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得以延续、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和社会生产知识得以发扬的基本手段。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活动;广义的教育是指所有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教育的根本价值就是给国家提供具有信仰崇高、道德高尚、诚实守法、技艺精湛、博学多才、多专多能的人才。

    一、教育名词的演变

    汉语教育一词的溯源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成为常用词,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有识之士开风气之先,成功创办新式学校;随后清政府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西文教育一词的溯源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本义为引出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二、能力的基本结构

    人的能力有着非常复杂的组成结构,统一价值论认为,人类的生命过程可分为消费、劳动和生产等三个相对独立的环节,其中,消费环节就是把生活资料价值消费以后转化为体内劳动能力潜能的过程,劳动环节就是把劳动潜能转化为劳动价值的过程,生产环节就是把劳动价值转化为新的生活资料价值的过程。因此人的能力可以分解为消费能力、劳动能力和生产能力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1、消费能力。是指人对于生活资料价值的利用能力(即生活资料价值转化为劳动潜能的效率),它主要包括体力消费能力、脑力消费能力和生理力消费能力。

    2、劳动能力。是指人对于自身潜能的利用能力(即劳动潜能转化为劳动价值的效率),它主要包括体力劳动能力、脑力劳动能力和生理力劳动能力。

    3、生产能力。是人对于生产资料的利用能力,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对于自然性生产资料的利用能力(即工具、技术和科学等自然性生产资料价值转化为新的生活资料价值的效率),主要包括工具使用能力、技术使用能力和科学使用能力;二是人对于社会生产生产资料的利用能力(即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社会性生产资料价值转化为新的生活资料价值的效率),主要包括经济能力、政治能力和文化能力。

    消费能力、劳动能力和生产能力的关系:劳动能力以消费能力为基础,消费能力以劳动能力为导向;生产能力以劳动能力为基础,劳动能力以生产能力为导向。

    三、教育的根本目的

    人的机体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价值输入输出系统,人生的根本意义在于以最小的价值投入量形成最大的价值产出量。人的生长和发育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的消费能力、劳动能力和生产能力不断增长的过程,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了加速这一过程,并提高这一过程的价值效率,由此可得: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地、快速地、高效率地提高人的消费能力、劳动能力和生产能力,从而使人能够成为一个以最小的价值投入量形成最大的价值产出量(即最大价值率)的价值系统,它包括三个方面:

    1、提高人的消费能力。教育的第一根本目的在于使生活资料价值在人的消费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并在体内积累更多的劳动潜能。

    2、提高人的劳动能力。教育的第二根本目的在于使体内所积累的劳动潜能在人的劳动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并释放更多的劳动价值。

    3、提高人的生产能力。教育的第三根本目的在于使自然性生产资料价值(工具价值、技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或社会性生产资料价值(经济价值、政治价值和文化价值)在人的生产过程能够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更多地放大和加强劳动价值,并转化为更多新的生活资料价值。

    四、消费教育、劳动教育和生产教育

    人的生命过程可分为消费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过程,根据所服务的不同生命过程,教育可分为消费教育、劳动教育和生产教育。

    1、消费教育。教育人们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正确认识不同消费资料的功能特性,正确把握各种消费资料的使用方法和基本技巧,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消费资料的浪费,提高消费资料的利用率。

    2、劳动教育。教育人们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正确认识不同劳动过程的基本特点,正确把握各种形式的劳动方法和基本技巧,加强体力锻炼、脑力锻炼和生理力锻炼,努力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有针对性地增强各种劳动器官的功能特性。

    3、生产教育。教育人们要学会正确地使用各种基本的劳动工具,掌握必要的生产技术,努力学习各种科学知识;教育人们要认真学习各种经济知识、政治知识和文化知识,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经济素质、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

    五、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意志教育

    人的心理过程可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其中,认知的目的在于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情感的目的在于解决有何用?的问题,意志的目的在于解决怎么办?的问题。根据所服务的不同心理过程,教育可分为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意志教育。

    1、认知教育。认知的本质就是事物的事实关系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认知的基本功能就在于引导人们如何正确地认识事物、表达事物、利用事物、计算事物和创造事物,认知教育的客观目的在于提高人的智商水平。

