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微博:http://t.163.com/zuoshixie (与张原浩合作,原文发表于2013年11月23日《证券时报》)
我们一直在探索有效的工业化、城市化之路。殊不知,中国走过的恰恰是一条最有效的工业化、城市化道路。这条道路是:土地国有,政府利用其强大的动员资源的能力,整理土地,建设基础设施,然后招商引资引来企业。
设想两种建设商场的模式:一种是全体租户集资协商建商场,然后在建好的商场内分配摊位经营;另一种由第三者建了商场,然后招商引资引来租户经营。试问:哪一种模式更有效率?无疑是后者。一座城市、一方经济不正是一个大商场吗?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走过的不正是一条由第三方(政府)建商场,然后招商引资引来租户经营的道路吗?
当然,这条道路也有副作用:从政治和社会角度看,这条道路难免充满暴力和血腥。从经济角度来看,首先,这个模式会产生资源过度利用和产能过剩,并且还有低效率发生——国有资产非官员私人资产,官员使用国有资产是使用他人资产,使用他人资产都会存在过度,使用他人资产都会存在低效率;其次,这个模式会产生消费压抑——土地等重要生产要素国家所有,这就剥夺了老百姓的资产收入,收入上不去,消费必然受到压抑。
这样,依靠土地等重要生产要素国家所有,大规模建设基础设施然后招商引资的工业化、城市化之路要获成功就需要两个前提条件:第一,要有国外需求能够吸收国内过剩的产能,否则就会出现紧缩,再生产循环就不能完成。第二,要有庞大的剩余劳动力抵消因土地国有而产生的扭曲。资源国家所有,必然带来扭曲,但是,这种“扭曲”通过外资的流入让国外的技术、管理、关于生产和市场的知识与我们众多的人口相结合,形成现实的生产力,通过干中学有效积累了人力资本,在生产的产品能够被有效吸收的情况下,实现了收益跑赢成本。
在华尔街金融危机之前因为西方高消费、超前消费存在强大吸收,农村存在庞大剩余劳动力,依靠土地等重要生产要素国家所有,大规模建设基础设施以及引进外资形成巨大生产能力发展经济的模式因此是高效率的。但是金融危机后国外吸收降下来了,且国内出现刘易斯拐点,剩余劳动力已用完,这一发展模式成本收益便发生逆转。如今中西方都面临结构调整的任务:西方要降低其不可维持的高工资、高福利。中国要把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转到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上来,特别是依靠国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但是消费的背后是收入。土地等重要生产要素国家所有,就剥夺了老百姓的资产收入。没有收入增长,消费不可能真正提升,经济就还得依靠投资拉动,结构调整就不可能完成。土地等重要生产要素产权界定给个人,不仅可以让民众获得资产收益有效增加其收入,增加国内消费,实现增长方式转变,而且也增加了吸收过量货币的广阔天地,可有效抑制房地产泡沫。总之是,过去的成功之路已经不再是未来的成功之路。这当然并不因此而否定它过去是成功之路。当前中国面临的不只是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而是需要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型。(与张原浩合作,原文发表于2013年11月23日《证券时报》)
我的微薄:http://t.163.com/zuoshixie
我的视频:
经济学方法论: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MwNDA3OTQ0.html
比较优势理论: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MwMzE1ODky.html
国民收入核算: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I5NjMzNjA4.html
价格指数(1):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Q4NDcxNTk2.html
价格指数(2):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UwMjA1NjY0.html
消费与投资(1):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M4MDU3MDYw.html
消费与投资(2):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QwNDYzOTk2.html
经济周期与总需求理论(1):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QwNzQ4ODg4.html
经济周期与总需求理论(2):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QwNzQ4NDQ0.html
向大家推荐一位书法家好朋友的字:http://t.qq.com/tianyidaor3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