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三千年的封建统治史,这得益于帝制的统治;改革开放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成就现代文明强国;如今,正走在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
达能来中国,以投资和资本为纽带,横贯中国饮料食品业,试图以资本为诱饵,控制中国饮料食品业,结果鸡飞蛋打,只得回到自己经营的原点。这才刚刚开始,何时能够再现辉煌,还是个未知数?
海尔打天下,以冰箱起家,横贯家电业,涉足医药、房地产、银行业,前后左右,纵深至浅无所不及,结果弄得不伦不类,仅仅靠广告支撑着“中国第一品牌”的美誉。除此之外,TCL、美的、长虹、海信,不一而足。更有联想以宏观的视野,投资众多的领域,简直联想到极致,已经没有联,只有想了。
随着中国企业逐步国际化,做大做强一直是中国企业梦。做大容易,有中小企业甘愿委身其下,更有政府拉郎配;做强,似乎需要时间,因为大家都有自知之明,看看国内对洋奶粉的崇拜,就知道消费者对国内企业(品牌)的态度。还有国有企业的资金、信心和气势,以及政府的帮衬。可是,时至今日,仍然不见山寨绝迹、大象起舞、飞龙在天。
美国是全球化的龙头老大,欧洲则是大腹便便,他们走向全球化的强势无人质疑,但是,他们的经济危机和被中国企业频频收购,似乎也说明他们也有问题。他们不缺资本,也不缺人才,似乎缺少市场?但是,中国的开放乃至东南亚、非洲、美洲似乎有足够的市场给他们驰骋,为何还是频频抛售乃至相互收购?
外资进入中国的第一波是以资本,第二波则是被国人定位为品牌优势。定位在中国的兴起来源于美国营销学会把定位理论确定为世纪最伟大的营销理论。在此之前,似乎有一些营销咨询专家包括李光斗、叶茂中、史玉柱,他们给出的营销策略来源于定位理论。而当时,国内在传播定位理论的时候,却是以定为结果,忽视了定位的本质。直到杰克特劳特设立自己的中国分公司,定位才以令国人信服的方式传播,特别是王老吉的成功。
定位理论是以艾尔里斯和杰克特劳特为先导创立的,他们在欧美一些大型企业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当然也包括一些国际大品牌。可是直到今天,他俩还在呐喊,就是没有人听进去,乃至他俩得罪了华尔街,也无济于事。这可能与定位理论太简单了有关,也与职业经理人的管理体制有关,更与成功者的自信有关,也与贪心有关。
奔驰曾经是国内第一品牌,“坐奔驰,开宝马”是国人的两大喜好,他们承载着一代人的梦想。时至今日,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国内市场成为奔驰和宝马竞争的新的、最大的市场。奔驰采取的策略是:以量换市场,成就自己的规模优势;宝马则是坚持以高档定位抗衡奔驰,可惜的是宝马并没有坚持多久,他们也变相的陷入了和奔驰的价格战、市场销量争夺战。满足了一时的痛快。
我曾多次说过,满足消费需求是个伪命题,就像很多人不相信定位一样,认为这是无稽之谈,它们不愿相信马克思的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亦或者是说一套,做了另一套。就像政治一样,国家是人的意志的体现,同时也是人性的体现,什么体现呢?有左派有右派,这就是矛盾论嘛。你满足了国民党,就很难满足民进党,否则你就是不伦不类,没有党性;没有了党性,像罗斯.佩罗那样的富豪照样当不上美国总统,只能输给大国总统乔治.布什和小州州长比尔.克林顿。
更为蹊跷的是,当上总统的比尔.克林顿八年只关注一件事,就是美国经济。不要糊涂,不要制造混乱,更不要自己乱了;格林斯潘曾经被奉为偶像,我记得格林斯潘的传记的前言中是这样描述的:小时候的格林斯潘跟着妈妈逛公园,一手拉着妈妈的手;一手握着一个氢气球;当妈妈问他想不想吃他喜欢吃的雪糕的时候?他果断松开了握有气球的手。
【版权所有、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