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谋定医药产业论坛演播室之借势营销---万祥军:关键点是准确判断产品与“势”的关联度
国志赤壁之战中有一经典故事《借东风》:“诸葛孔明为了配合东吴周瑜的火烧联营大计,借来三日三夜东北大风,火烧曹敌数十万!从而成就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借东风无疑是整场战役中最为出彩的一笔。在现代营销学中,这个“借”字则极为巧妙地被利用,并发展成为策划中的另类手段,“借势”从此诞生。
何为“借势”。借,谓之曰从别人那里拿。拿的是别人的已经成型的物品或者发生过的事件,鲁迅给这个字下了一个很好的定义——拿来主义。借势,应用在营销学中,就是拿来现有的、成功的案例和事件,为自己服务,从而达到期望的目标效果。
一、借势营销的具体表达
借势营销是将销售的目的隐藏于营销活动之中,将产品的推广融入到一个消费者喜闻乐见的环境里,使消费者在这个环境中了解产品并接受产品的营销手段。具体表现为通过媒体争夺消费者眼球、借助消费者自身的传播力、依靠轻松娱乐的方式等潜移默化地引导市场消费。换言之,便是通过顺势、造势、借势等方式,以求提高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并最终促成产品或服务销售的营销策略。
借势营销其实就是借助有影响力的事件,展开与产品相关的营销活动,扩大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达到既定市场目的的营销方式。如果把比附营销比作‘大树底下好乘凉’,那么借势营销就是‘乘着东风好远航’,比附是静态的更在乎对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借势是动态的更在乎借势的发展和动向。借势营销也正是有着以下优点,而别诸多企业乐此不疲的使用:
首先,从品牌角度。‘大事件’的都有重大的意义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能榜上这种‘大款’,对品牌的提升将是火箭式的。如:金六福的体育营销、雅客糖果赞助神州航天飞船。
第二,从传播角度。‘大事件’本身就是媒体关注的焦点,与大事件联系在一起,不自觉的会吸引媒体关注和人们的眼球,传播效应的级数倍增大。
再者,从企业角度。很多大事件都有着社会公益性,企业参与到事件中能展示企业的良公众好形象。如大型企业赞助公益活动,既增加了企业另个角度的曝光率,同时也赢得社会的好感。
营销中的借势主要表现为,借热点事件,炒作或者获利。把风头正劲的事件融入自己的创意,借着这个事件的余威,完成宣传企业或产品的工作,也叫“借力打力”。营销策划中,这一点非常重要,在我们忙着费力“造势”的时候,偶尔用一下“借势”,完全也可以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其实,借势营销是一个不断投入的工作。作为一种新型营销手段,借势营销集新闻效应、广告效应、公共关系、形象传播、客户关系于一体,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企业新产品推介、品牌展示、建立品牌识别和品牌定位等营销活动的首选策略。因此,借势营销要对企业有所裨益,就不能做“一锤子买卖”,要有战略眼光,从未来着想,从现在着手,围绕一定的主题不断调整营销活动。
二、借势营销势在必行
一家便利店老板,进了一批酒瓶起子。虽然这种商品利润相对较高,但他原来并不想卖,可总有零星的人到店里来问,不能没有。开始他将这些酒瓶起子放到一个角落里,有人问了,就指给别人看,卖得十分缓慢。后来,酒瓶起子的业务巡视终端,看见了该老板的陈列。给他出了个主意:把酒瓶起子放在酒旁边试试。老板试了,结果酒瓶起子的销售量成倍上升。他纳闷的是:有人甚至一次买好几个酒瓶起子。仔细一问,答案很简单:酒瓶起子做得这么漂亮,款式又多,可以挂在冰箱上当装饰品呀!这就是我们时常说的产品除了核心价值,还有延伸价值。但这些价值必须“时常被消费者看见”——就是我们在做陈列时要考虑的同题。酒瓶起子借酒之势,同样创造了不错的销售形势。
在当今无孔不入的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的传递速度早已是今非昔比――我们已经处在一个信息泛滥的环境中。信息越多就越会出现信息不对称,越容易出现“供方找不到需方,需方找不到供方”的双盲现象。因为信息的泛滥,使人们在探寻想要的信息时,会受到许多或是无用或是虚假的信息的干扰。
面对这样的处境,企业如何让消费者最快地认识自己?如何在大众心中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如何把产品卖到消费者的手中?如何使企业获得永续经营的竞争力?
