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降费莫成“空头支票”


  7月20日,中国证监会在通气会上回应市场热点问题时指出,将在前两次降低费用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交易手续费,整体降幅约为20%,具体的实施方案正在研究制定中,预计9月1日前推出。

  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在降低市场费用方面可谓动作不断。6月1日,沪深交易所开始实施降低市场交易费用,幅度达25%,而商品期货交易费用平均降幅则高达30%;7月13日,监管手续费标准降低50%。如果此次降费得以实施,对于中国资本市场来讲,今年堪称不折不扣的“降费年”。

  其实,降低市场费用与交易成本已成一大趋势,最突出的表现为证券交易印花税。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的调整,无疑与交易成本密切相关。另一方面,近几年各券商为了抢占市场份额纷纷掀起的“佣金大战”,同样涉及降费以及降低交易成本方面的问题。

  应该说,监管部门在“五?一”前宣布6月份开始降低交易费用,其呵护市场以及提振投资者信心的良苦用心是不言而喻的。其一,股市方面,自股指在今年初探低2132点之后,虽然经历了一波反弹,但其后人气明显不足,市场表现低迷。特别是,在A股连续两年“熊霸全球”的背景下,更需要政策利好与来自监管部门的“强心剂”助力股市。其二,期市方面,从2010年11月份后,所有商品期货交易品种手续费全部实行双向征收,执行了十余年的手续费“平今收单边”优惠政策 “寿终正寝”。双向征收极大地提高了投资者的交易成本,期货交易量下滑亦十分严重,也导致各期货公司生存举步维艰,降费实乃大势所趋。

  监管部门频频降费的举措,不仅仅只是降低市场费用与交易成本这么简单,更是其维护市场稳定以及恢复投资者信心的表现。但是,今年的首次降费,对于投资者而言,却“只闻雷声不见雨点”。监管部门降费,券商收获“红包”,本应由投资者享受的“红利”,却进了券商的腰包。甚至于有券商不执行“减负”政策的理由,竟然是降费通知由证交所与中登公司所发,而不是来自证监会。在诸多不执行为投资者“减负”政策的券商中并不乏大牌,像中信证券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对于此次降费,证监会相关人员特别强调,投资者将是直接受益人。但投资者能否成为真正的受益人,其中的利益是否能再次被相关券商以种种所谓的理由窃取,显然需要监管部门的进一步重视。否则,降低交易费用为投资者“减负”,将变成为券商增利,为投资者降低交易费用将再次变成“空头支票”,而这显然不是监管部门的初衷,也不是我们所愿意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