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店:千年一镇(荆汉小镇系列之八)


太平店:千年一镇(荆汉小镇系列之八)

文/李秀桦

    荆山汉水间,蛰伏诸多小镇,或风光秀美,或历史深厚,或物产丰饶,走近它们,倍感亲切。

  小镇如人,故事悠长。

    古镇源流

  腊月二十四的下午,我们驱车出城,为的是看看乡镇上过年前的热烈气氛。大雪初融,牛首是个冷集,让人失望。一问方知太平店是热集,于是继续前行。

  太平店镇位于襄阳区西部,316国道穿镇而过,汉江的左岸,汉丹铁路位于小镇右翼。集镇的规模就算是在平原地区也是比较大的,离镇中心5公里有一个大型国有企业湖北化纤厂,远远地可以看到工厂高高的烟囱。

  据历史记载:太平店原名青泥湾,早在秦朝始有建制,是南阳郡山都县的县治所在地。三国时期,关羽曾派兵驻守,受伤后在一个叫王家台的地方刮骨疗毒。由于汉江中游是一条放荡不羁的游荡性河流,青泥湾的一半街道被江水侵占,故又称“半扎店”。公元1368年,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刘福通率部经过,“但见沿途百姓慌恐四逃,民不聊生,惟此地戏台高搭,鼓锣喧天,市面繁荣,堪称太平,遂连叹太平之店也!”太平店由此得名而沿用至今。

  走过老街

  过境公路通过小镇的十字街建设有一个小型广场,一头雄狮威风凛凛,基座上镌刻着小镇历史沿革,当然也有出资人的名称。记得太平店曾经有过中国明星乡镇的骄人荣耀。

  走在雪后泥泞的街道,感受一种久违的心情。过年,办年货,意味着有好吃的东西和新衣服穿,记得这是小时候最欢喜雀跃的时刻了。

  活色生香的肉类、内容丰富的年画、花花绿绿的衣服、盗版VCD、土特产荸荠、诱人的小吃分布在镇子中心的几条纵横交错的街道上。叫卖声、广播声、流行歌曲冲击着我们的耳膜。烤红薯、烧饼和烤肉串的香味,扑面而来。毛泽东和财神爷的鲜艳年画挂在一块,反映人们朴素的向往和情感。好一幅世俗快乐生活的浮世绘!

  仅有的一条老街上,房子新旧参差,砖木结构一层平房,有些带有天井,历史在百年上下。近些年来修复的民宅也太多粉饰痕迹,有点不伦不类的感觉。临街的店铺门板是可以活动上下的,想当年是昼启夜闭,引车卖浆者流人声鼎沸,络绎不绝的景象。现在连老街上人也少多了,只有打雪仗的孩子们缓缓前行的老人。

  沿老街走到汉江边,有一里路。江水浩荡,大雪覆盖了坡岸,有妇女在江边洗衣服,一条小船停在江边,传来阵阵棒槌捣衣的声音。和一老者搭讪,知道这里也是过去的码头,斜对面是谷城的庙滩。上有河口,下有茨河,都是当年汉江上的码头重镇。汉江堆积的沙洲,据说有5000多亩,镇上有开发的规划。如果是春和景明季节,倒也是怡情冶性之地。沙洲相传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饮酒作诗之地,传说当然是人们的美好想像,也许不久的将来会是现代人休闲的一个好去处。 

  怀旧育新

  老街28号是一家茶馆,女主人精干麻利,有阿庆嫂风范。她向我们介绍说,这是有名的杨家茶馆,开了多少年了,镇上大人小孩都知道的。一间大屋内,有打麻将、扑克的茶客,也有聊天儿打瞌睡的老人。绿茶价格便宜,我们也要了一杯,五毛钱,也有三毛一杯的。类似吧台的柜子上放了不少杯子,这是老茶客们寄放在这里的专用茶具。张驰有道,乐天知命,小镇上的人们懂得享受悠闲自在的生活。

  茶馆对面是一家老理发店,理发师刀法熟练,顾客是一幅很享受的样子。小镇上发廊居多,老式理发店算是少有的异数。新与旧在小镇和谐相处。

  国道一侧,有新建的农家小院数栋,干净利落,内置奇石盆栽,周末小憩,倒也是别有逸趣。这是镇上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开辟的农家乐旅游项目。从城里来的人无非来寻找一份宁静和野趣,至于吃什么倒是其次。

  镇子的格局如一个“丰”字,长长的一竖直通汉江。而几横平行,由江边到公路热闹程度是依次递增的,再往里与316国道平行的就是襄渝(汉丹)铁路了。这似乎在提醒我们,汉江的航运只能说明过去的辉煌,现在,国道上的过境车辆也大多走高速公路了。

  怀旧育新,太平店走过岁月沧桑,徘徊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潘世东转载于襄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