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观察:以经济转型为立足点深化金融改革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而金融结构性失衡已难以支持经济产业升级,深化金融改革已成共识。12月21日在京举行的2013年清华PE金融资本年会,对新一轮金融改革的趋势和方向,进行了广泛讨论。与会专家指出,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必须通过以金融市场化为主要目标的金融改革,促进经济转型、提升经济效率,而发展普惠金融是金融改革的重要方向。

  “中国是一个新兴经济体,近些年金融改革发展成就巨大。”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高策理在年会上表示,可以说金融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柱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先导作用,从放开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等举措来看,未来政府推动金融体制改革的力度和决心很大。

  在谈及深化金融改革的必要性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指出,过去我国走的是以发展和追赶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通过政府设定规划,集中金融资源支持和注入到重点行业、企业、项目中,以往的一系列金融管制保证了这种发展模式下的金融资源供给效率。但在管制的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特别是利率管制和信贷额度配给下,小微企业、农业、轻资产的科技型企业等信贷可得度明显较低。

  统计显示,2012年末人民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11.58万亿元,仅占总贷款余额的18.4%。产能过剩、地方债务、环境代价等系统性风险的积累,也表明原有的金融模式扭曲成本日益升高。在软预算约束下,许多金融资金通过“影子银行”流入到资金密集型行业,造成地方债务率攀升,影响了经济去杠杆、去产能的进程,也加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

  经济发展到现有阶段,不仅信贷高增长推动下的高投资效益下降,而且投资驱动增长模式的益处正在减弱,国家已经确立了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发展战略,经济增长模式需要从主要依靠低要素成本竞争转向创新驱动,迫切需要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也指出,忍住一时之痛才能赢得长期向好。短期看调整经济结构会带来宏观经济下行的阵痛,我们必须提高容忍度和承受力,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实现房地产去泡沫化、制造业去产能化,金融去杠杆化。

  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股票和债券市场相对规模仍然较小,从国际金融的发展经验看,资本市场分散风险、撬动经济转型的效率更高。因此,与会专家认为,下一步我国金融改革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相互割裂的金融业子行业之间的开放、整个金融业对社会资本的开放、对外资的开放。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发展普惠金融。这其中的涵义包括优先发展民生金融,惠及贫困、后进地区、所有人群,解决小微企业融资瓶颈,构建包容性的、自由平等竞争的金融市场体系等,其中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新三板试点被学者们屡屡提及,并被视为支持创新、科技型小微企业的重要途径,是破解民间资金与小微企业“两多两难”结构性失衡的必然选择。

  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公司市场发展部副总监刘鹏介绍,截至目前,新三板挂牌公司总量已达350多家,保守估计今年年底挂牌公司可达500家。新三板不仅打破了投融资双方的壁垒,以市场化手段消除了信息不对称,还能借助于并购重组和资本杠杆,帮助小微企业做大做强,推进产业整合。

  今年互联网金融热潮的兴起,带来了全新的服务模式,互联网企业在金融领域的切入和渗透,倒逼传统金融机构创新,更多地使用互联网工具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把开放、分享等互联网思维融入到金融服务中,带来金融服务层次的提升和金融市场结构的变化。

  银联电子支付总经理孙战平认为,传统的金融模式交易成本比较高,借助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互联网金融解决了信息成本获取等问题,在摊薄成本和风险分担上有着明显的优势。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是,以线上、线下融合变革商业形态,目前金融机构、电商、互联网企业以及产业资本等,都大力参与了这一新兴业态,这对发展普惠金融非常有帮助。因此建议,在探索大数据挖掘的同时,建立征信体制和行业约束,提高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风控水平和能力。(记者 李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