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最近一段时间,杭州、南京、宁波等地接连上演了“房闹”事件,导火索都是老业主不满开发商大幅降价。以坐落于镇海的保亿·丽景英郡为例,因不满开发商大幅度降价,约400名老业主堵在售楼处门口,讨要说法。业主给开发商提出了三种解决方案:赔钱、退房、不准降价。
随着楼市调控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加入降价大军,“房闹”现象也重出江湖。就事论事,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买卖双方都应该本着起码的契约精神,无论开发商此后的定价策略如何,前期业主都没有理由以此来要求开发商退房或者赔偿,更没有权力要求开发商“不得降价”。笔者相信“房闹”对于这一点心知肚明,这也是他们选择“闹”而并非与开发商对簿公堂的原因所在。那么,为何近期“房闹”风波大有蔓延之势?在笔者看来,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对于前期业主而言,开发商降价相当于其资产价值蒙受了“损失”,特别是近期部分开发商降价力度颇大,明折暗扣加起来降价幅度甚至在两成左右,在还没入住,甚至房子还在图纸上的情况下,首付就打了“水漂”,前期业主心中难免有些不快。这是“房闹”现象出现的客观基础。
但另一方面,虽然大部分聚集在楼盘门口讨要说法的都是善良的老百姓,但也不乏某些投机者故意煽风点火。因为从理性的角度讲,如果买房是用于自住的话,开发商后期的定价涨跌并不会让购房者产生直接的经济损失,即使觉得买贵了,也只会要求开发商赔款或者退房,而不会想到要求开发商“不准降价”。因此,笔者觉得,虽然“房闹”
们看上去是在为前期业主避免损失,但“不准降价”这一要求恰恰暴露了一小撮投机客试图假借民意维护自身利益。
可以说,随着房地产调控的深入,的确有人遭受了损失,但绝不是普通的购房者。其实,从房地产调控以来,试图干扰政策正常运行的杂音一直不绝于耳,从刚性需求到城市化发展,都会被用来论证房价应该上涨。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前几轮调控中,这些政策杂音确实产生了影响,也让几轮调控未能取得应有的成效。但在本轮房地产调控中,中央政府再三强调坚持房地产调控不动摇,在过去屡试不爽的伎俩失效后,那些投机客们恐慌了,于是就上演一场场闹剧,试图假借民意干扰政府的判断,动摇决策层的决心。
房地产调控政策运行至今,已经到了关键时刻。作为消费者,目前最需要理性面对市场变动,不盲目听信谗言,更不应成为投机客干扰房价合理回归的助力。政府有关部门应审时度势,在继续坚持楼市调控的同时,出台合理的措施,保护普通购房者的利益。
是谁导演“房闹”这场戏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