实践证明,借势营销的路子是正确的。
通过借势营销让消费者“自己说服自己”――即把“说服购买”隐藏在营销活动里,让消费者在参与营销活动的过程中自觉地来购买我们所销售的产品。
有学者嬉笑地说过:“借势的成功者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实际上,我觉得这句话很中肯,很实在。既然我们没有能力自己造势,为什么不借势而为呢?
但对于中国多如牛毛的企业来说,能很好的运用借势营销手段的人少之又少。很多企业在运用借势营销时,总是浪费资源、耗费精力而毫无所获。
三、为什么总是造势、借势达不到效果
很多企业认为“造势”就是广告和各类促销活动疯狂滥炸。不是大量电视广告、广播广告、报纸广告、杂志广告、户外广告进行地毯式轰炸,就是宣传画、宣传册以及各种夹页、传单满天飞。不是造成金钱的浪费,就是制造“彩色垃圾”,让马路清洁工苦不堪言。认为“借势”就是在各种类型的商品交易会、展销会、推广会甚至民间庙会上,锣鼓喧天,美女成行。有的甚至不惜重金,聘请名人加入促销队伍的行列,现场作秀。几乎把各种“造势”和“借势”的活动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这种“造势” 、“借势”演绎的不是营销策略的竞争,不是智慧的竞争,而是成了企业财力的大比拼。一些没有实力或者是财力不足的企业,似乎是被“逼上梁山”,举债“造势”。最后由“造势”变成了“豪赌”。结果使得胜利者遍身鳞伤,失败者片甲不归。不知有多少企业的英雄好汉就是在这种“造势”和“借势”中倒下。
我们经常驻足观看一些商场开业活动、楼盘销售活动或者新产品发布活动,场面很热烈,活动很热闹,节目也不少,也很聚集人气。但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活动形式并没有与活动主题有机结合起来,形式并不为内容服务。观看者全然不知道活动的主旨是什么,甚至还会闹出诸如哄抢礼品的笑话。这不但不能达成预先的宣传效果,还降低了活动品位,影响了企业的品牌形象。诸多的不协调因素就像盘里的夹生饭,难于下咽,更难以消化。
比如许多服装厂家特别是内衣厂家,十分注重路演活动,经常在商场内外搭台做时装秀。这确实给了观看者大饱眼福的机会,让观看者免费欣赏了一场时装表演,但往往观看者不是目标消费者,他们的着眼点并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其他的意图。而真正的购买者还不知道这些服饰是什么牌子、什么料子以及什么价位,这样的活动又有什么意义呢?
很多企业只是注重短期行为,而没有关注长期的营销战略规划。企业缺乏整体企业战略,随意性很大,打水漂的例子在所幸免。诸如花几十万赞助一次晚会、花几万做一次路演等等,活动本身和企业以及产品的宣传并没有多大关系,自然就不能为企业造势,除了浪费企业的金钱,不会什么更多的收获。
四、把握借势营销的两个基点
在《红楼梦》里,薛宝钗说过这样一句话:“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其大意就是,借助其他方面的力量,就能一下子达成自己的目标。的确,不管企业也好,个人也罢,如果借到了“好风”,上“青云”也就是自然的事了,而这也正是借势营销的本意。
所谓借势营销,是指企业应用现代传媒技术,借助社会热点、名人等,对品牌、产品进行巧妙宣传,赋予其丰富的想象内涵或特定的品位和社会定位,以捕获消费者的注意力,迅速获取市场份额、实现资产快速增值的一种方式。
但借势不等于获益。借势营销同样也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企业获益;用不好,投入受损,甚至品牌失信。因此,借势看似容易,人人都可以借。但如何才能借得对,借得准,还需把握两个基点。
基点一:准确判断产品与“势”的关联度
企业的借势营销能不能做好,跟对“势”的判断有直接关系。
借势营销中存在不少盲目跟风的现象,仅凭事件的高关注度就积极地投身其中,不管产品与“势”能否搭上关系,就将二者硬拉到一起,最终反而受到大家的置疑,落个“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结局,这样的案例有很多。
