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假上市谁来把关?


造假上市谁来把关?
 
     最近,福建三奥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奥股份)涉嫌造假上市闹得沸沸扬扬。
     2012年5月18日,三奥股份成功过会!
   2012年7月中旬,《每日经济新闻》接到举报信称,“三奥通过签订三方协议,提前垫资给供应商,转而获得与最终客户结账的方法购买‘收入’,从而造假上市。”
 
于是,记者奔赴福州、长沙、成都等地展开实地调查,在与竞争对手、合作企业、主要客户以及业内专家、行业分析师、注册会计师、投行人士的广泛深入交流后,这家高成长的准创业板企业的华丽面纱被彻底撕去。
三奥股份的主要造价行为表现为:
    ——在同行业公司向通用设备商采购的情况下,三奥股份的主要客户竟然都是同行业的竞争对手;
    ——三奥股份有着匪夷所思的低成本,其经营费用、管理费用占比低得离谱,甚至只有同行的一半;然而财务费用又高得离谱,竟然是同行的3倍多;
    ——该公司毛利率高达近35%,在行业中位列中上水平,而如此高的毛利率竟然是在缺乏技术资质和能力、不做事只垫资的情况下实现的!
——三奥股份只是一家不做具体业务,只通过垫资伪造收入,不被信任的企业;核心客户直言,三奥科技“只出钱(垫资),别的什么都不用做”,“不要让三奥做系统,否则会漏洞百出”。三奥自诩“数字媒体技术综合解决方案专业提供商”,却连行业最基本的“计算机系统集成资质”都没有。
 
如果记者所披露的情况都是事实,那么,作为股民,我们要问的问题是:这样的公司为什么能过会?这些在过会审核过程中的参与者是不是要承担责任?在这家公司上市之前从事各项专业服务(会计师、律师、券商)的机构和保荐人也应该承担责任。至于这家公司的董事会成员更是难辞其咎。
 
如果没有追责机制,今后的造假上市还会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