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邮政储蓄改革 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加快邮政储蓄改革  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    陈 宏 

随着新巴塞尔协议的实施,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和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对我国银行服务能力和内部风险控制方式的变革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目前,邮政储蓄银行与邮政混合经营、混合管理,存在明显弊端且内部控制薄弱,应将邮政储蓄银行完全剥离。邮政储蓄银行不适宜成为政策性银行,管理模式应转化为扶持农村经济和小微企业的商业银行模式,增加农村金融的有效供给,扩大农村内需市场。

截至2011年末,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资产规模达到4.12万亿,与2008年末相比净增了2.52万亿,增长155%。尽管资产规模不断扩大,但当前还难以真正构建农村资金回流机制。邮政储蓄银行三分之二的网点分布在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已成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必须遏制邮政储蓄对农村资金的“抽水效应”,邮储银行吸收的农村储蓄资金,应用于支持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邮政储蓄对于小微企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根据国家开发银行对农村金融需求和供给的测算,如果不进行大规模金融创新,并大量增加金融供给,农村金融的供需缺口在2015年将达到7.6万亿元。我国现有2.4亿左右农户,其中有贷款需求的农户至少有1.2亿户左右,“三农”资金缺口每年在1万亿元左右,这种资金需求还存在很大的供给缺口。实践中,非正规金融的贷款利率明显高于正规金融,即使如此,由于正规金融难以满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户作为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农村每年有大量的借贷来源于非正规金融机构以及民间借贷。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必须加大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供给,才能从根本上缓解严重的供给不足问题。邮政储蓄银行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在广大农村吸收的存款很难通过贷款反哺农村,造成了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农村地区吸收的资金向城镇转移倾向严重。在此形势下,我们不缺少更多“既做又唱”式的数据,因为不会带来贷款难、融资难的实质性改观,而银行业经营中暗地里“垒大户”、业务同质化倾向将不可避免。应以法律法规形式规定对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必须的正规金融信贷支持,保障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来自农村的邮政储蓄资金原则上要返还农村,其他各行从农村吸收的资金也应规定一定比例用于农村。

邮政储蓄银行是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以全额出资方式组建的股份制公司,即中邮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股权结构单一,银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以及邮政集团党委会的职权边界不明晰。邮储银行作为邮政集团的子公司,客观上谈判能力弱,主观上易与邮政形成合谋型博弈的局面。根据邮政体制改革方案的有关规定,邮政储蓄银行在成立初期将由中国邮政集团控股,中邮集团强调集团管控,邮储银行势必难以实现战略初衷。邮政储蓄业务与邮政业务混业经营,其内部控制薄弱,也难以真正实现资本运营的目的,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从最近几年发生的案件来看,几乎所有案件的发生都是制度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深层次原因还是体制上的问题。

邮政储蓄银行运营以来,管理体制并未实现科学化改变,出现了一类支行、二类支行、代理网点等机构。通常对于共营网点,邮储银行只负责指导业务和选派支行行长,邮政负责管理具体工作人员,容易造成职责不清,导致管理体制不顺。对于邮政代理网点,邮储银行无权干预运营,容易产生金融风险。另一方面,代理网点从邮政目前的情况来看,邮政企业在人员上、技术上没有能力做好稽核检查工作。

依据中邮集团各板块情况,如果将邮政储蓄银行完全剥离出去,邮政公司的收支将基本持平,并不像之前人们担心的那样,单独把邮政储蓄剥离出来,整个邮政体系立马出问题。其中2011年函件专业收入规模创近三年最好水平,随着网络购物的快速增长,邮政电子商务发展前景良好,此外农村流通市场潜力巨大。同时,国家每年给予邮政普遍服务巨额财政补贴。据财政部《关于2011年中央决算的报告》,中央公共财政支出决算情况,交通运输支出331.11亿元,完成预算的82.7%。低于预算主要是据实结算的邮政普遍服务补贴支出减少。据中国邮政集团公司2011年部门决算表,2011年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决算为70多亿元。

要加快推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改革,方案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邮政储蓄银行与邮政进行拆分,向完全独立银行发展,邮政公司则应成为公共服务型为主的企业。方案二,借鉴德国等邮政储蓄机构改革的经验,加快邮储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步伐,实现股权结构多样化,通过股份制改造—国有股减持—重组上市模式,邮储银行发展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或私有化上市公司。两个方案可以叠加。

改革创新是推进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邮政储蓄银行与邮政混合经营、混合管理,随着业务向前发展矛盾将会逐渐升级,存在的风险隐患也会不断增大。多年以来,邮政公司习惯于依托邮政储蓄,缺乏发展的真正动力,粗放式发展的弊端日益显现。应加快推动邮政体制及邮政储蓄改革,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与此同时,要探索建立储蓄资金回流农村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和农村资金短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