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烟草博物馆获评“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进单位”一事成为舆论关注焦点。新华网《第一回应》栏目记者近日就各界关注的问题专访上海相关负责人。这位负责人说,“有关方面和新闻媒体对烟草博物馆如何体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为进一步发掘展示烟草产业工人革命斗争历史和通过烟草博物馆做好吸烟有害健康宣传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这位负责人的回应,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息:还会继续把烟草博物馆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只是下一步争取把这做到更好。对此,笔者有一个疑问,既然舆论已经明确反映,烟草博士馆无益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更大的可能是为香烟做广告,美化香烟,培养新一代的烟民,为何有关部门还会坚持认为这可进行爱国主义呢?
抛开产业利益的因素——烟草行业很有可能为爱国主义基地建设出了大笔钱,就如此前烟草行业为环保行业出了大笔钱,获得了生态贡献奖一样——这还折射出,有关部门一直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灌输教育”,认为只要自己把这认定为“爱国主义”,受教育者也就跟着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这种教育,带来的结果是,很多爱国主义活动都是走形式,根本没有深入人心。
在我国的教育中,“灌输教育”是一种基本模式,不仅在知识教育中存在,在其他教育中,比如人格教育、生命教育中都存在。灌输教育的特点是,重视知识和技能,具体到爱国主义,就是要求受教育者记住某个事件,说出某个事件的教育意义,并以记住的事件多,能十分准确地说出教育者“灌输”的意义,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可从实际教育效果分析,受教育者并不愿意接受这种枯燥、知识化的教育,而且,也难以把经灌输获得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精神和价值观。
就像把烟草博物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关负责人的解释,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诸如“把烟草博物民族烟草企业实业报国、慈善助学等方面情况;烟草工人开展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等方面情况;烟草工人参加三次武装起义、支援抗战、迎接解放等方面情况”作为爱国主义内容,问题是,这只是灌输教育一方的一厢情愿,在受教育者那里,这种灌输教育能生根吗?他们或许会有自己的想法:现在我国为何不禁烟、控烟,原来是为国家GDP做贡献,抽烟就是在振兴我国经济;而且,我们要抽中国烟,不要去抽洋烟;抽烟时要抽出英雄们的气概。--据报道,在展区内,参观者会看到×××用过的烟缸,×××用过的旱烟袋(烟草博物馆称,这会使参观者进入一个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爱国主义教育者想灌输的是“伟人”情怀,可参观者、受教育者感受的恐怕是香烟。
爱国主义教育,更应该是公民教育。通过公民教育,让每个受教育者有基本的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成为社会的合格公民,这才有爱国的基础,如果一个人连合格的公民都不是,却讲述着爱国的大道理,这不是很奇怪的事吗?总体看来,我国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都十分欠缺公民教育,因此,近年来围绕诸多“爱国事件”,出现纷争。
事实上,把烟草博物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与公民教育缺失有关,如果有公民教育,主事者就会意识到,这种做法与培养具有现代社会意识的社会公民相背离,而不会再去挖掘烟草背后的爱国价值,以爱国之名美化烟草。另外,也会处理好烟草行业、烟草博物馆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关系,作为一个合法的行业,烟草行业可以存在,烟草行业从自身利益出发,也可建立烟草博物馆,对烟草员工进行职业观教育,可是,却不能把烟草博物馆,作为社会价值观教育的基地。
这应该成为有关部门处理烟草行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就像前不久发生的烟草研究项目入选国家科技奖项评选一样,烟草行业内的专家可以为自己的产业利益进行研究,但国家却不能给予其奖励。为此,对于眼下充满争议的将烟草博物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关部门应该采取的措施是,顺应舆论呼声,取消对烟草博物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冠名,并反思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操作模式,不应该再继续坚持错误的做法。烟草博物馆根本没有所谓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有关部门再怎么对烟草博物馆的爱国主义功能进行改进,也只是在自己臆想的功能上进行改进。
从“英雄的烟袋”反思“灌输模式”爱国教育
评论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