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到广州中山大学跟年轻人探究什么叫做“微博控”,他们异口同声道,还用说嘛,就是手机不离手,早也微博晚也微博,睡前微博睡醒微博,就连坐在马桶上或泡在澡盆里也微博,这就是了。
至于坐在桌前进食,理所当然地先拍照后起筷,让手机的摄影镜头吃饱了,再传上微博让生张熟魏分享赞叹,最后才把食物送进嘴巴。如果可以,真希望能像电影《深喉》一样,把整只手伸进嘴巴,经由喉咙直入胃肠,拍下菜肉被胃液消化和肠道吸收的每个细节。
消化和吸收完毕,排泄了,要不要也拍它一拍?假如阁下确实是个“微博控”,你大概没法忍住不拍。也或许只有到了这个疯狂程度,才会达到日前所说的每分钟发送1.5条微博的极端境地。
可是数量毕竟不等于一切。疯狂发送和查看微博,固然是“控”的基本指标,但这只是“唯物”的标准,是外在的表现与重量;而一个最最典型的“微博控”其实尚有“唯心”的一面——他对虚拟微博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另有一套察看和理解方式。
简单地说,就是他不管看待何事何人何物,总倾向从微博的视界框框去察看去思考,总先想如何把正在发生的事情和在眼前的事物用短短140个字呈现,再配以一张或数张小小的照片,让全世界的熟人和陌生人分享、参与、讨论。甚至,他会为了发送微博而特地去做某些行动,说某些言论,用现实来配合虚拟,让虚拟变得比现实更“现实”。
举个例子吧。在中山大学演讲以前,跟几位年轻人吃饭,甲女子提及莫言曾来广州演讲,乙女子嗔声道,“哎呀,为什么我不知道?没去听真可惜!”甲笑道,“你根本没读过莫言小说呀,干嘛要去听?”“不去听,我便没得发微博了!”乙笑答。
这才是“微博控”的精髓所在。微博,原先为人而存在,可以交换资讯和意见,可以动员人脉,可以放大情绪,但这皆以先有资讯、意见、人脉、情绪为大前提。
然而对“微博控”来说,逻辑刚好倒转,大可为了填塞微博而去找、去挖,去创造资讯、意见、人脉和情绪。体用颠倒,本末倒置,变成了人为微博而行动和思考。“微博控”的意思就是,把微博变成你的眼睛和大脑。微博,就是你。
对于微博,我总是意见多多,只因我亦沉溺其中。近半年里有多次机会在内地跟读者交流,总有人举手提出“你对于‘微博改变中国’的说法有何高见?你认为微博真的能够改变中国吗?”对这类问题我当然努力回答,答得多了,竟有了一套自己的标准答案。
每回我都说,“微博改变中国”这命题应被延伸扩展,其实,微博改变的是我们,而经由我们,改变了中国;是的,微博改变我们,我们改变中国。
微博如何改变我们?至少有三方面。
首先,是资讯的交换与扩散,内地的、外国的、光明的、黑暗的、喜悦的、悲哀的资讯如波如涛在微博汪洋里翻腾汹涌。你告诉别人,别人告诉你,你又转传与别人,资讯碎片彼此连结,成为“资讯链条”,拼凑起来,便是一张聊胜于无的地图座标,供我们参考去向。
其次,是对于喜怒情绪的搅动与放大,令喜的加倍喜,令怒的发狂怒,让我们对于人间万象难以保持麻木。另外,微博除了是个向度宽广的“资讯交换机”,更是个能量巨大的“情绪扩音器”,其如何影响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是极好的论文题材。
还有,透过资讯交换和情绪扩散,微博让我们找到了同类,减弱了孤绝感。不管你的行为思想如何另类,只要贴出图文,网络上必有共鸣回响,虽有人骂你,亦必有人赞你。你有你的“国”,你和他不同“国”,中国人由此可以慢慢学会独立自主和自给自足。微博社群让中国人健康地“分裂”,在小众环境里隐秘地摸索,做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正是这三个层次的作用改变了我们,再结合日常生活的实践参与,你有你的份,我有我的功。经过长期累积,国由是变貌。
当然,只有微博改变不了中国。但微博加上现实,就可以。我们永远是改变现实的中介体。你好,中国好;你坏,中国坏。中国在你手中脚下;你,就是中国
活在微博里
评论
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