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增长”其实就是“稳投资”


  7月份宏观数据并未给三季度开个好头,除CPI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符合市场预期外,其余数据均要显著低于预期。“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这也体现了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清晰判断。

  综合各类数据来看,我国经济筑底回升还面临巨大的压力和不确定性,未来的困难和风险不可低估。在这种背景下,“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确实很有必要。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稳增长”?靠什么“稳增长”?

  出口不是我们能左右的

  当前形势下,出口增长不是我们自己能左右的,估计靠不住。08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还没有明显复苏的迹象,美国、日本的消费增长乏力,欧洲债务危机的解决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世界经济的整体下滑肯定会给我国出口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本来6月份的出口数据已经出现了低位回稳态势,海关总署也预计全年对外贸易可望实现10%的既定增长目标。但7月份出口增速由6月份的11.3%陡降至1%,这一超乎所有人想象的数据给了我们当头一棒。

  虽然我国花大力气推行多元化的出口战略,人民币低幅贬值进程也开始启动,但出口增长要想短期内回升到20%以上概率几乎为零。另外,我国以出口为主的制造业升级正面临发达国家和比中国更欠发达国家的双重夹击:向上看,面临发达国家占据产业链高端、把控先进技术的局面;向下看,后起的东南亚、非洲国家低成本生产优势更为明显。因此,即使从长期来看,我国以出口为主的制造业已经面临生存困境,要保持出口的高速增长更谈何容易!

  消费短期指望不上

  在保证GDP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只有扩大内需是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的一个领域。但扩大内需年年喊、年年提,消费在GDP中的占比却不升反降,充分说明消费在短期内提升不能给予厚望。

  究其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虽然我国消费占比一直不高,但近些年消费增长速度还不错,鞭打快牛也不现实;二是目前我国收入分配恶化,贫富差距太大。老百姓口袋里没钱,你让他拿什么去消费?三是我国社会保障不足,要看病,要养老,还要为子女的教育攒钱,即使想去消费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四是房地产价格过高。买一套房子就当一辈子房奴,“一套房子摧毁一个中产家庭”,说得一点都不过分。

  “稳增长”其实就是“稳投资”

  出口、内需已显疲态,“稳投资”就成了“稳增长”的全部寄托。投资是一个快变量,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也是我们一直走的老路。但千万不可把“稳投资”变成“急投资”、“大投资”、“乱投资”。

  其一,出口的疲软导致我们前几年不断扩大的产能失去了消化库存的有效途径。出口机会的锐减,以及人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的快速上升,迅速挤压了出口企业本已微薄的利润,企业的自主投资动力自然严重不足。投资没有了合理回报,有效投资需求又在哪里呢?

  其二,在企业自主投资需求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投资的方向就只好转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主体也逐渐由企业转向政府,资金的来源再次寄希望于地方政府负债和地方融资平台。在“管住增量、消化存量”化解债务危机措施还远未见效的情况下,“旧债不去、新债又来”,搞不好再次的“大投资”就会成为压垮地方政府这只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其三,再次“大投资”很可能给本已产能过剩的中国经济雪上加霜。据统计,我国24个重要工业门类中的21个已经出现了严重产能过剩。钢铁、水泥、多晶硅、煤化工等等,无一幸免。在世界经济形势仍不明朗的情形下,这意味着,目前这一轮周期释放的过剩产能难以被快速消化,中国经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可能都将处于去库存、去杠杆化的阶段。如果再次推出“大投资”,付出的代价不仅是过剩产能更难以被清洗,而且会进一步透支未来几年的投资需求。今天吃了明天的饭,那明天吃什么呢?

  但说到底,当下“稳增长”其实绕不过“稳投资”,关键是在一个“稳”字。当我们为了“稳增长”而不得不依赖投资时,关注投资的“质”和注意控制投资的“度”就是眼下最为紧要之事。不管是中央版,还是地方版,目前的投资必须把握四个原则:一是要按需投资,即投资要具备微观经济基础,对于产能过剩项目要慎之又慎;二是要量力而行,有多少钱办多大事;三是要有利于经济结构转型;四是要有利于促进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