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我们的大学“就业大军”向社会职场的挺近,最近我们的新闻除了发动各方面力量为我们的应届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的同时,在我们的官方新闻上演了一场“公务员幸福指数调查”、“北京市率先实现公务员聘用制”等等这类的新闻报道。被爆料的幸福指数倒数第一,工资性收入很难买到自己的房子,反而工作压力大,基层工作复杂,面对竞争激烈的晋升渠道,使得自己倍感身不由己。这些报道也确实折射出我们工作状态和工作环境,我们暂且不论他们的寓意何如,但是我认为从我们的职业规划和就业引导上应该是一种标新立异的做法,对于我们的人才资源的流向引导起到积极的作用。用我自己的亲身体会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伤不起”。这样的一种歪曲的就业模式和人才流动的方向不利于我们的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用张维迎教授的一个案例“聪明的人流向哪个方向,就决定了这个社会的发展。”如果我们的知识分子通过高等教育的投入具备了行业领域的相关技术和知识,却在这样一种盲目的引导到去考了公务员,做的是一般性的公共服务的工作,我认为这是我们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人才培养的失败。况且公共服务部门不能够创造社会财富,它主要是主宰了我们的社会财富的公共支出分配,因此反而造成了我们的贪污腐败不断恶化的关键。应该积极的鼓励我们的一流二流的人才去企业去技术行业领域,做提高社会生产力和效率,创造更多社会财富和经济效益的事情,这一点发达国家做的比较好,特别是美国社会精英层和主导社会发展方向的不是政治家而是企业家。
当然对于“公务员”这种职业的追捧一直持续这么火热也不乏它生存的根基,相对稳定的收入支出,全面可靠的社会保障,比较充裕的休息休假安排和长远发展的职业规划等等这些原因。对于我们刚刚毕业的第一次就业者来说很符合心理满足。但是我们反过来想想在我们这样一种劳动制度不健全和保障不得力的情况下,是不是也折射出我们的整个社会就业环境恶劣,特别是我们占70%的民营企业在这些方面做的相当的不足,待遇保障出现农民工讨薪屡见不鲜,习惯性加班已经完全抹杀了我们的休息时间,职业流动性较大我们的养老医疗保障缺失等等这些原因,不得不引起我们对于他们的职业环境的重视。我们现在的工作,特别是“农民工二代”的涌现,他们已经有了完全和父辈们不一样的城市生活和就业的理念,他们更加的注重职业的幸福感和尊重感,更加注重城市带给他们的归宿感,更加的注重除了工资性收入以外的生活需求,这一点我们的工作做的相当的失败,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实现了很多人的财富梦,也留下了很多的城市问题和城市边缘群体,这也是致使我们很多的优秀知识分子,不敢迈进这种职场的关键所在,当然我们现在不断的在这个方面努力,各种人才引进的项目和渠道的多元发展,已经在主动的对接我们社会经济转型,创新活力和创业的环境也在不断的优化,已经发生一种转变了。
我们最近的一部热播的电影《中国合伙人》,回忆起那个年代我们的年轻人的职场追求和拼搏的奋斗历程,激发了我们更多的年轻人的一种创业的梦想。随着我们的“92派企业家”们开始逐步的退出自己的职场舞台,我们太多的年轻人在一批批的走进职场的人生,这种竞争的残酷性和大浪淘沙是我们职场的自然规律。我们应该努力的为我们这些现代版的“成东青”们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和上升的渠道,完善的社会保障,多元的就业方向。让他们不再全军万马过独木桥,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在职场的竞争中能够找到自信心、尊重心、成就感。特别是对比“官二代”“富二代”们我们的农村学子们,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成熟稳健的职场心态,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走出精彩的人生。
从公务员幸福指数看“中国式就业”
评论
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