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决定培训评估的深度:培训效果的四个层次
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法由国际著名学者威斯康辛大学教授唐纳德.L.柯克帕特里克(Donald.L.Kirkpatrick)于1959年提出,是世界上最早、应用最广泛的培训评估工具,在培训评估领域具有难以撼动的地位。
按照评估的深度和难度递进的顺序将培训效果分为4个层次:
1. 反应层: 一级评估 (观察学员的反应)
2. 学习层: 二级评估 (检查学员的知识)
3. 行为层: 三级评估 (规范学员的行为)
4. 结果层: 四级评估 (达成规范与流程)
培训评估的四个层次,实施由易到难,费用由低到高。
一般最常用方法是一级评估,而最有用的数据评估则是难度最大的,但对企业的意义也是最重要的。是否评估,评估到第几个阶段,应根据培训的重要性决定。
很多人认为,要使与工作相关的培训做得好,至少对一部分培训课程要进行三级评估甚至四级评估。
然而限于企业精力、实力和财力大多数的培训在做完一级评估或二级评估后就草草了事,并认为只做一级评估(观察学员的反应)或二级评估(检查学员的学习结果)就可以了。
他们也有足够理由可以不做更深层次评估:
第一, 几乎没有上司想这样做,因为他们不知道可以做这类评估;
第二,三级和四级评估要求极其严格,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花费很大。
顾樾教授在大量的管理和培训中深刻认识到:“学习是件好事,但还不够,不能改变业绩和增强技能的学习毫无用处,有许多培训其实是在走过场,甚至成为观看培训表演的过程。” 因此,真正的培训应该以深层评估作为衡量标准,这样不但能实现培训对企业目标有所贡献,还要以下好处:
1. 培训评估给内部客户带来增值服务,以实现真正的培训效果
2. 三级和四级评估可全面检查企业课程设置是否合理。例如,英特尔公司对英特尔大学的全部商务课程都进行三级和四级评估。结果,5%的课程被取消,20%课程进行了大幅度的改进。
3. 深层评估可暴露已培训内容在工作中难以运用的障碍。
例如,安邦保险公司首次进行三级评估,面对理赔部50位员工。他们开始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工作,直接与客户打交道。公司经理认为,他们交流技巧还需磨练。课程开始前,通过调查了解他们是否经常使用这项技能。
例如,怎样顺利解决冲突,以确定员工技巧。课程结束几个月后,又进行同样的调查。发现这些员工运用相应技能的频率由培训前50%提高到75%。这为培训评估提供了定量信息,继而还需要一些定性资料。在培训前后分别举办一些小组会议,分组讨论。发现学员们在工作中遇到一些障碍,使他们不能在工作中运用所学的技能。
在进行三级和四级评估时,在内容设计前就让客户参与进来是关键。提出培训要求的经理不仅要讲清楚团队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要说明他期望得到什么样的表现。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他们就可以提供衡量一个人行为转变的数量标准。
一般来说,所以课程都可进行一级评估。需要使学员掌握一些课程中所讲的某些特殊知识或运用某一工具,可以进行二级评估,如安全知识课。管理者都希望员工不仅学会与安全相关的各种程序,而且能够真正掌握并加以运用。
三级评估适用于工作表现,而且客户对实际效果期望很高的课程。例如,在开放的电信业,负责修电话的技术工不只负责装电话机和拉电话线。作为一线客户服务的技工,他们必须有效地跟客户交流,有时甚至要说服客户继续购买他们的换代产品。他们这些工作将直接影响公司业绩。这时,做客户服务培训课的三级评估时就要慎重,以确保他们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级评估需要一些硬性数据。有时这种硬性数据不难确定。例如财务部每天平均有多少应收款,那么就可为他们开设一门课程,教他们如何更有效地追讨欠款。四级评估只要查看一下每天的应收款项是否下降就可以了。
由于改善员工工作表现责任和荣誉在经理们,他们就需要培训部建立一套三级和四级评估系统,以衡量员工工作表现是否有所提高。因此对这些评估感兴趣的不应该只是培训部门。
但是,有些组织很难使经理积极配合培训评估工作,怎样处理这种情况?对于经理们而言,培训总被看成解决工作问题手段之一,;同时培训只是培训专家的事。经理们仅仅希望被培训后员工能有所改变,工作得更好。这种心态好比送机器去修理,他们不关心修理过程,因为他们并不是工程师,并且也没有了解整个修理过程的必要。
