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观察:“齐鲁银行案”带来哪些警示


  据媒体报道,近日备受关注的“齐鲁银行案”已进入审理阶段,再次将这一久违的伪造金融票证骗取资金案拖入了公众的视野。在当前城商行快速扩张、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纷纷设立之际,这给我们带来风险防控方面的深刻警示和反思。

  随着案情逐渐明朗,涉案人员的诈骗手法逐步浮出水面。此案的核心人物刘济源大致的手法是,利用支付高额利息,诱使企业到银行办理定期存款,通过伪造手续从银行套取第三方存单质押贷款。此案暴露出,虽然我国银行机构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内控能力明显增强,但是在日趋激烈的竞争压力下,一些银行内控管理上仍存在着较大漏洞,为其防范相关风险敲响了警钟。

  对比“吴英案”,虽然一个发生在正规金融机构,另一个出现在民间借贷领域。但相似之处在于,涉案主角均致力于制造“庞氏骗局”,作为受害方的银行没有及时发现和防范风险,同样难辞其咎。近两年,温州民间借贷危机以及杭州担保圈危机显示出金融风险已经出现了新动向和新特点,由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及对外担保相互交叉,关联度比较强,容易出现涟漪效应,而且风险更为隐蔽,需要银行继续提升风险识别和防控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在大力发展担保体系以及银保合作的趋势下,银行的风险被大大分摊。不过,此时的风险只是被转移,而并非化解。比如说本案中,涉案主角通过虚假质押的伎俩,从银行骗取巨额信贷资金,银行业务人员未尝不是因为认定质押会大大降低风险,而忽视了对第一还款来源的审查。

  应当看到,近些年我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有了很大提升,但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高速增长以及信贷扩张。随着经济增长势头下滑,尤其是部分企业利润率下滑,从去年以来银行的不良率就逐渐呈上升趋势,同时隐藏的银行内部案件也有所增多。这也向商业银行提醒,尤其要关注经济下行期的风险苗头,把控制风险的观念贯穿始终,加大对贷款客户的压力测试。

  案件被曝光后,人们除了惊叹于涉案金额数额之巨外,被冠以“资金掮客”的刘济源也被广泛讨论。有人将之延伸到民间融资领域。随着融资总需求量增加,在正规银行体系之外,出现了许多信用中介以及具有融资功能的非金融机构,比如说小贷公司和担保公司,这些活跃的“影子银行”既通过自有资金向外放贷,同时通过各种渠道与正规银行机构发生关系。防范非金融机构的风险向银行体系传导,已经成为摆在银行面前的重要课题。

  齐鲁银行案带给城商行的又一反思在于,近几年城商行经营规模急速膨胀,不论是资产规模还是网点数量均迅速增加,但是同质化竞争严重。相对于大中型银行,实力较弱的城商行在竞争时难免处于下风,做大资产规模成为城商行生存的现实选择,因而不得已通过高息揽储、票据抵押等手段吸收存款。这从年底屡屡出现的“揽储大战”中可管窥一斑。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中小银行的生存压力会继续增大,防范业务操作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防止出现恶性竞争的倾向,无疑应成为城商行内控管理中的一个侧重点。在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的同时,城商行必须继续提升风控能力,以适应规模的快速扩张。

  目前民营企业投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闸门已经放开,将来地方性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将会逐渐多元化,在经营上可能会受到多方利益的左右。齐鲁银行案的爆发也在警示,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小银行尤其是对新设立金融机构的审查和监管。要坚持审慎监管的原则控制关联交易和其他风险。对于已经或者可能发生信用危机,或者有违法经营、经营管理不善等情形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则应当依法及时采取相应的风险处置措施。 (作者:李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