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做三件“大事”。理发、参加婚礼和飞。
理发,生活中的小事。我记得小的时候,我们住在机关里,从小就找机关大院理发铺的何叔叔理发。那时候,一个儿童理发是8分钱,成人是1毛5分。要不是文革,也许我一直会找何叔叔理发。后来文革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环境下,父亲与姑姑学会了理发,父亲就在我的头上糊弄,我也不得不“俯首甘为孺子牛”任由裁剪。虽然我那时候我小,读小学几年级,还是怕被人笑的,父亲理不好的时候,我会哭。不过,父亲在我头上弄了几次后,很快就掌握了窍门。回到干校,他就可以在叔叔的头上大显身手了。
爸爸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后来我也学会了,在几个好邻居、好同学、好工友的头上操起理发的行当。
大家还记得着名电影演员王丹凤主演《女理发师》的故事片吗?这部片子是教育人们职业不分贵贱,行行出状元。这部片子感人至深,它和孩儿时的理发师何叔叔一直还在我的脑海中。。。。。。
在大学,我们的头是互相理的,当年我们宿舍的一位老三届的同学就充当了我们的理发师,他非常乐意为同学服务。一到下午下课,宿舍的走廊就一字儿排开的自助理发“服务”。
工作了,同学们都分开了,偶们不可能再找同学理发师了,从此,我一直就在省医院的理发室理发,一理就30 年了。。。。。。
我说呀一个人最难割舍的感情,理发这事看似小事,却一直陪伴着我,留下很深难很深的烙印,编织了很深很深的情感。这种感情不仅出自理发,它散发在生活中的每一处、每一阶段。
我在省医院发廊理发已经30年,不是因为它只有10-15元这样便宜,而是一种情感。阿芳走了,她们也走了,“我的理发师”转行了,似乎有点失落,我不得不寻找理发情感的落脚点。今天第一次专门到刀家附近的八佰伴花了49元,体验“专门店”的服务,服务虽好,但总觉得少了了什么,这次几乎成为我理发史最贵的一次尝试没有找到什么感觉。。。。。。
也许这是一种旧情感流失表现出来依依不舍的几分惆怅。。。。。。
49元理一个发,对于我来说确实可以承受的了。其实,这不是我最贵的一次,最贵的一次是在1983年??我结婚的那一次。那时,我刚刚重新参加工作不到一年,月薪62元,还没有奖金,只有9元/月的卫生补贴。我没有披金戴银的习惯,也少去女人化妆的花销,为了自我的尊重,也为了尊重人生的重要时刻,我忍了忍,花了15元做了一个头发,四分之一的工资呀!
今天在八佰伴理这个发,是专门为女儿的同学理的。并不是像我当年结婚的时候要理最好的发那种感觉,而是一种尊重。
今天傍晚女儿同学的婚礼,我也许是少有几个特邀的长者。我在女儿同学的心目中是美好的,阳光的,也许还微微散发出他们这个年代的气息。这位同学与我女儿同性同年同月同日生,也是好同学,好朋友。一个多月前,他们一对新人特意把请帖送到我的办公室。我答应他们,一定参加!
我不能全程参加他们的婚宴,我要完成今天最后一件“大事”??赶飞机。只有在今天最后的十分钟里,在古城西安再次遥祝:成家易立业难,再难也得比翼飞!
从理发中感觉到的
评论
编辑推荐
2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