要研究今年以来的投资结构和增值结构的数据,然后再做判定。我获得美国的数据很容易,但获知中国的数据比较难,所以不敢盲目下定论,不过我隐约感到,今年以来中国政府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规模不算小,而实体领域的投资不算多,如果仍然是行政主导的投资支撑了目前相对“稳健”的经济局面,那么未来经济走势仍将处于艰难的盘整阶段。

四是A股市场依然是投机风潮盛行、理性投资理念备受扬弃。其主要原因在于:投资者对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质量缺乏判断、对上市公司实际盈利能力及发展前景依然看不清楚、机构操纵交易、打一枪换一个阵地的迹象明显,但是查出无力。而且资本市场的资深投资者和学界,对于政府改革预期,仍然“心里没底、多有质疑”。在这种大背景下,受伤害的散户依然很多。对于证监会而言,在孤军作战的现行环境下,要管理好全国数千家上市公司,是在是勉为其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