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观察:2014年经济金融改革中需关注的几个重要问题


  詹向阳 经济学博士,研究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工商银行金融研究总监、城市金融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城市金融学会秘书长、中国金融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工商银行博士后工作站办公室主任、博士后指导老师,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交大、山东大学、东北财大客座教授。学术著作有《论中国不良债权债务的化解》、《次贷风波启示录》等20余部。近年来在中国一类报刊发表的经济金融论文及接受采访100余篇。

       货币政策调控应坚持底线思维,实施灵活有弹性的“区间管理”
  当前,我国经济金融体系面临着转型和发展双重任务。对宏观调控而言,既要坚持底线思维,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又要发挥好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减少对经济金融运行的行政性干预。
  要兼顾上述两个目标,宏观调控需逐步建立“区间管理”模式,特别是在社会融资总量、货币总量等数量型政策工具的实施过程中,需设定明确的“上限”和“下限”。如果目标变量保持在合理区间内,要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和自我调节的作用为主;只有目标变量击穿“上限”或“下限”时才需要政府干预。“区间管理”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可根据宏观调控的水平、经济运行周期、金融体系的稳定程度等因素设定区间的宽窄,并进行适时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区间调控”不能“一刀切”。以信贷规模管控为例,一要考虑金融机构之间的差异,对于风险管理水平较高、内控能力较强、经营风格稳健的商业银行,可放宽区间限制;二要考虑实体经济需求,可适当放宽信贷规模量化调控的周期;三要考虑银行信贷政策稳定性对市场的影响。
  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应注重发挥银行扶优限劣的作用,并做好政策配套工作
  化解产能过剩和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着力点。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银行要敏锐把握国家产业调整和政策调控信号,及时退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不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和直接融资,对已发放贷款要采取资产保全、贷款转让等多种方式,避免对其资产质量产生冲击。此外,在消化、转移、整合产能的过程中,也蕴含着商业银行的业务机会。例如,对于实施“走出去”战略输出产能的企业,银行应加大重点产品线延伸和创新力度,推进全球产品线向纵深发展,支持优质企业进行国际市场销售、资源技术整合和海外工程建设等。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银行有必要在把握这类行业发展特征的基础上,调整传统的信贷发放模式,创新知识产权担保等其他适合这些产业资金需求的产品,增强信贷投放的科学性。
  然而,银行作为市场化主体,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虽然在化解过剩产能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有很多业务机会,但受产业发展周期影响也存在资金回报期限长、不确定性大、规模效应不明显、信贷成本高等问题,为调动银行支持经济结构转型的积极性,宏观调控和监管部门可考虑予以一定的政策激励。
  在清理地方融资平台过程中,要高度警惕财政风险向金融领域转移
  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是2014年六项重点经济工作之一。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不匹配,财政收支不平衡的现象十分突出,导致地方政府债务攀升问题的出现。由于地方政府没有独立发债权,加之资本市场尚不发达,因此在地方政府性债务中,银行贷款的比例较高。如果这一问题不解决,可能会造成财政风险向金融领域的转移,进而对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稳定增长造成更大的冲击。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化解具有较强的迫切性,需要抓紧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但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需着眼长远,从制度、体制和机制角度作出长久性安排,而不应仅限于“非常时期”的“非常举措”。
  现阶段,地方政府需充分尊重银行债权,与银行妥善商议政府性债务的解决方案和实施计划。在严格控制新增信贷的同时,银行可对存量贷款制定有序退出计划。对还款计划明确、执行到位的,可通过展期、再融资和重组等方式适当延长贷款期限,用3到5年时间逐步释放风险。宏观决策层面要为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解决预留出时间和空间。如果操之过急,可能会诱发新一轮的“逃废债风”,导致财政风险转嫁给银行,不仅破坏社会正常的信用秩序,而且会引发挤兑及支付链断裂等严重问题,对经济形成更大的破坏力。
  长期看来,一方面要对地方政府筹融资行为作出制度性安排,健全资本市场,鼓励地方政府及其“平台”通过发债等多种手段融资,摆脱对银行贷款的过度依赖,同时要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防控制度,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制;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夯实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机制,要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让政府真正回归到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本职本位上来,这才是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根本途径。
  在拉动内需过程中应注意发挥银行的信贷杠杆作用,特别是要鼓励银行进行消费信贷产品创新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其症结都是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之间的失衡。因此,扩大国内需求,消弭供求缺口,就成为化解经济结构性矛盾、助推经济平稳转型的重要切入点。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根植国内市场,激发消费潜能。
  商业银行是资金跨部门融通和跨时调剂的中介,可以在扩大消费需求时发挥杠杆作用。从中国目前情况看,消费信贷的空间很大。一方面,收入倍增计划以及分配体制、养老保障体制、教育和医疗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将缓解城乡居民的后顾之忧,居民的消费意愿会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居民部门的负债率很低。根据计算,如果居民负债率提高10个百分点,消费信贷业务空间将扩大3.7万亿元。因此,消费信贷可以缓解我国居民消费需求日益旺盛和可支配收入相对较低之间的矛盾,达到撬动需求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银行通过消费信贷产品的创新,还可以培育新型消费业态,引领消费需求升级,进而推动经济结构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这方面,政策层面应通过适当放宽对银行业务边界的限制,为消费信贷业务的创新提供更大空间,激发银行的创新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