例如:在“神舟五号”事件中,蒙牛成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赞助商”,它的产品被指定为航天员专用,这样的借势成功地为蒙牛带来了飞跃,这样的效果也被许多企业所羡慕。因此,当受国人瞩目的“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进入太空之时,空调、冰箱等产品也纷纷跑去借势,却引起了不少网友的非议,其议论的热点无非是产品与“势”的关联度问题。因此,这次借势“神州六号”的企业,能否获得预期的传播效应,恐怕要另当别论了。
一个事件摆在眼前,企业首先应该慎重判断到底能不能借,其根本是要看该事件对企业目前的推广目标有无帮助,事件与产品是否有关联性,两者的内涵能否契合,而非生拉硬拽地扯在一起。同时,在此基础上,还要看企业是否有与之匹配的资金,会不会带来负面影响?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没有了解……如此这般慎重选择,都是为了避免日后操作过程中的尴尬与损失。
基点二:围绕推广目标做好借“势”策划
企业一旦做出判断,整个借势营销的策划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无论投资大小,无论是短期操作还是长线投入,都要看如何去策划,其根本就在于必须围绕企业的推广目标展开,务求以新颖而具有亲和力的方式,吸引更多的眼球,其中最根本的两大目标就是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和终端销售的拉动。
以青岛啤酒为例,作为奥运的赞助商,它通过“梦想中国”“倾国倾城”“我是冠军”,以及中国网球公开赛等一系列事件营销和媒体策略全方位操作,让消费者从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对品牌的一致认识。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青啤冠名“梦想中国”期间,品牌第一提及度上升了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产品销量也上升了8个百分点。
对于品牌知名度的建设,在活动操作的过程中,需依靠媒体才能发挥最大化的传播效果,建议在策划时将媒体宣传预算提升到总体投入的40%,充分利用媒体组合。此外,线上的狂轰乱炸也要能够真正影响到销售,才有实际意义。因此,如何让线上传播落地,拉动终端连动销售,也是在策划过程中必须认真考虑的事情。
五、如何操作‘借势营销’?
由于借势营销的运动性,因此对于营销人士的在实施过程中的对热点的把握能力、营销进行中的执行力以及对事态发展的预测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高度研究诸多经典案例,并结合自身的实战经验对借势营销的操作给与几点建议:
(一)、借势营销的原则
1:借势营销,要敏锐把握社会热点
‘借势营销’成败关键是对于事件利用,一个突如其来的事件可能成就一个品牌的经典,如统一润滑油在伊拉克战争爆发之际,应时推出的“多一些润滑,少一些摩擦,统一润滑油”经典广告,为统一当年赚入12亿元人民销售额。因此需要企业决策者和营销者关注时事和社会实践,敏锐把握商机和社会热点,更好的利用大事件为企业服务,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2:借势营销,要与产品性质相关
正如品有一定的延伸价值,产品小巧精致等,这些特点的产品就可以借相关产品的势,比如香烟和精美打火机。另外,不相关联的商品,也可以通过特定的时间联系在一起。巧克力原来在糖果类产品的货架上,鲜花则放在生鲜区的旁边以利用其湿度。两种产品平时“见不上面”。情人节鲜花和巧克力的热卖,让它们联系在一起。如果买了鲜花,又到糖果货架上去找巧克力,很不方便。而有些人买了鲜花, 不一定购买巧克力,如果将巧克力就陈列在鲜花旁边,这样的“顺利购买” 就可以达到提高销售额的目的。