因此,首先必须使经理介入整套培训。必须让他们参与寻找培训需求,设计培训模式;同时让他们参与解决为了将培训知识应用在实际操作中所需开展的工作。这样,不仅有利于学员,也会使经理对培训结果更感兴趣。
国产“成功学”为何是忽悠
在今日话题《你还在被“陈安之”们忽悠吗》上线后,《北京晨报》刊登了一篇名为《反对“成功学”应坚守公道》的文章,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文章中称“不应夸大‘成功学’的害处、‘成功学’并不是问题”。…[详细]
文章作者“蔡辉”先生还这样写到——“在批评成功学的背后,分明看到这样一种霸权,即一切以常识为旨归,只要不同意,便指对方为骗子、脑残、虚伪……背后都是用决定论乃至独断论来支撑。如此弘扬常识,只能适得其反。”
事实上,持有与“蔡辉”先生相同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因此,我们需要在解构几位成功学大师后,继续扒下“成功学”光鲜的外衣。

2012-05-19 第 2069 期
![]() 西方成功学:指导社交、人际关系的“知音体” 一般来说,绝大部分国产“成功学大师”,都承认“成功学”的鼻祖是美国人戴尔·卡耐基。 而以卡耐基为代表的“西方成功学”的主要功能是:帮助个体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调整个体的行为模式。 比如,在维基百科中,“卡耐基训练”所包含的5个部分是——“建立更大的自信、加强人际交往能力、加强沟通技巧、培养领导技能、改善我们的态度和减轻压力”。 而“西方成功学”的主要内容,却又往往是人类世界已知的公理,比如安东尼·罗宾(陈安之的师傅)的“必定成功公式”:“第一,决定出你所要追求的是什么;第二,拿出行动来;第三,观察一下哪个行动管用,哪个行动不管用;第四,如果行动方向有偏则修改之,以能达到目标为准。” 面对这些“无比正确”的字词,美国人称其为“便利店哲学”,即廉价、方便、随手可得但颠扑不破的正确废话,它们的文本基本上就是用高科技词汇和营销术语来表述的“心灵鸡汤”。 如卡耐基成功学的基本理念是:如果有足够自信,每个人都能成功。而后世的成功学,尤其是国产成功学,无论包装得多么花哨,都是从卡耐基的这个理念中引申而出的。…[详细] |
||
卡耐基没写过《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中国人却开始“造神” 卡耐基写下的最著名的一本书,就是《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如何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他其余的著作大多与“公共演讲”有关。 然而,中国人将卡耐基的经典著作进行节选后,再与他的其它书籍(如《How to Stop Worrying and Start Living》)进行整合,再重新拟定了中文标题《人性的弱点(优点)》后,就成为了“全世界各类企业、网络营销公司、保险公司等各种机构的培训必读书”。 随之,一股造假之风扑面而来—— 一本名为《最伟大的管理思想》的书于2003年才在中国出版了全球第一个版本,封面上却写着“自2002年4月在美国出版以来,销售量已突破500万册”,更有美国《金融时报》推荐。(注:《金融时报》是英国报纸) 一本由名叫奥里森的中国人所著的《拒绝借口》,首次出版就已经被列为“美国海、陆、空三军指定用书”…… …[详细] |
||
与此同时,中国人对西方成功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主打“致富” 失败、挫折,前所未有地不被容忍;平凡、怯懦,前所未有地遭到鄙视。连比较意义上的成功,也要狠狠嘲笑。成功学界有个广为流传的段子。讲师问学员:“世界最高峰是哪座?”底下阵阵嬉笑声:“那还用问,珠穆朗玛峰呗!”又问:“那第二高峰呢?”学员顿时蒙了,讲师遂大义凛然地往黑板上写道:“屈居第二与默默无闻毫无区别。” 针对国人对成功的极度渴望心态,以陈安之为代表的国产成功学大师们,在从安东尼·罗宾等西方成功学大师处取经回来后,将原本用于指导社交和人际关系的成功学,转型为“致富成功学”。 如果要为国产“成功学”下一个定义的话,大概内容应该是这样——“教人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代价、最简单的方法,获得最大的‘成功’。当然,主要是指经济上的成功。随后,在经济成功的基础上,还能衍生出精神方面的成功。”…[详细] |
||
