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资源食品
1、新资源食品:在中国新研制、新发现、新引进的无食用习惯的,符合食品基本要求,对人体无毒无害的物品。
(1)特点
A、在我国无食用习惯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B、从动物、植物、微生物中分离的在我国无食用习惯的食品原料;
C、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微生物新品种;
D、因采用新工艺生产导致原有成分或者结构发生改变的食品原料。
(2)可用于新资源食品的物品名单(至2013年1月15日)
A、中草药和其他植物
人参、党参、西洋参、黄芪、首乌、大黄、芦荟、枸杞金花茶、显脉旋覆花(小黑药)、子、巴戟天、荷叶、菊花、五味子、桑椹、薏苡仁、茯苓、广木香、银杏、白芷、百合、山苍籽油、山药、鱼腥草、绞股蓝、红景天、莼菜、松花粉、草珊瑚、山茱萸汁、甜味藤、芦根、生地、麦芽、麦胚、桦树汁、韭菜籽、黑豆、黑芝麻、白芍、竹笋、益智仁、短梗五加、库拉索芦荟凝胶、蛹虫草、杜仲籽油、茶叶籽油、白子菜、御米油、雪莲培养物、玉米低聚肽粉、玛咖粉、人参(人工种植)、乌药叶、辣木叶、茶树花、盐地碱蓬籽油、美藤果油、盐肤木果油、
B、果品类
大枣、山楂、猕猴桃、罗汉果、沙棘、火棘果、野苹果、诺丽果浆、翅果油、阿萨伊果
C、茶类
金银花茶、草木咖啡、红豆茶、白马蓝茶、北芪茶、五味参茶、金花茶、胖大海、凉茶、罗汉果苦丁茶、南参茶、参杞茶、牛蒡健身茶、 ;
D、菌藻类
乳酸菌、脆弱拟杆菌(BF-839)、螺旋藻、酵母、冬虫夏草、紫红曲、灵芝、香菇 UT{77/3&;_>; 、嗜酸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菌株号GM080、GMNL-33)、嗜酸乳杆菌(菌株号R0052)、鼠李糖乳杆菌(菌株号R0011)、植物乳杆菌(菌株号299v)、植物乳杆菌(菌株号CGMCC NO.1258)、植物乳杆菌(菌株号ST-Ⅲ)、盐藻及提取物、DHA藻油、雨生红球藻、蛋白核小球藻、广东虫草子实体、茶藨子叶状层菌发酵菌丝体
E、畜禽类
熊胆、乌骨鸡、水解蛋黄粉、牛奶碱性蛋白
F、海产品类
海参、牡蛎、海马、海窝、鱼油及提取物、蚌肉多糖
G、昆虫爬虫类
蚂蚁、蜂花粉、蜂花乳、地龙、蝎子、壁虎、蜻蜒、昆虫蛋白、蛇胆、蛇精、地龙蛋白、
H、矿物质与微量元素类
珍珠、钟乳石、玛瑙、龙骨、龙齿、金箔、硒、碘、氟、倍半氧化羧乙基锗(Ge-132)、赖氨酸锗、透明质酸钠、叶黄素酯、植物甾烷醇酯、珠肽粉、β-羟基-β-甲基丁酸钙
I、其它类
牛磺酸、SOD、变性脂肪、磷酸果糖、左旋肉碱、低聚木糖、L-阿拉伯糖、低聚半乳糖、异麦芽酮糖醇、菊粉、多聚果糖、γ-氨基丁酸、初乳碱性蛋白、共轭亚油酸、共轭亚油酸甘油酯、甘油二酯油、乳矿物盐、棉籽低聚糖、植物甾醇、植物甾醇酯、花生四烯酸油脂、酵母β-葡聚糖、蔗糖聚酯、磷脂酰丝氨酸、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中长链脂肪酸食用油、小麦低聚肽
(3)批准证书(现无有效期)
2007年12月1日之前的批准文号:卫新食试字(XXXX)第XXXX号卫新食准字(XXXX)第XXXX号
2007年12月1日起的批准文号:卫新食准字(XXXX)第XXXX号
A、“(XXXX)”中的“XXXX”是指年份,如2006年批的则为“2006”,部分批准文号也有“XX”这样的年份标注,如1996年批的则为“96”。
B、“第XXXX号”中的“XXXX”是指批准的流水号,部分批准文号也有“XX”这样的流水号标注,甚至还有也有“X”这样的流水号标注。
C、部分批准文号会把“卫新食试字”、“卫新食准字”标注成“卫食新试字”、“卫食新准字”。
D、2007年12月1日前已获得正式生产批准文号的新资源食品,可以继续使用批准文号;对于按照《办法》规定进行再评价后,转为普通食品或者不能作为食品管理的,原新资源食品批准文号予以注销并公告。
E、2007年12月1日前已获得试生产批准文号的新资源食品,试生产期满两年而未申请转为正式生产的,试生产批准文号自行作废。对仍在试生产批准文号有效期内的新资源食品申请转为正式生产的,按照《办法》实施管理,以名单形式公告。
F、2007年12月1日前申请新资源食品并处于许可过程中的,按照《办法》实施管理,以名单形式公告。
可到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http://www.moh.gov.cn/zhuzhan/网站上查询,目前好像还没有此内容,只有老卫生部网站上能查询到。
2、有关的法律法规
(1)《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2007年12月1日,卫生部令第56号) ;http://www.gov.cn/flfg/2007-07/18/content_688929.htm
(2)《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2013年1月1日,卫生部公告2011年第24号) ;http://www.moh.gov.cn/sps/s7891/201111/d0c3c555e6c14aa7a3fa6306002223ba.shtml
(3)《复配食品添加剂通则》(2011年9月5日,卫生部公告2011年第18号) ;http://www.moh.gov.cn/sps/s7891/201107/26b5c39a08d8420e9afc08a144d94913.shtml
(4)《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14881-2013)(2014年6月1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3年第8号) ;http://www.moh.gov.cn/sps/s7891/201306/56f30af754ef49448705806d35af06a1.shtml
(5)《新资源食品安全性评价规程》、《新资源食品卫生行政许可申报与受理规定》(2007年12月1日,卫生部,卫监督发[2007]291号) http://www.moh.gov.cn/zhuzhan/wsbmgz/201304/8834fe97f66a4677810a1731041d8b96.shtml
