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finance.china.com.cn/news/20120626/826103.shtml
城商行的青春期:省外扩张井喷 异地经营吃力
(注:偶然在搜狐发现这篇文稿。涉及本人的话基本不错,但想不起是何时何地对谁说的了。可见记者捕捉信息之厉害。且收录,当戒之。未经深思熟虑的表达,恐有负作用。)
城商行的青春期躁动从何而来?从成长到成熟,城商行还要经历怎样的蜕变?
晋城银行副董事长谢振山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称,“目前的市场环境并不好,融资压力大。同时,城商行上市的目的是否为了圈钱?这也是监管层考量的问题。”
“在大城市设立分行的形象意义要大于实际上的业务意义。”谢振山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我认为城商行自己的战场还是应该向下走,像小城市或者中西部一些相对偏僻的地方,这可能是它的优势。大城市银行多,城商行去大城市争夺资源,就是起到一个象征性的作用,产生的经济效应并不是太好。主要收入还是来源于当地经营这一块儿。”晋城银行副董事长谢振山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谢振山认为,国家政策层面,应该引导城商行向下走,去经济发展需要的地方。向大城市走,向经济条件发达的地区走,不需要政策的引导,市场化的选择就会那样走,如果国家不调控,小银行肯定都愿意去发达地方赚钱。
“但相对弱小的银行,你不调控的话,它就盲目地往外走,目光也不会很长远,去了大城市之后它没有核心竞争力,没有优势,就会死掉。那样的话,给金融业发展带来危机。”谢振山说。
“城商行的发展应该往下(经济欠发达区域)走,支持真正需要它们的地方,现在证监会不放行,是因为城商行的发展定位以及上市意图尚未厘清。”一位地方城市商业银行的副董事长向记者表示。
实际上,在最近银监会公布的年报中就以“立足本地、服务小微、打牢基础、形成特色、与大银行错位竞争”来表述城商行的发展思路。
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城市商业银行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走差异化和特色化的发展道路。要找准定位,明确方向,做到“立足于本地发展,立足于特色经营,立足于服务实体经济,立足于支持小微企业”。
分管城商行监管的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在公开场合表示,城市商业银行要扎根当地、突出特色,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在做大做强的同时要提升风险管控能力。
具体负责城商行监管的银监会银行二部主任肖远企亦在公开场合表示,城商行面临的最突出挑战,是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还不够准确、清晰。一是市场定位于大中型银行较趋同,二是层次化、差异化不够明显。
然而,2010年以来,齐鲁银行伪造票据案、汉口银行担保纠纷、烟台银行汇票案等城商行金融案件频频爆发,市场对城商行的担忧开始加剧。
分析人士认为,这些案件暴露出相关业务领域方面的风控缺失,同时也是近些年城商行大力扩张带来的内控不足的表现。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获悉,证监会已于近期起草了中小银行上市参考标准,并征求了银监会等相关部门的意见,正在委托一家调研机构展开调研,相关文件会在时间成熟时出台。
《中国经济周刊》获得的一份材料中,引用了上述文件草稿中关于重点推荐类城商行的参考标准:产权清晰、公司治理健全、风险管控能力强;监管指标达标,且监管评级高;具备一定规模且业务较为全面,竞争力和盈利能力较强。
上述文件草稿显示,证监会在中小银行审核时重点考察的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银行资本构成的稳定性、财务状况和资产质量对资本的影响、银行补充资本能力等。二是不良贷款和其他不良资产变动趋势、贷款行业集中度、信用风险管理政策、贷款风险分类制度、保证贷款和抵押贷款管理状况,其他风险资产的管理状况及对银行整体资产质量状况的影响。三是公司治理组织机构的完备性,决策机制、执行机制、监督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的完备性和有效性,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制度与手段,内部控制措施的完善性和有效性。四是银行所在地区的政治经济的稳定性和波动性,区域固有的外在风险和系统风险对银行经营的潜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