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力视野下的城乡统筹


  20多年来,一直在从事三农治理、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所以,对城乡发展问题的浓烈情感无法割舍。最近,学习学研究取得进展,也就试图从学习力视野,就城乡差距问题提供理论解释,从而为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提供新的理论支持。

  中国城乡差距基本解释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已经很多。我也曾为此做了不少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就目前中国的情况而言,我认为导致城乡差距的主要因素是:

  首先,财富增长机制差异。总体而言,城镇是工商业的载体,农村是种养业的载体。与工商业相比,农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由动植物基因组和市场消费需求共同决定的经济活动。动植物基因组服从自然法则,不会因为市场需要而改变。由动植物基因组决定的生产改进每年只有2-3%。从大范围来讲,农业增长率不可能更高。而工商业则不受此限,可能通过延长工作时间等途径,实现更高的增长率。尤其是在经济起飞阶段,增长率可能达到两位数以上。这种高增长,主要依赖工商业高增长。这个阶段,财富向工商业集中、向城镇集中,人口追逐财富,由农村向城镇转移。相比之下,农村的经济效率低,财富增长慢。与欣欣向荣的城镇比,农村呈现凋敝场景。简单说,工商业可以高增长,农业不能高增长。这是世界各国现代化过程中普遍存在二元结构问题的根本原因。

  其次,人口生育政策差异。在中国,最近40年来,推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对城乡生育实行差别化政策。由此,导致了城乡家庭的人口规模俨然不同。目前,农村家庭平均4口人,一对夫妻,两个孩子;城镇家庭平均3口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大致情况是,农村家庭2人挣钱4人分,城镇家庭2人挣钱3人分。这是由差别化生育政策造成的分配结构、供养结构,最终扩大了城乡差距。城镇家庭所享有的“人口红利”远远超过了农村家庭。在讨论中国城镇化进程落后于工业化进程的时候,大都没有注意到这个“很中国”的重要因素。由于多种原因,在世界其他国家,穷人家庭的人口规模都要比富人家庭的人口规模大一些,但没有中国这样“泾渭分明”。

  再次,二元治理结构差异。在中国,以户籍为基础,实行了城乡差别化的二元治理机制。城乡分割,城是城来乡是乡。不同户籍的居民,享有不同的财产权利和政府服务。这等于是在城乡之间形成了一道“隐形墙”。这道“隐形墙”的墙基是户籍制度,户籍之上是不同的制度壁垒。横亘在城乡之间的这道“隐形墙”,虽然看不见,却真实地存在着。长期以来,农村居民穿越这道“隐形墙”,以图享有城镇居民享有的财产权利和政府服务,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这是由“权利短缺”和“服务短缺”引起的城乡差距。这也是“很中国”的因素。目前,这道“隐形墙”还剩下一些“残垣断壁”。我相信,现在离彻底拆除这道“隐形墙”的最后时间已经不再遥远。

  学习力导致的城乡差距

  毫无疑问,上述三个方面具有非常强的解释力,但这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本文所要讨论的重点是由不同学习力导致的城乡差距。

  首先,进城的人带走了农村学习力。大家知道,学而优则仕。进入了仕途,也就进入了城镇。在历史上,能够进城的人,无疑都是相对具有较高知识水准、较强学习力的人。也就是说,历史地看,进城生活和工作的人就比留在农村祖辈务农的人,知识水准要高些,学习力要强些。当代中国,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通过升学考试,进入城镇高中等学校学习,是农村青年进城的主要路径。再现实一点看,农村集中了低学历人口,城镇则集中了高学历人口。

  其次,城镇集中了优质的学习资源。学习具有四大支点:家庭、学校、组织和游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但家庭以外的学校、组织,主要集中在城镇。学校在城镇,医院在城镇,公司在城镇,政府城镇。教育资源、学习资源集中在城镇,尤其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学习资源主要集中在城镇。农村所有的师资资源、网络资源、图书资源远不比城镇。在现代社会,城镇是知识生产中心,也是教育中心,也是学习中心。与农村比,在城镇提升学习力,构建脑生产资料,发展脑生产资料,提升脑生产力,在“干中学、学中干”,相对容易得多。城镇的学习活动远比农村活跃。

