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娟:乡村生活的叙事者
———读杜文娟小说集《有梦相约》
李春平
杜文娟在文学上出道很久了,早在1998年《延河》杂志“陕西青年作家专号”上就展示过她的短篇小说,那时她已经是引人注目的青年作家了。之后便有不少佳作问世。如果把陕西比作一个围墙,她的枝头一直是伸在墙外开花的。几年来,她先后在外省的刊物如《青年文学》《鸭绿江》《青年作家》《广西文学》等刊物发表几十个中短篇小说,仅仅是去年她就发表了二十多万字的作品。因为都是在外省发表,所以在省内的影响并不大,甚至许多文学同行也不知道她的成绩。加之她处事低调,个性内敛,不事张扬,其作品与名气不对称的问题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杜文娟一直坚守自己的纯文学道路,致力于中短篇小说的创作。读她的小说,是需要对文学的理解的。她在短篇写作的技巧上下了很多功夫,比如结构样式,叙事方式,以及对人物的表述方式,等等,她在全方位的探索中叙述着自己的小说理想。所以在她的作品中,可以体味到一种执着的小说精神和对短篇的狂热。在我知道的陕南女作家中,她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位。如果说,青年女作家王晓云的小说更多体现出对都市生活的感悟,并多了一些语言上的绵密和构思上的精致的话,那么,杜文娟的小说则更多地表现出了洗练和简洁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来自于她行文上的情节线条所具有的冲击力,以及她所构建的轻盈的文本姿态。按说,短篇小说是非常难写的。从容量上讲,篇幅有限,情节难以展开。从市场上看,读者量小,难以形成广泛影响。从写作上看,它特别讲究写作技巧,技术层面上的东西要求太多。象杜文娟这样顽固不化地追求纯短篇的写作,是需要做出巨大的牺牲的。但她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比如说,《我们的洪水》、《作陪》等篇章,力图把世俗的东西放在文学的玻璃瓶里去展示它的情状,读起来反而没有了世俗的味道,让人感觉它纯净如水。这就是杜文娟的文字带给我们的最直接的艺术享受。在她的作品中,看不到惊天动地的情节冲撞,看不到波澜起伏的宏大故事,每个情节都显得比较舒缓,每一个人物都是她笔下的宝贝。因此,她的短篇,整体上就呈现出一种淡雅风格,而不是一般女性作者那种具有性别特征的华丽和绚烂。
杜文娟的写作充满了个人经验的艺术化描述,她把童年青年时代的乡村生活变成了任何读者都可以感知的文学语言。她在巴山汉水的田野上度过了童年时光,丰富的农村生活填满了她的成长期,后来就成为她写作的资源库。她习惯于从她最熟悉的环境中发掘文学素材,并赋予它们浓厚的时代性和现代特征,由此构成了一个个鲜活的文学形象。从生活环境中的巴山汉水到文学作品中的巴山汉水,杜文娟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工人,小市民等等,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们的情感和命运,现状和未来,都是她笔下书写的对象。在书写中,杜文娟使用了大量安康方言特别是岚皋方言,乡土语言特性构成了她作品中最具地域特点的部分,《巴山在地图的什么地方》、《我是山上一株菊》,近乎于一种方言土语的表达,展现出巴山汉水的特有文化背景和地理表象,因此而具有了民俗学的意义和地域文化的某些特征。
我认为,作为一个乡村生活的叙事者,作为作家的杜文娟可能面临着一次重大的写作转型与全面提升,以此才能实现质的突破。核心问题就是对叙事的艺术化和中短篇虚实技巧的准确把握。必须跳出现有的写作视野的局限,站在一个相当的思想高度来俯察现代乡村,并调整相应的叙事策略,把小说文本的厚实度和空灵度整体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准。这是有难度的,但我对她跨越这个难度充满期待。(作者单位:安康学院,潘世东转载于安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