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融资三大难(一)


中小企业融资三大难(一)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资金就像人之与水,须臾不能离开。人没有水喝会死,企业没有资金用会亡。人逢大旱之年,视水如命,“打井”或“引泉”是求水之法。“打井”是立足于内,“引泉”则求助于外。中小企业当资金匮乏之时,内源融资犹如“打井”,外源融资则恰似“引泉”。经历了金融危机的洗礼,中小企业的融资更是雪上加霜,非常困难,尽管政府一再采取措施帮助中小企业“抗旱”,对于久旱盼甘霖的中小企业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

中小企业融资之难,已是“尽人皆知”。据海通证券研究所数据显示,80%的中小企业缺乏资金,30%的中小企业资金十分紧张,都处于“饥渴”状态

 

第一,“引泉”难――银行贷款难

 

虽然中小企业对银行较为依赖,期望从银行得到源源不断的“清泉”,中小企业实际从银行得到贷款份额较少,很多中小企业即使有好的项目也难以获得银行贷款。上海中小企业的长期资金来源中银行贷款比重仅占6%。虽然各地都出台了《关于中小民营企业贷款信用担保管理的若干规定》,并安排了中小民营企业贷款信用担保资金但是由于资产抵押及自身信用担保的苛刻条件,使较多的中小企业难以享受到政策的优惠。据调查,按贷款信用担保现行规定办理贷款的实际户数与金额,与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差距甚远。

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取审慎态度是情有可原的,银行不愿意“引泉”到中小企业。在银行人的眼里,中小企业存在着太多问题:

1、中小企业存在过高的经营风险。大多数中小企业经营时间短,规模较小,自有资偏少,自身薄弱的积累不能满足其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抵御风险的能力很差,加之经营的不确定性,倒闭率很高,银行不敢轻易

2、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运作不规范,造成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信不对称,使银行难以控制信贷风险。部分中小企业由于客观和人为因素没有建立完整的财务制度,会计核算不健全,缺乏足够的经财务审计部门承认的财务报表银行对这些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及发展前景等情况难以了解和掌控,故不敢轻易提供信贷支持。

3、中小企业的社会信用偏低。中小企业信用包括个人信用普遍偏低,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存续期短,不少地方逃废债很严重,严重制约了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热情。

4、中小企业缺少足够的抵押资产,寻求担保非常困难,大多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至于新型中小企业,有较高的失败率,但成功的创业却能带来较高的创业收益。银行信贷融资承担了融资风险而不能分享企业成功带来的高收益,导致银行风险与收益不对称,降低了银行贷款的动力。

国家的政策环境等因素也在制约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

1、我国尚未出台针对中小企业创业阶段的融资体制。中小企业贷款“多、小、急、差”的特点大大增加银行的业务量和经营成本

2、为了整顿金融秩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国家关闭了一批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基层小金融机构,如关闭农村合作基金、将信用社逐步纳入合作银行,堵住了漏洞也堵死了通路。国家没有建立起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导致中小企业贷款无门。在直接融资方面,缺乏针对中小企业成长阶段的股权融资体制。

3、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开启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中小企业从证券市场融资是非常困难的,加之我国基金组织以及其他融资公司还处于初建阶段,其他融资渠道也没有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有效机会。

4、银行金融机构在政府“抓大放小”方针的影响下,实际走向了扶大”的路子,银行金融机构大量的信贷资金流向了国有大企业。他们认为中小企业贷款没有规模效益性,是零售业务,从效益性角度考虑,银行更愿意将有限的信贷资金投入大型企业,做批发业务。

5、银行的商业化改革致使银行信贷投入量不足。虽然国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各商业银行贷款额有所增加,但总量仍不足。在清理不良资产,化解金融风险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内部清理整顿,迫使银行收缩信贷规模,尤其是减少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规模。

6、信用担保制度不健全,抵押担保难落实。为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各金融机构基本停办了信用贷款,普遍实行资产抵押担保贷款制度。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经营规模小,固定资产少,土地、房屋等抵押品不足,流动资产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易发生物质形态变化,无形资产又难以量化等特点,这与金融机构对固定资产等抵押物偏好相左,妨碍了中小企业从金融机构融通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