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赛场折射出的价值链条


尽管伦敦奥运会的帷幕早已落下,但有关赛场上的激辩话题却仍在继续。比如羽毛球选手的消极比赛,韩国对有关责任者予以重罚,而中国的主要责任者却堂而皇之地以凯旋英雄身份到处招摇。承载国人重托的飞人刘翔再次折戢奥运赛场,是悲情英雄还是阴谋再现的争论不绝于耳。具体的争论自然一时难分高低,但焦点却无不集中在这样几个关键点上: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是否应该废止?奥运金牌战略的利弊得失究竟如何?
讨论这样的问题,自然不能脱离具体的中国国情。记得当年国家对体育运动的定义是:“增强人民体质”,后来因为国际政治斗争的需要,体育要为新中国增光,于是就举全国之力,力求在某些项目取得突破,来和西方大国抗衡。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强盛了,东西方的冷战也结束了,国际政治出现了新的格局,按理说,没必要再以赛场夺冠的方式来为国争光了。然而体育领域的举国体制却一直延续了下来,因为新时期的体育已经演变为一个相关利益集团的利益角逐场了。
正如各级地方官员要拼命上GDP一样,体育界的官员是要凭借在赛场上所得的金牌数量来彰显业绩光辉的。而这其中的博弈是很有学问的,比如此次伦敦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的战绩是很辉煌的,前所未有地在境外夺得了38块金牌。而如果对这一结果进行结构分析,其官员们的业绩考量就显露无遗了。中国的金牌大都集中在一些冷门项目上,这些项目只要集中少量尖子选手,关起门来精雕细刻,就可以收获金牌,让老外们望尘莫及。而那些真正关乎人民体质的群众项目,比如几大球和田径项目,就自然乏善可陈了。可见,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与提高全国人民的体质无关,是官员们的政绩工程。由于目前盛行的官本位倾向不能得到有效遏制,体育的举国体制和金牌战略必然会延续下去。在着其中,固然会出现少数可以光宗耀祖的进品选手,但大量纳税人的财富却被这样的无度挥霍掉了。
可见,体育界的各级官员们早就算清了这样几本账:只要集中力量突击少数几个容易出成绩的项目,就可以成功实现奥运金牌战略,从而实现一俊遮百丑的目的。同时可以凸现自己的政绩,从而捞取最重要的政治资本,为自己的提拔晋升铺平道路。这样的思维方式并不个别,其实不过是中国官场中人的基本价值取向。由此可见,我们那些很会说漂亮话的各级官员们,他们口口声声为国争光的背后,其实隐含着个人官场厚黑学的小九九。联想到每当哪个运动员拿到金牌,地方官员立马就出现在其家人身边弹冠相庆,慷慨地送豪宅、发大奖,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这其实是个非常有诱惑的利益价值链条,金牌选手的辛勤付出所得,公众都看得到,而那些以公仆自居的各级官员们,其实才是背后真正的最大赢家。他们以为国争光为幌子,通过举国体制的孤注一掷,慷无数纳税人之慨,置广大民众的体质健康于不顾,为自己搭建了当官晋级的阶梯,这大概也是一种没有列入党纪国法惩处范围之内的腐.败行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