在男人味十足的NBA现场或F1赛车现场不可能出现女性产品广告一样,借势营销同样涉及到与产品相关性问题,对于一场大事件的营销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一场与企业产品风马牛不相干赞助无疑是对资金的巨大浪费。纵观成功的借势营销案例,无不是事件本身与与产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蒙牛酸酸乳‘榜上’超级女声,是因为酸酸乳的消费市场是16-20岁的男女,与超级女声的观众群重度重合,而超级女声所倡导的‘勇敢表达自己’的理念正与蒙牛赋予酸酸乳品牌性格不谋而合,因此可以说蒙牛与超女的是完美结合,因此创造了酸酸乳的销售奇迹也就不奇怪了。
3:借势营销,审时度势,随机应变
借势营销的运动性,增大操作的难度,因为事件进行是无法预料的,而营销人员能做的只能是审时度势,随机应变。2001年国足世界杯出线,想搭上这趟顺风车的不是金六福一家企业,奶粉企业怡冠同样是国足赞助商,但是一个成功,一个惨败的结果正说明,对借势营销活用的重要性。当时中国足球队冲出亚洲的,主教练米卢被国人誉为‘神奇教练’,金六福、怡冠都找到米卢做广告代言人, 2002年世界杯后,国足交给我国人一个惨败的成绩单,一时间处境从天堂跌到地狱,神奇教练米卢也踉跄跌下神坛,金六福快速调整传播策略从“国足出线唯一庆功酒”过渡到了“中国人的福酒”,成功淡化了米卢的“鸭蛋之旅”。然而怡冠因为不能及时应对,最终影响了整个企业和品牌。
4:借势营销,落脚于品牌
借势营销作为一种营销手段,具有短期性,对于长期的品牌建设来说,仅是万里长征的一步,借势营销要以品牌策略为中心,并最终落实到品牌的塑造上。广告先驱大为奥格威,定义整合营销,每个营销活动都要是品牌效应的有益积累,这才是品牌发展壮大。试想倘若金六福没有很好的品牌管理,没有遵循营销处于品牌、归于品牌的基本原则,恐怕国足失利会遭遇与怡冠同样的损失
(二)、借势营销的具体操作
1、旺销产品
紧贴新品入市不可能一下子就卖得很好,那么在卖场该如何选择陈列位置呢?旺销产品旁边的位置,是新产品最好的推广位置。研究发现: 消费者在卖场闲逛时,一分钟可以经过100~200个产品,被消费者关注的产品会占用消费者5秒钟的时间。这就是所谓的”卖场5秒钟广告”。所有商家在卖场的“肉搏”,都是要争取到这5秒钟的关注,但是消费者几乎平均不到0.5秒就会经过一个商品,要让新产品在100~200个产品中跳出来,受到关注,怎么办? 旺销产品往往位于人流量最大的位置, 消费者在其货架前停留时间也长,受到注意、被购买的机会自然就更多。如此旺势,不可不借。采取紧贴陈列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有资料表明:紧靠旺销产品陈列的商品,受到消费者关注的程度要远远高于其它产品。
当然这些位置的价格会更贵一些,但是可以通过适当减少陈列面积来节省陈列费的支出。另外产品线长的企业,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好卖。企业将不是特别好卖的产品和畅销品陈列在一起,就是要借自己的畅销品之势。
2、竟品陈列
@、价格借势。如果自己的产品和竞争者是同类产品,并且包装、质能、款式、品牌力都和竞争品牌在伯仲之间,但是价格比竞争品牌低,那么,紧贴着竞争品牌,能最直接突出价格优势。不要小看那张小小的价格标签,这往往是把消费者拉到自己旗下的最后机会。
@、特色借势。有一种可乐,它的主要竞争对手自然不是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这样的巨人,企业很明显地将竞争对手定位于二级可乐品牌。但是该产品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 可乐里含有丰富的维生紊。于是企业在卖场的陈列策略是: 远离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紧贴着其他可乐。并给出醒目的POP广告:A可乐,年轻健康的汽水!很显然,紧贴竞争品牌。并努力突出产品品质的个性特色和优势,以达到产品更明显的区分。当消费者经过这些可乐时, 看见其醒目的POP广告,对比优势自然就强烈异常。