随后,国学、灵修等元素不断涌入,国产成功学彻底成为大杂烩 随着陈安之等“海归”的成功,有很多人眼馋了起来。成功学这么大一块肥肉,怎能错过?“国学成功学”“三弦智慧”等等真正的“国产成功学”于是应运而生。 随着刘一秒、翟鸿燊等“命灵双修”、“儒释道贯通”的大师加入到这个行业,佛经、国学经典中的字句被注入了现代元素,经过包装推广后,连算卦都可以通往成功之路。 在前几年大陆民营中小企业形势大好时,老板们一个个叫嚷“跻身世界500强”,刘一秒于是靠“攻心销售”起家。而到了2008年,当全社会感觉“国进民退”后,中小企业主又开始需要化解来自社会、家庭、事业、情感等诸方面的心结,“道法自然”“佛光解惑”又成了国产成功学的核心。 国产成功学成为了一锅充斥着“台湾普通话”和“东北方言”的乱炖。…[详细] |
![]() 面对“成功学”最简单也最有效的反问 在成功学不断叫嚣“三个月赚到一百万”、“35岁前退休”的同时,我们应当稍微冷静一下。 按理说,告诉别人致富秘密的人不是傻子就是骗子。致富没有秘密(无法简单的复制或遵循什么公式),即使有秘密,知道致富秘密的人也不会告诉别人。 但成功学大师们每天苦口婆心地告诉人们,他是为你好,在帮助你,解救你。但他们所说的那套,并没有什么特别(无非是“努力就会成功”),按理说,知道的人越多,竞争对手也越多,大师们获得财富的机会就越少。 那么,他们到底说的是真正的致富秘诀,还是在忽悠?…[详细] |
||
“成功学大师”成功过吗? 原CCTV主持人樊登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仔细研究一下这些人会发现,成功学大师们在开始贴小广告教人们如何成功之前,普遍混得很不怎么样。翻开他们的著作一看,一点都不像个自学成才的样子,大量重复使用的没有根据的励志小故事充斥期间,一旦有原创的内容,就更加文笔不通纷乱可笑。如果这样都能成功,真是世界大乱了。” 是的,陈安之在2001年于大陆讲学前默默无闻;刘一秒是在出租屋的阳台上开始研究成功学;翟鸿燊更是有多个版本的职业生涯,但都和传销脱不了关系;徐鹤宁(陈安之大弟子)在被陈老师“招安”前睡地下室、泡方便面…… 当然,每个人刚刚进入社会时,难免会过一段经济条件不好的日子。但这些成功学大师,以训练总裁为己任,满口“企业战略”“管理决策”,自己却从未有过相关的管理经验和创业资历(做传销倒都很在行)。台下万千群众(甚至是老板)却依然甘心把钞票掏出来,任其忽悠…… 再追问一句,福布斯排行榜上的哪个大腕是真正靠听成功学听出来的?…[详细] |
||
很明显,大师们多是靠“成功学”成功的 无需赘言,大师们的“时来运转”,都是依靠成功学。 据说,安东尼·罗宾曾对年轻的陈安之说:“这个世界上赚钱的行业很多,但没有哪个行业能比帮助别人成功和帮助别人改变命运更有价值。” 而在那些跟随“秒哥”良久的学员中,也有一些“先知”,他们已经发现,没有什么行业比“秒哥”的“智慧”更赚钱。所以干脆就加入思八达公司,担任讲师或者是代理商。…[详细] |
![]() 中国历史上的“成功学”:神话、骗局成堆 《战国策》算是中国一本很早的“成功学”教材,受业于鬼谷子的张仪、苏秦成了杰出人物代表,人们纷纷不以其能骗为耻,反而以能骗人看作是成功的大智慧。 而他们的老师鬼谷子也被神化,似乎一位名师教徒弟,不需要寒窗苦读,只要给他看几本秘笈,就如醍醐灌顶一下子掌握了成功的法门。(后有黄石公教张良等神话) 《儒林外史》中有这样的一个骗局:科考落第而靠印“高考解题大全”(当时叫《三科程墨》)为生的书商马纯上,在游西湖时碰到一个鹤发童颜的道士。这老道找了几个托儿,设一个局,在马纯上面前演习炼丹,将黑煤炼成白花花银子。如果不是这老道突然患急病死了,马纯上必定上钩。 这种“求速成”的“成功学”精神,由古代延续到了现代。 …[详细] |
||
如今的“成功学”:精神毒药 不提那些让人悲喜交加涕泪横流的“成功学培训”现场,单说成功学主要传递的精神——“任何人,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这显然是个不靠谱的逻辑,成功当然需要努力,但努力却不见得会成功。许多条件制约着向往成功的人,也有更多偶然的因素促进或阻挡成功的到来。努力,其实只是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却绝对不是充分条件,更不是充要条件。 可以说,成功学的核心就在于欺骗,用不高明的谎言来欺骗一些自以为聪明的人们。…[详细] |
多年以前,有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海里某座岛上有大金矿。很多梦想发财的人听到故事后纷纷赶去挖金子,然而最终赚到钱的,却是摆渡人们上岛的船夫。因为……那个故事就是船夫们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