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鲁迅先生针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新文化战线上“全盘否定”和“全面继承”文化遗产的两种极端错误论调,写了一篇著名的杂文《拿来主义》,这也是鲁迅先生关于继承文化遗产思想的精炼概括。在这篇著名的杂文中,我们看到鲁迅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其他民族先进文化(主要是西方文化)在冲突、交流、融合过程中的基本态度。
首先是学习其他民族先进文化的过程。“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其次是重估传统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价值的过程。“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是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再次是对其他民族文化去伪存真的过程。“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不同文化之间冲突、交流、融合的过程往往不仅漫长而且是也是十分痛苦的。自1840年中西文化激烈冲突以来,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过去了,中西文化仍然在激烈冲突之中,仍然让人看不到这种冲突的尽头。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人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传统文化,在吸收外国先进文化过程中始终抱有实用主义的态度,在与先进文化冲突过程中只是吸收了其中对自己有益的部分。西方人的价值观念似乎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中国人却恰恰相反,似乎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中国人因为个体意义上的先天性弱化,以及自我观念的不健全,抱成团似的组成了铁板一块,容易改变又极难改变。极个别人的改变是徒劳的,大多数人一起去改变,就必须通过社会政治意义上的革命性变化。人们往往只是因为各自利益的需要而去改变,骨子里的那些存在了几千年的东西却是极难改变的。在坚硬的文化整体面前,什么也改变不了其内在的本质。改变不仅是困难的,也是痛苦的。
不善于学习的民族是无法立于不败之地的。向其他民族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本是完全正常的,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学习其他民族先进文化的过程却充满了过多的不应有的艰辛甚至是血泪。
中国历史上主张社会变革的政治家历来没有好下场,这也正是中国社会思想界最终陷入灰暗与沉沦的根源。中国式的社会变革从来都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从没有纯粹的独立式思想革命。所谓的改革其实就是社会变革,就是社会政治思想的创新,通过社会变革最终改变人的思想。在1949年以来,中国人经历了很多的政治运动,但给中国人思想以最大解放的不能不说是邓小平先生的南巡讲话。邓小平先生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断,超越了一切政治与文化的狭隘性。他非常清楚一个有着十多亿人口的大国,仅靠摸着石头过河的办法终究前进不了多远,也前进不了多久。如果继续那样蜗牛式前进,“左”的势力必然伺机而动,甚至会反攻倒算,改革开放大业就有可能遭受失败。政治理论似乎已走到尽头,人们的思想已陷入空前的混乱。怎么办?邓小平先生站在民族伟大复兴的立场上,在他生命最后的有限时间里,用他那巨人般的大手为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重新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廓清了人们的思路。
“发展才是硬道理……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
邓小平先生的南巡讲话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上的文化革命,从而为西方先进的文化进入中国开辟了道路。中国于是有了股市、资本经营……中国开始了实质上的变化,原有变化的速度变得更快。
世界是由生活在蓝色星球上的不同民族组成的,人类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的的精华组成了人类共同拥有的普世价值观。人类共同拥有的普世价值观显然也是每个民族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人类不同民族在她们的历史上形成的普世价值观,往往是许多代人付出生命的代价才实现的。西方人权的基本价值观——“民主、自由、平等、博爱”就是这样的普世价值观。同样,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价值观,理应可以成为人类的普世价值观。
存在就是合理的。历史上的中国人,因为其文化的独特性,中国文化因而不至于被其他民族的文化所同化。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文化依然显现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在人类的文化大系里,中国“水”的文化形态与西方“火”的文化形态都将有其生存的土壤与空间,依然看不出它们之间有谁能吃掉谁的那种危险,甚至于中西文化完全融合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也是不大可能的。正是由于文化的相异性,人类的文化才能如此丰富多彩!比如圣诞节、情人节等过去仅仅是西方人过的洋节,现在已成为中国人极为广泛的公众性节日——没有人觉得那是西方人的节日而加以拒绝;没有人认为过了那些西方人的节日就成了西方人。融入中国的西方文化已经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其中最有活力的一部分。
人口、土地、生产方式等文化硬环境在短期内是难以改变的,文化软环境则是可以通过渐进式的方式加以改变的。中国人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变,但中国人永远还是中国人,中国文化永远还是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的人民,在他们之中蕴藏着巨大的精神能量。所谓解放思想,其实就是把蕴藏在人民之中的巨大能量释放出来,让他们自由创造,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文化产品上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传统文化与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的融合,使中国人能够更加和谐地融入国际社会。
让我们打开窗户,让新鲜的空气透进来,让明媚的阳光照进来!
让我们走向世界,徜徉在各民族优秀文化的海洋中,不以文化观念的好恶论一时一地之短长,博采众长,共享人类的普世价值观!
中国文化如何崛起
评论
1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