@、自家产品借势。在同类产品里,如果自己的产品线更长。同样可以用紧贴陈列的策略来突出品牌优势。当产品优势明显的时候, 陈列应当用紧跟策略。俗话说: “不怕不识货, 就怕货比货!” 紧跟,起到的作用就是让消费者进行比较,充分借竞争品牌的相对弱势,来提升自己的优势,一边打压, 一边提升, 效果不言而喻,这是陈列中的关键。
当然,一种产品相对于竞品, 会在很多方面产生优势:价格、性能、品种、包装、促销等等。企业有了紧跟意识还不够。最重要的是要在陈列中充分将区隔竞品的优势提炼出来,简单明了地告诉消费者。借
3、消费者自身之势
@、购买行为,常被忽视的借势契机。有这样一个故事。沃尔玛曾在对卖场销售数据进行分析时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尿不湿和啤酒的销售额增幅极其相近。幅曲线几乎完全吻合,并且发生时段一致。卖场经理很奇怪:这两个完全没有关系的产品的销售变化情况怎么会如此一致?他们做了很多分析和调查,最后发现:很多年轻的父亲被妻子打发出来给孩子买尿不湿,他们都有喝啤酒的习惯。每次都会顺带着买些啤酒回家。于是,卖场干脆将这两种产品陈列在一起。彻底方便消费者。这是一个典型的借消费者购买行为之势营销的例子。注意观察、分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从中发现并运用规律借势营销,将会收到出其不意的好效果。
@、购买习惯, 值得注意的借势点。从消费者购买习惯出发,组合卖场的某些陈列。也是一个不错的借势方式。消费者购买习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比如,卖场靠近出口和人口的通道上人流要比别的地方多很多。这是所有消费者在卖场行走购物的规律,那么就可以根据这个习惯来陈列商品。再有,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可分为冲动型和目的型。对于前者, 商品自然应该放在人流最为密集的地方,消费者走到跟前时。往往很习惯地就将这些商品放进了购物推车。这些商品有饮料、面包、收音机等商品, 消费者购买时有明确的目的,则完全可以放在比较冷清的角落。消费者还有很多购物习惯可以借势,只要我们仔细观察、科学分析,完全可以找到其中的奥秘。这样的势借好了,也可以起到意外的效果。
@、心理,微妙的借势力量。在卖场购物,绝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收银处总是排着长长的队, 购物的高兴劲儿都因为焦急等待买单而烟消云散。卖场寸土寸金,不可能设立过多的收银台,但是很多人因为不耐烦等待,选好的商品又不是非要不可,时常放下就走了,这也给卖场丢掉了不少机会。一些产品,不适合在卖场给出较大的陈列面积,同时,这些产品有一定的私密性,导致消费者不会在这些产品面前逗留很多时间,这样的购物心理同样值得借势。像安全套、避孕药等产品,购买者都是拿了就走,很少仔细挑选,因为东方人对此都有很强的羞怯心理,购买这些产品甚至像在做贼。一个卖场就十分聪明,在靠近收银通道边设立一个小小的陈柜,将安全套和口香糖等小商品同时放在陈列柜里,消费者在不经意中就将这些私密性很强商品带回了家。
消费者的心理千奇百怪。但是又有规律可循。如尊重感、安全感、亲密性等心理状态都是值得在陈列中利用的。只要利用得当,黄金货架也并非是势在必得的。
六、经典借势营销的案例
“借势”在优秀的策划案例中,比比皆是。例如,美国著名的品牌“迪斯尼”公司就是借势成功的最好案例。当迪斯尼先生创造出卡通漫画形象“米老鼠”大获成功后,并没有一直停留在动画制作的范围,而是借着米老鼠获得美国大人孩子喜欢这个强劲的势头,衍生出很多和动画相关的其它产品,包括衣服、玩具、迪斯尼乐园、电影等等。这些产品的成功营销完全借势于人们喜爱米老鼠这个卡通形象,如果当初迪士尼一味在动画基础上继续创作,估计也不可能有现在辉煌的”迪斯尼“公司。
“借势“应用在本土案例也很多,就比如前段时间风靡网络的“杜甫很忙”ps漫画作品,有心人就借用这个势头,为自己和产品服务。这些策划专家利用母亲节网络上流行发图片或者flash祝福这个契机,在杜甫原图的基础上,ps出一系列的漫画作品, 所有的作品都和母亲节祝福相关,有搞笑版本的、有感动版本的,同时在图形中融入产品的名称或者产品本身,从而达到很好宣传效果。这就是借势——借着成功的势头,推出自己,从而获利。
