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混战之下,中小开发商何以生存(1月23日)


 

从十八大之后,中央传出的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口号,到设立2020年工资翻番的目标等信号,我们不难看出政府对于拉动经济的决心,而拉动经济少不了房地产这个因素。

率先以实际行动“响应党的号召”的就是国企与央企们。纷纷在抢夺土地资源方面投入重金,其实与其说是响应,更不如说是预见到了中央的风声。

2012年的冬天,虽然在消息面有很多利空因素,但利多消息相比之下逐渐占据优势。在2012年夏天贾春宝曾经在文章中做出房地产市场即将在2013年开春出现反弹的预判,利多因素使得开发商竞相拿地,房地产市场必将触底反弹的趋势逐渐清晰,并且已经在诸多的媒体与会议之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房地产业界越来越多的朋友断言,市场很快就会掀起拿地热潮。从二三线城市的综合体,到沿海旅游地产与海景房,再到高铁所通达的城市沿线。从城市化到城镇化,从各种经济圈到城市的重新战略定位,我们看到的是那些生下来并活得很好的开发商,在市场呼风唤雨。

开发商在不同的产品线之中变换,商业与住宅的结合,住宅与工业地产、旅游地产融合,旅游地产之中加大商业地产的比重,政策性的保障房与市场性商品房的结合,图谋在有限的空间里把想象力发挥到极致,并创造无限的利益。

 

2013年的第一个半个月时间里,包括恒大地产、富力地产、越秀地产、雅居乐、碧桂园、世茂房地产等在内的多家开发巨头相继宣布了海外融资计划。在此之前,旭辉集团、江苏新城、金轮天地等也完成了在香港资本市场的登陆。从几家公司公告的融资计划来看,大部分资金都将被用于新增土地储备。

实际上,随着2012年多家开发商销售情况的超额完成,国内开发商已经纷纷提高了其在新的年度销售目标。那一方面是加快消化库存,另一方面也需要强化土地储备与供应。

绿地集团在通过“多方法自救”奇迹性的“复活”之后,对于销售冠军奖励了500万的现金,随后宣布,分拆酒店集团和海外业务赴港上市,终于可以扫清临近破产的阴霾。

万科地产在收购了南联地产之后,公布了BH股方案,再次搭建一个境外融资平台。瑞安房地产计划分拆新天地赴港上市。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开发商在境内融资受阻之后,纷纷重新开启了赴海外上市并加快从境外融资的进程。开发商拿地热情高涨,这也是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府所乐于见到的境况。毕竟这会提高资金对土地资源竞争的局面。

国内经济不景气之下,那些主要的发达经济体纷纷持续性地推行货币宽松政策,试图挽救危局,但偏偏那些资金对新兴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这样极具特色的国家情有独钟。所以也就蜂拥进入中国来淘金了。所以这种资本与产业之间的拥抱可以看成是两情相悦的。

 

房价的节节攀升,或者是在原地踏步积蓄能量,都不值得弹冠相庆,因为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惨烈,政策对产业的宏观调控将会延续,政府与资本谁会笑得更灿烂,或者在“合作共赢”之余,是否会反目成仇,或者是这出双簧之中将会如何配合,都值得拭目以待。

处于两面夹击状态下的民间开发商,也只有在夹缝中求生存,一面化不利因素为机会,让自己更专业一些,哪怕竞争优势仅仅是一点点,都是生存所需的必要条件。但更多的是对于土地的收购与转让,由此,那些生存状态堪忧的中小开发商,也只有通过卖地才能生存。

 

当二手地块与通过政府招拍挂所释放的土地资源形成竞争,就会从更专业的角度将土地资源进行相应的整合与包装。对中小开发商而言,通过卖地求得生存机会,不仅是无奈之举,更是明智之举。

从中小开发商的角度,卖地并非唯一可以选择的自救方法。市场可以预见到的未来,将更多的会是新一轮的诸侯逐鹿,混战之中,所争夺的不管是土地资源,人力资源还是资本的青睐,都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开发商只有方向清晰,头脑冷静,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首要的是未雨绸缪,与资本对接。导入适合自己的模式,将资本与产业的结合,将成为中小开发商除了卖地之外,必须要上的课。而且在跟资本对接,必将面对更多的不确定性,所以不管是从心态的主动性,还是从谈判沟通的筹码角度,都需要尽早进行。

其次是减肥瘦身,形成更为清晰的战略定位。不管是从自身角度的提升运营管理效率,还是从资本的角度降低并管理投资风险,通过优化结构来实现节流目标都是必然的要求。

第三是挖掘潜能,将专业度打造成为更明显的优势。争夺房地产开发朝规模化与产业细分的方向发展。而更多的会是分工越来越细。

 

资金都是为了得到更为丰厚的回报的,所以当外资与国企资金再度冲向房地产市场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见,新的一轮房价上涨局面必将呈现。

要想能迎接到市场上涨的曙光,就需要避免遭遇被淘汰的命运。历来能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的,都需要深厚的内功。

房地产开发与其它产业一样,所谓的内功更多的不是资金之间的抗衡,而是建立在人力资源的基础之上,梳理自身内部流程,优化健康的平台,支撑自己所进行战略选择之后更清晰的定位与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