    2、情感教育。情感的本质就是事物的价值关系(或利益关系)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情感的基本功能就在于引导人们如何正确地认识价值、表达价值、利用价值、计算价值和创造价值,情感教育的客观目的在于提高人的情商水平。

    3、意志教育。意志的本质就是自身行为的价值关系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意志的基本功能就在于引导人们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行为、实施自己的行为,计算自己的行为,利用自己的行为、创造性地调整和修正自己的行为,意志教育的客观目的在于提高人的意商水平。

    六、婴幼儿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

    根据所服务的不同年龄档次,教育可分为幼儿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三个方面。

    1、婴幼儿教育。婴幼儿教育就是学前教育或早期教育,它是基础教育之基础,为今后的基础教育奠定基本的智力基础、行为基础和人格基础,人的许多重要能力、行为个性品质特点在这个时期形成基本框架。幼儿教育上,主要是引导幼儿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良好的学习心态,来应付以后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2、青少年教育。青少年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主要部分,要坚持平等原则(即要坚持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互动平等的原则)、渐进原则(即要坚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渐进原则)、诚信原则(即不隐瞒观点、不回避问题、真诚待人的诚信原则)。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青少年教育应该从传统的封闭教育模式向开放教育模式转变,从管理教学到自觉学习转变。

    3、成人教育。成人教育是对成人所进行系统性、继续性、职业性、技巧性、价值性等方面的教育。

    七、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

    根据所服务的不同教学内容,教育可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个方面。

    1、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受教育人群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科学教育等的原始启蒙促使和帮助受教育人群具备接受和接纳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

    2、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工业化、产业化、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能型人才保障促使和帮助受教育人群懂得岗位作业工艺、培训后上岗就业、接受和应聘各类职业岗位,获得岗位作业基本技能。

    3、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受教育人群具备基本的科研、实践、实验、试验、仿制、创新启蒙促使和帮助受教育人群具备和接纳科学发明创造等专业化、工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等生产实践的基本技能。

    此外,根据教育场所的不同,教育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据教育对象的不同,教育可分为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根据教育的不同时间特点,教育可分为全日制教育、半日制教育、业余教育;根据教育手段的不同,可分为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等。

    八、教育的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1教育管理法制要进行科学的、合理的教育,就必须对教育进行规范性的管理,加强教育的立法,使之走向科学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

    2、教育方式的规范化。有确定的教育场所,有专业的老师队伍,有统一的教育内容,有标准的教育工具,有统一的教学效果评判标准,有规范性教育对象(年龄层次),有计划的教育手段。

    3、教育过程的终身化。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太快,新的知识与信息不断大量出现,社会的变化速度太快,生产手段,生活资料不断更新,人们需要终身不断地充电,才能适应现代生活和现代生产的需要。

    4、教育理念的现代化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制度到教育的硬件设施、教育的方式方法、教育管理乃至教师素质的提高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一番现代化的陶冶和改造。21世纪的教育理念将向纵深发展:科学划分教育现代化的区域标准,追求现代化的实质的改变、效益的提高、内容的完善、质量的提升。

    5、教育技术的先进化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进展,许多新教育技术正在涌现,不但技术水平更高、功能更佳,而且正在迅速向低成本和易于普及推广方向发展,一些新技术也在教育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和普及前景,如电声教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电视技术的进步、大型图书情报网络互联网授课方式的出现等。新的知识媒体不断出现,网络手段,电视、手机等,传播知识与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先进的教育手段给教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6、基础教育的义务化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这就是基础教育的义务化。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义务教育的内容不断扩展,年限也不断延长。

7、教育模式的多元化教育模式单一化的主要表现是:办学形式、教育结构、学制、课程、培养模式等趋同或划一,培养目标上强调共性,缺乏个性在教育过程上主张同步化、集中化、标准化,忽视差别和个性。教育模式的多样化是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要求决定的社会经济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社会行业和部门的多层次与多类别,客观上要求的层次和类型必须多种多样从学制、课程、质量标准到具体的培养方式、教育管理等等,都在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8、教育对象的全民化。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世俗教育和全民教育,所有不同阶层的群体逐渐开始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和机会。

    9、教育产业的市场化。随着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复杂化、动态化,义务教育和公办教育中没有覆盖的领域越来越多,缺失越来越明显,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进入早教、职教、业余教育、网络教育、特长教育、外语教育、IT教育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