东风好借,成败确难以预料,如果没有庞统献计于曹操的连环铁甲船的鬼主意,估计这场大火也烧不起来。赵本山春节晚会的小品,很多经典的词语都被有心的营销策划者们借用,可惜的是目前还没有看到多么大的营销效果。借势,要懂得方法,量力而行。
1、最快乐的借势:蒙牛酸酸乳
借势事件:超级女生
特点:借势造势
2005年,超女来了。事实上,超女在2004年就已经闯进了人们的视野。但是,直到05年,蒙牛的介入,超女才真正火了一把。
“这是值得写进教科书的经典案例。”一位乳业资深人士这样评价2005年度的“超级女声”。
AC尼尔森的调查结果表明,2005年6月蒙牛酸酸乳在广州、上海、北京、成都四城市的销量超过100万公升,是去年同期的5倍。而广州地区的变化最为引人注目,在《超级女声》开始前后销量翻了一番。2005年年初,蒙牛提出全年的销售目标是100亿元,某蒙牛高层预计,酸酸乳会贡献20亿—30亿的销售额。8月23日,蒙牛乳业在香港发布了其2005年上半年的财务报告,公司上半年营业额由去年同期的34.73亿元上升至47.54亿元。
蒙牛酸酸乳的成功,从某种程度上讲,应该算成是造势营销,湖南卫视与蒙牛集团携手造势,实现了双赢的局面。
而蒙牛酸酸乳更是借此机会,一举成为年青人心中最爱的乳品。
2、、最持久的借势:喜传天下
借势事件:青藏铁路、北京奥运、两岸三通
特点:持续借势
2006年,青藏铁路开通之际,第一届双喜世纪婚礼借势举办。借助这样一件全国瞩目的大事,“缘定天路,喜传天下”双喜世纪婚礼受到了全国公众的关注。
2007年,北京奥运前夕,“喜缘盛会,喜传天下”再次出击,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郎、新娘走进包括北京、香港、青岛、秦皇鸟等在内的奥运相关城市,提前借助奥运盛势,成为关注焦点。
2008年,两岸三通成为时事关注焦点之际,“日月同喜,喜传天下”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台湾和内地的30对新人在北京、台北故宫举行了世纪婚礼,实现了内地和台湾文化的交融和传递,谱写了两岸文化交流的一段伟世佳话。
双喜的借势营销无疑是成功的,通过一系列的借势活动,网站浏览量平均超过3000万次。
笔者弱弱地想到一个问题,如果通过这些婚礼结合的离婚率超过50%的话,不知大家又作何感想呢?
3、最牛X的借势:李宁
借势事件:北京奥运
特点:大手笔
奥运期间,各大赞助商下尽血本,只为取得一个好的宣传效果,而作为非官方赞助商的李宁,却一枝秀,成为大赢家。
从CCTV体育频道主持人服装,到赞助西班牙和阿根廷男篮,从打造星光璀灿的“李宁代表团”到群星荟萃的“国际纵队”,直到李宁代表亿万华人点燃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圣火,将李宁的奥运营销推向巅峰。
虽然李宁也赞助了大量的球队和代表团,但比起其它赞助商,李宁以极富创意的赞助策略,用小得多的代价,在奥运营销大战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北京奥运会闭幕一个月后,某市场调研公司公布了全球品牌此次北京奥运营销排行,李宁公司位列前5强———是其中唯一一个“非官方赞助商”,更是唯一的运动品牌。
与强势媒体合作强化李宁品牌与奥运的关联是李宁借势的重点,李宁与CCTV-体育频道签订协议———2007-2008年播出的栏目及赛事节目的主持人和记者出镜时均需身着李宁牌服饰。此举意味着,在北京奥运期间,只要打开央视体育频道,李宁的Logo就会映入观众眼帘。
这是一次颇具创意的营销方案,以一种低成本的方式去拥抱北京奥运会。
赞助运动团队和运动员是体育营销的重要载体,李宁“英雄”团队,成为08北京奥运耀眼的风景线。
4、、最疯狂的借势:封杀王老吉
借势事件:汶川地震
特点:网络草根
5.12汶川大地震的各种慈善晚会,向灾区捐款1亿元的企业不止王老吉一家,但为何只有王老吉打动了公众的心,赢得百姓发自内心的尊重,其他企业捐款一亿为何打了水漂。这一切都要从网络上找答案。
@、论坛推广
