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迎来更好的发展时机


本次三中全会在文化产业方面提出了很多极具建设性的指导意见。遵循和落实这些意见,文化产业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时机。
第一,完善文化管理体制
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动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机构,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
“办”向“管”的转变,实际上就是由运动员向裁判的转变。这对于真正的运动员(从事文化事业的企业)来说,将会有更大的自主权。
第二,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
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以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等工作联动机制,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推动新闻发布制度化。严格新闻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重视新型媒介运用和管理,规范传播秩序。
正确的舆论导向,既是在保护各种从事文化事业的企业,又是在引导他们更好地发展。
第三,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对按规定转制的重要国有传媒企业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最关键的是,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支持各种形式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同时,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扩大政府文化资助和文化采购,加强版权保护。
第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为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以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
第五,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理顺内宣外宣体制,支持重点媒体面向国内国际发展。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支持文化企业到境外开拓市场。鼓励社会组织、中资机构等参与孔子学院和海外文化中心建设,承担人文交流项目。
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这不但有利于从事文化事业的企业能够吸收到人才、技术、经营管理经验,而且有助于帮助这些企业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龙吟山论道,颜伦琴,2013-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