  第三,农村向城镇输送了人力资本。过去普遍认为,农村向城镇输送农产品,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形式向城镇输送利益。我觉得,在当今中国,农村向城镇的最大输送是人力资本。这里并不是指每年进城的“农民工”,而是指各种途径进城求学的农村学子。每一个进城学习的人,无论是上大学,还是上各类技术学校,都在农村上学至高中以上,也就是经过了多年的教育投资,学习修炼。每个学子、每个家庭,以至当地政府,为此做出努力、做出贡献。进城学习,最终目的是留在城镇就业。城镇生活与工作的知识门槛比农村高。进城学习,进城就业,进城生活,带走的不光是农村劳动力,更主要的是带走了形成就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投入、人力资本。或者说,农村流失的不仅是劳动力,更主要的是人力资本,是学习力。这些都是财富的重要来源。

  工业化、城镇化的学习机制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当中,有些不大好听的话,直接说出来会伤及相关人的面子,因此人们总习惯于绕来绕去,最后将丑话的意思表达出来。这样挺费劲、挺折腾人。不直接说丑话,有些问题一直放在那里,不解决问题。因此,需要实事求是地将丑话清楚,这样对个人好,对家庭好,对国家好。

  21世纪,我们已经进入学习力竞争的世纪。学习力竞争的基本规则也是“优胜劣汰”。学习竞争的领域,同样是强者胜。只有更具学习力的人,才能得到更多学习机会,更多学习资源。人的一生就是学习力竞争的一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从一出生起,学习格局就已经形成,学习竞争就已经开启。或者因学习资源不足,或者因先天智力缺陷,或者因厌学弃学,总有人不断在学习竞争中被淘汰出局。有的人在小学阶段被淘汰,有的人在中学阶段被淘汰,有的人在大学阶段被淘汰,有的人是大学毕业进入社会之后被淘汰。同时,也总有人在学习竞争中获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从幼儿园一直到博士,到学术大师,登上了学习力的最高峰。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成年人都非常清楚学习力竞争的重大意义。大家看到,家长们不惜花大本钱,千方百计帮助自己的孩子在学习竞争中胜出。

  大体可以这样说,相比较而言,学历越高,就是在学习竞争中获胜越多,坚持学习的时间越长,也就是脑生产资料越丰富,脑生产力越发达。知识是金子,学习是炼金术。由此,在城镇掌握炼金子技术的人比农村多,炼金子的水平比农村高。所以,城镇“金子”比农村“金子”多,自然合乎情理。从另一个方面看,与农村第一产业相比,城镇的二三产业,需要劳动者具有更多更高更强的知识、信息与技能,也就是要求更丰富的脑生产资料,更发达的脑生产力。在这个意义上,城镇化的过程是农民进城的过程,也是知识增长的过程,更是提升学习力的过程。这就是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的学习机制。

  统筹城乡发展需要多措并举

  基于以上原因,我以为,统筹城乡发展需要坚持多措并举。

  首先,实施农民进城就学、就业和居住的援助政策。要坚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加速转移农村劳动力步伐,减轻农村资源、环境的人口压力,并最终实现城乡人口均衡发展。要尽快将限制农民进城的政策举措转变为援助农民进城的举措。

  其次,向农村居民提供权利援助。要尽快彻底拆除横亘在城乡之间的“隐形墙”,并将“隐形墙”的墙基——户籍,一并彻底拆除,实现城乡居民权利义务平衡。这项工作目前正在做,但不彻底。需要做到态度坚决,措施得力,进度快速。

  第三,向农村学生提供学习援助。学习重要而无法替代,提升学习力只能由学习者自己身体力行。农村学习资源不足,严重影响提升学习力。要在教学网点设置、师资力量配置,以及电脑与互联网建设上统筹城乡,缩小数字鸿沟、教育鸿沟、学习鸿沟。

  知识差距、学习差距在代际之间会出现扩大趋势。对此,务必引起高度关注。中国崛起始于中国制造,中国制造需要升级为中国创造。中国创造的背后是中国知识、中国学习。当务之急是是加快缩小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知识差距、学习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也需要将缩小城乡知识差距、学习差距作为重要政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