王老吉赈灾网络推广中,论坛是最主要手段之一,不断制造引人注意的话题“彻底封杀王老吉”等,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与讨论。
利用奇虎论坛搜索王老吉搜到27万相关的贴子,大家的话题的讨论,把影响不断地放大。
@、贴吧推广
贴吧这次也成为王老吉宣传的主要阵地,在百度贴吧中搜索王老吉,可以搜索到15万相关的贴子,从不断地发贴,大量回复,过于显露的语言,让人感觉到疯狂,可能只有网络才能展现这种感觉。
@、QQ群推广
一个普通QQ群有100人,高级群有200人,现在有两千万左右个QQ群,QQ群是最广泛的群体即时交流平台,在QQ群之间发送和转发,病毒式营销在这里得到了最大的体现。
通过“以后喝王老吉(捐款1亿),存钱到工商(8726万)……”等易于传播的文字,让王老吉在多个QQ群之间疯狂传播。
@、博客推广
热门话题往往是博客关注的热点,“要捐就捐一个亿,要喝就喝王老吉”,在众多博客之间引起热门的讨论。
@、新闻营销
王老吉捐出1亿元后,也成为众多网络媒体的关注热点,而在网络上的推广活动也会不断地促进网络媒体的报道。
在王老吉的网络推广方式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也有一部分内容是网友自发的,正因为这一事件具有新闻事件性,自然而然的成为各大媒体和网友关注的热点。
王老吉一掷千金获得公众满堂喝彩,并在营销上获得巨大成功。虽然利用了公众情绪,但其品牌民族大义已是公认的事实。
5、最神秘的借势:小月月
借势事件:上海世博
特点:恶俗
历时半年的上海世博轰轰烈烈地过去了,除了密密麻麻的人头,加没完没了的排队。世博还留下了什么,是风格各异的建筑,还是白发苍苍的博奶奶?历尽繁华的过后,却给人们留下了一个饭后茶余的谈资。
像曾经横空出世的网络怪客兴衰史一样,小月月的网络传播途径无非是疯狂的复制、加工渲染变成街头巷尾的谈资。在短暂迅速的火热过程中,消息制造者和分享者不经意的推波助澜,无意中形成了一个怪圈:你越关注,关注的人也越多。看热闹的人们充当了传播者,无意识地参与其中。
小月月到底是不是真实存在的人物?因为帖子涉及到具体的地名和事件,并且由第一人称叙述,而考证小月月这个面目长相并不清晰的人物,成为作者“蓉荣”在网络立足的谜团。作者“蓉荣”在天涯在线访谈中也提到因为被网友搜索出来个人信息而干扰正常生活。
不管怎样,小月月火了。毫无疑问,这是一次成功的网络炒作。可问题是,小月月到底在炒什么?无真人、无真事,除了毁了几个品牌外,也没见有任何商业植入。直到今天谜底尚未揭晓。或许小月月要算是所有借势营销案例中最具神秘色彩的一个了吧。
6、最巧妙的借势:左右沙发客
借势事件:广州亚运
特点:四两拨千斤
经证实,广州亚运期间感动了中外来客,让广州人自豪不已的“亚运沙发客”却是左右沙发的一次借势营销。
亚运期间,广州沙发客们以其好客热情的态度,赢得了媒体及网络的关注,同时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掌声。亚运结束后,“沙发客”被新华社、广州日报等多家媒体评为广州亚运会的“文化遗产”。
与其它网络炒作案件不同,左右沙发客一开始便确定了互助、友爱的基调,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善良、友好,同时借以达到传播品牌美誉度的营销功能。基于这种正面积极的调性,左右沙发客并没有像其它网络炒作现象一样遭遇“见光死”。相反,左右沙发浮出水面之后,不仅没引起网友的反感,反而赢得包括央视在内的多家媒体的报导。
借助亚运期间众多记者均在广州实地采访的便利,左右沙发客的事迹迅速在媒体间传播。陆续被数十家电视台及数十家报纸报导。这里面包括央视新闻和新华社评论。
据了解,广州亚运会的赞助商体系一共分为5个级别,分别是高级合作伙伴、合作伙伴、赞助商、独家供应商和供应商。然而,能进入亚运赞助商体系的毕竟是少数,借助亚运营销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多样。左右家私在这一场营销战争中巧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