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亲自给父母做饭、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昨日,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 号召全社会“敬老、爱老、助老、孝老”。(《新京报》
新二十四孝的出台引发广大群众对“孝”的反思,但反思的同时,网友对这新24孝却褒贬不一。褒者认为,比起缺乏现实依托的旧二十四孝,新二十四孝更能引导大家结合时代背景落实孝道,是对“孝”文化新的理解和创新。贬者认为,仅仅靠“新24孝”这样类似口号式样的号召去扭转道德滑坡的严重程度恐怕有些难度,政府部门应通过做一些具体实事来引导社会的“孝道”,从根本上解决老年人“老有所医、老有所养”的问题。
羔羊跪乳,乌鸦反哺。孝敬父母原本是生之为人的本能、行走做人的原则。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春潮涌动、城市化进程的突飞猛进与老年人口的陡然骤增,亲情失衡、安全失保等问题却成为了社会之痛、时代之痛,以致于为了让人们尽孝,国家相关部门不得不像教育幼儿园孩子讲文明懂礼貌一样一而再再而三地劝告,甚至不惜将孝敬父母列为官员道德考核硬性指标、推荐学生上学增加孝敬父母内容、颁发新24孝标准来规范和要求尊崇“孝道”,这不能说不是当今社会一种新的悲哀。
一面是“重孝”的社会情结,一面是“不孝”与“难孝”的现实尴尬。应该说,发布新24孝行动标准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它所反应出来的则是中国社会全民焦虑以及相关部门对公民不够孝顺的忧虑,同时也对社会保障制度改进提出了新的要求。诚如
细看新二十四孝标准,大多与陪伴父母相关。但现今这个复杂的社会状态,要想做到与父母相偎相伴,又是何其艰难!多年前,一曲《常回家看看》,风行大江南北,唱得游子黯然落泪,唱得空巢老人凄婉叹息。然而,凄然与酸楚当中,我们不得不问,究竟是谁让回家之路变得如此艰难?又是谁让“孝道”变得如此尴尬?
“24孝”行动标准出炉了,但对比一下这份“孝道”考卷,究竟会有多少人感到羞愧呢?曾经有网友发起了“算算这辈子还能和父母相处多久?”的调查,计算出的结果令人惊讶。“我妈妈今年55岁了,如果上天眷顾她能活到85岁,在她最孤独的这30年里,按照每年公共假期29天算,我在她身边的时间其实并不多,还不能保证放假都回家,这个结果真是太残酷了。”一位网友说道。——“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等要求,已经成为了近乎奢侈而残酷的梦想,这显然不是人们的内心所愿,而是内心深处的一抹隐痛。
当今社会,无偿加班的劳资关系已经成为了回家的拘囿与束缚,单位的带薪假大多成为了镜中之花、水中之月,加之房子、教育、医疗的高压与重荷,那些低头赶路、忙于奔波、苦于生计的人们,又岂能做到静下心来“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教父母学会上网”、“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
要实现孝道新标准,就要给做儿女的留下“看风景”的时间和心情。因而,设若我们只是重于反思新时期社会道德的重整与建构,而忽视相关制度的改进与革新,即便是出再多的“孝道”标准也是没有意义的。——多建一些公立的养老场所,多关注一下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多出台一些人性化的制度,这才是让“孝道”不再尴尬的关键所在!
(李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