五、无公害产品(另:农产品地理标志)
1、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允许使用农药和化肥,但不能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
(1)标志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有效期:3年
(2)特点
A、公益性: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公众利益所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国家利益。
B、普遍性:保障基本安全;满足大众消费;示范普通农民。
C、公正性:非歧视合格评定;中立的第三方行为。
D、专业性:农业生产技术;认证检测技术;质量认证和管理方法。
2、地理标志产品
中国地理标志是中国政府为保护源产地优质产品,而向经过有关部门认证的源产地产品颁发的产品地理标志。地理标志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经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登记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长期有效)。
农产品地理标志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此处所称的农产品是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条例》、《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批准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的地理标志。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实施保护的地理标志产品。
3、有关的法律法规
(1)《农产品产地证明管理规定(试行)》(2008年7月1日,农业部,农办市〔2008〕23号) ;http://www.moa.gov.cn/zwllm/zcfg/nybgz/200810/t20081029_1162161.htm
(2)《中国名牌农产品管理办法》(2007年9月13日,农业部,农市发[2007]28号) ;http://www.moa.gov.cn/zwllm/zcfg/nybgz/200806/t20080606_1056964.htm
(3)《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2005年7月15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总局第78号令) ;http://www.aqsiq.gov.cn/xxgk_13386/jlgg_12538/zjl/20052006/200610/t20061027_239289.htm
(4)《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2008年2月1日,农业部令第11号) ;http://www.moa.gov.cn/zwllm/zcfg/nybgz/200806/t20080606_1056988.htm
(5)《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2006年11月1日,农业部令第71号) ;http://www.moa.gov.cn/zwllm/zcfg/nybgz/200806/t20080606_1057002.htm
(6)《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2006年11月1日,农业部令第70号) ;http://www.moa.gov.cn/zwllm/zcfg/nybgz/200806/t20080606_1057003.htm
(7)《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2006年6月1日,农业部令第62号) ;http://www.moa.gov.cn/zwllm/zcfg/nybgz/200806/t20080606_1057005.htm
(8)《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2002年4月29日,农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2号) ;http://www.moa.gov.cn/zwllm/zcfg/nybgz/200806/t20080606_1057066.htm
(9)《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管理规定》(2001年7月27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办公厅,质检办标函〔2001〕034号) ;http://www.sxny.gov.cn/Html/2007_11_21/2568_3085_2007_11_21_37189.html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2006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9号) ;http://www.moa.gov.cn/zwllm/zcfg/flfg/200604/t20060430_604147.htm
(11)《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2003年6月1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令第6号) ;http://www.saic.gov.cn/spw/flfg/200904/t20090408_55192.html...
