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10月28日专电中国国务院年初公布《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以来,不同行业和领域都在探索改善收入分配的方法。观察家们认为,这是在为全面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探路,并期待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能进一步推动这项涉及亿万人利益的重大改革。
业内普遍猜测,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将是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焦点话题。推进这项改革就是要通过对收入分配结构进行调整,尽快地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形成“橄榄形”的收入分配结构。此举不仅意在让广大中低收入群体分享到改革开放的硕果,更可以使通过消费的启动,让中国经济成功转型,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其实,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并非中国独创,日本池田内阁1960年采纳经济学家下村治的建议,实施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到1967年,日本提前完成翻一番的目标,国民收入增加了一倍多;到1968年,日本跃升为仅次于美国的第2大经济强国;到1973年,国民收入增加了2倍。日本从此步入发达国家的序列。
不过,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郑新立指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这个目标可能会落空”。郑新立的担忧不无道理,根据十八大的安排,到2020年,要实现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但实际上,居民增收的现状很严峻。匡算显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十年翻一番,年均增长速度至少7.3%,经济增长速度至少在8%以上。
但是,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9元,同比名义增长9.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这与全国前三季度GDP7.7%增速,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如果按此速度,10年内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翻番的目标。所以笔者认为,与其要求未来10年居民收入翻番,倒不如做好三件事情更靠谱一些。
首先,GDP的增长数据应更加真实一些,一方面中国官方公布的GDP数据与地方公布的GDP数据总和存在着较大差距,说明GDP增速本身就存在着较大水份。另一方面,中国的GDP增长,大多是依靠政府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来拉动,试想靠钢筋水泥拉动的GDP增长只能亮丽在外,而其内在又能给民众分享多大硕果呢?
正因为如此,近十多年来,尽管GDP增速惊人,但是民众的收入增长却远远跟不上。很多人不是反映“被增长”了,就是认为数据与实际感受差距太大。所以中国GDP的增长必须真正由求数量向求质量转型,去掉不实水份,而唯有这样的蛋糕做大后,民众才能可能真正享受到经济增长的硕果。
再者,国务院这次推出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确鼓舞人心,相信GDP蛋糕也会更多的向民众倾斜。但是民众收入的提高,如何赶上货币超发也成问题,因为如果物价不稳定,人民币持续对外升值对内贬值,就算民众收入增加了,也享受不到经济增长的硕果。2008年,我国M2(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47万亿,而到了今年的7月M2超过了104万亿,在短短的5年时间内,我国成为世界货币超发最严重的国家。即使未来民众收入真正能够翻番,但是如果物价也翻一倍,那民众不仅购买力没有增加,还要遭受储蓄存款大幅贬值之苦。所以政府部门控制物价是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
最后,如何提高社会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和社会保障,让他们也能够享受到经济发展硕果?一直以来国内收入差距过大是一个棘手难题,主要表现在政府得到的多,民众得到的少;垄断国企员工得到的多,民营企业职工得到的少;城市居民得到的多,农村人口得到的少。这种不合理的状态如果得不到纠正,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无从谈起!
我国收入最高的10%群体和收入最低的10%群体的收入差距,从1988年的7.3倍已经上升到23倍,如果算上隐形收入,这个差距还会更大。试想就算所有的人收入都翻番后,虽然从比例上看并没有太大变化,但是数值上的差距将拉得更大,这对社会稳定和共同富裕带来极大威胁。现在的状况是,高收入者收入翻番或许并不难,但低收入者收入翻番却很难,这就需要政府在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控高、扩中、提低”上做出不懈努力。
近年来,中央政府一直提出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目标十分鼓舞人心。我们从中也看到了,政府进行“调整经济结构”的决心。不过与其让民众收入翻番,倒不如迈过三道坎:一、挤干GDP不实的水份,提高GDP的质量,让民众真正分享增长的硕果。二、民众收入增加的同时,也要控制好物价的上涨,不然就算翻番也没用。三、在让中低收入群体分享经济增长硕果的同时,社会保障体系也要同步健全,最终达到“控高、扩中、提低”的结局。而唯有如此,中国经济的转型才有望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