五、转基因食品
1、转基因食品:又称基因修饰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GMF),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其生物的遗传物性,并使其性状、市场价值、物种品质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
(1)分类
A、转基因植物食品,如转基因的大豆、玉米、番茄、水稻等;
B、转基因动物食品,如转基因鱼、肉类等;
C、转基因微生物食品,如转基因微生物发酵而制得的葡萄酒、啤酒、酱油等。
(2)隐患
A、毒性问题:一些研究学者认为,对于基因的人工提炼和添加,可能在达到某些人们想达到的效果的同时,也增加和积聚了食物中原有的微量毒素。
B、过敏反应问题:对于一种食物过敏的人有时还会对一种以前他们不过敏的食物产生过敏,如:科学家将玉米的某一段基因加入到核桃、小麦和贝类动物的基因中,蛋白质也随基因加了进去,那么,以前吃玉米过敏的人就可能对这些核桃、小麦和贝类食品过敏。
C、营养问题:科学家们认为外来基因会以一种人们目前还不甚了解的方式破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D、对抗生素的抵抗作用:当科学家把一个外来基因加入到植物或细菌中去,这个基因会与别的基因连接在一起。人们在服用了这种改良食物后,食物会在人体内将抗药性基因传给致病的细菌,使人体产生抗药性。
E、对环境的威胁:在许多基因改良品种中包含有从杆菌中提取出来的细菌基因,这种基因会产生一种对昆虫和害虫有毒的蛋白质。在一次实验室研究中,一种蝴蝶的幼虫在吃了含杆菌基因的马利筋属植物的花粉之后,产生了死亡或不正常发育的现象,这引起了生态学家们的另一种担心,那些不在改良范围之内的其它物种有可能成为改良物种的受害者。
2、有关的法律法规
(1)《进出境转基因产品检验检疫管理办法》(2004年5月24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总局第62号令) ;http://www.aqsiq.gov.cn/xxgk_13386/jlgg_12538/zjl/20032004/201210/t20121015_235208.htm
(2)《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审批办法》(2006年7月1日,农业部令第59号) ;http://www.moa.gov.cn/zwllm/zcfg/nybgz/200806/t20080606_1057007.htm
(3)《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2002年3月20日,农业部令第8号) ;http://www.moa.gov.cn/zwllm/zcfg/nybgz/200806/t20080606_1057067.htm
(4)《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2002年3月20日,农业部第9号令) ;http://www.moa.gov.cn/zwllm/zcfg/nybgz/200806/t20080606_1057090.htm
(5)《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2002年3月20日,农业部第10号令) ;http://www.moa.gov.cn/zwllm/zcfg/nybgz/200806/t20080606_1057089.htm
(6)《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01年5月23日,国务院令第304号) ;http://www.moa.gov.cn/zwllm/zcfg/flfg/200601/t20060123_540653.htm
(7)《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2002年7月1,卫生部令第28号) ;http://www.moa.gov.cn/zwllm/zcfg/qtbmgz/200601/t20060123_541790.htm(待续)(作者:汤梦华)
药企跨界大健康3 食品常识(中)
评论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