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战之城
未建避暑山庄时,一位叫蔡元的总兵官上书康熙皇帝,请求朝廷拨款重修长城以巩固边防,遭到了康熙的反对。因为康熙深知江山是先人马上打下来的,但又明白保江山还需要有另一方法,那就是用文化的力量争取人心,用不战的心态而屈欲战之兵。于是,他把各地方少数民族的首领都请到避暑山庄来,与他们一起打猎,一起饮宴。乾隆有一句话讲得好:“我皇祖建此山庄于塞外,非为一己之豫游,盖贻万世之缔构也”。建庄三百年,尽管塞北多战事,但热河城下从未有过两军对垒的局面。北方少数民族不仅不再和清朝交战,还和清军一起反击沙俄等外来侵略,建立了1300万平方公里的大清王朝版图 ,所以民间就有了“热河化兵”之说。
第一次去承德是为了写一篇企业文化的文章,采访当地的企业。热情的朋友并没有立即安排采访,而是将我行程的第一站安排在了避暑山庄。“不了解承德的历史,相信你也写不好关于文化的文章”于是我听到了关于“热河化兵”的故事。在避暑山庄其实并不乏各种各样的传说。例如“阅射门”两侧铜狮子的故事: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侵占了承德并大肆抢劫。当他们撼不动这两只狮子想把它们毁掉时,发现两只狮子的眼睛红红的都哭出了血,又听闻这两只狮子是佛前神兽显灵,便吓得仓皇而去。其实,这不过是护院老人的智慧,他从村里找了猪血涂在狮子眼睛上,又添油加醋的讲了个恐怖的“鬼”故事,却不费一兵一卒赶走了日本人。用现在人的话讲,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大多数的人文景观若没有导游或当地人做向导,多少有点炒菜没放盐的感觉,总觉得少了点味道。但是我却无论如何都不愿意随团出行,总觉得走马观花的结果,会失去旅游本身的意义。这一次去避暑山庄的导游据说是奉命来做讲解,他的专业知识和水准自然不差,但是较之朋友的真诚和热情还是逊色不少。为了节省时间和体力我们按他的建议坐船游山庄,也因此错过了很多绝妙的风景。可见所谓的捷径,往往是成本最高的那一个,而这种成本有时并不能单纯的以金钱衡量。不战而胜者、不求而得之才是用兵、做人的最高境界。
澹泊敬诚
避暑山庄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是“澹泊敬诚”殿。“澹泊”二字来自于《易经》:“不烦不扰,澹泊不失”,诸葛亮在其《戒子书》中又说,“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居安思危,崇尚节俭”这也是康熙不同与其他帝王的过人之处。据说当时的“澹泊敬诚”殿用普通的原木修建,乾隆即位后为了显示自己国力雄厚“不差钱”,用珍贵的楠木对此殿进行了重新修建。如今,如乾隆爷般“不差钱”的思想大有人在。各地大兴土木,白宫、白金汉宫在各穷乡僻壤拔地而起;反倒是我们的名人故居、祖宗祠堂、援建的学校被夷为平地。我不由想起了阿木的一首歌《丢了》:山慢慢的变矮变荒芜/河慢慢的变浅变混浊/拆了破旧的老屋/丢了童年的乐土/理想慢慢的变近变模糊/梦幻慢慢的破灭变残酷/懂了世间的不归路/丢了纯真的笑和哭/输了苦苦认定的路/丢了曾执著的脚步。
扯远了,思绪拉回眼前。大殿外观古朴淡雅,不饰彩绘,而楠木散发的缕缕清香,沁人心脾确实够淡泊。避暑山庄集全国园林精华于一园,具有南秀北雄的特点。这里还有个观景的小窍门:康熙皇帝建避暑山庄时各处风景都以四字命名,乾隆爷为了表示对先祖的敬仰各处风景均以三字命名,合称“避暑山庄72景”。这里就不做过多的叙述。乾隆爷虽拆了祖宗的大堂,但至少还记得谦逊的祖训,实在是难能可贵,别忘了“康乾盛世”也有这位爷一半的功劳!
棒槌山,擎天而立,直插云端;双塔山山峦奇秀,怪石峥嵘,峰顶的砖塔更成为千古之谜;元宝山至今还流传着“元宝穴内灵芝草,消灾灭病宝中宝,谁要黑心去偷挖,必死洞内跑不了”的顺口溜,移步换景可谓是承德最大的特点!
英雄不问出处
康熙虽未在承德修建城墙,但是却修了很多庙宇。在承德你几乎可以见到中国所有寺庙的规格建制,如普宁寺仿西藏扎囊桑鸢寺、安远庙仿新疆伊犁固尔扎庙、普陀宗乘之庙仿拉萨布达拉宫、须弥福寿之庙仿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等。这些寺庙的建筑形制不仅用了琉璃瓦顶、方亭、牌楼、彩画等汉族建筑传统手法,同时也应用了红白高台、群楼、梯形窗、喇嘛塔、镏金铜瓦等藏族、蒙古族的建筑手法别具一格。普宁寺的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更是被载入世界吉尼斯大全。
在小布达拉宫我们看到了一步一叩首的信徒来这里朝拜,敬佩之情悠然而生。这里的庙宇其实才是热河化兵的真正原因,作为一个依靠武力征服中原的少数民族的皇帝,要想获得真正的认知是何其不容易。直至今日康熙还依然被与忽必烈相提并论,所谓他们对于中国疆土的贡献褒贬不一。更可笑的是,网上有一道调查题“你认为康熙和忽必烈是中国的皇帝吗?”竟然有90%的人答案是否定的。其实,康熙和忽必烈除了不是汉族之外,最大的不同是他包容的心态,“因其教而不易其俗”,通过“深仁厚泽”来“柔远能迩”他无为而治的治国方针确实令人佩服。
这里我突然想起了《东归英雄传》的典故:1771年从中国迁徙到伏尔加河下游生活了近200年的蒙古土尔扈特部族,不堪忍受俄国的种族灭绝政策,在渥巴锡汗的率领下举部东归故土。中途遭到俄军的追击、哈萨克的抢夺,人畜损失三分之一,但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即使最后只剩下一个人也要回来。乾隆在避暑山庄接见了渥巴锡,并在承德附近赐了封地,让他们安居乐业。连被所谓大“汉”贵族视作蛮夷的蒙古族在几百年前就可以放下种族偏见,为“华夏一家亲”做出艰苦的努力,今天所谓“康熙算不算中国皇帝”不是那些所谓的贵族在抽自己的嘴巴吗?这就好像北京没落的八旗子弟看不上“非正统”的外地人、棚户区的上海人怨“乡下人”占了自己的资源,抢了自己的机会一样。熟话说“三代才出一个贵族”,想看自己是不是贵族,不是看你买不买得起贵重物品,而是先翻翻族谱、刨刨祖庙看看有没有青史留名的荣耀。当然在承德的青史留名的还有乾隆与班禅额尔德尼的佳话:在接见仪式上,西藏政教首领六世班禅额尔德尼先献吉祥哈达,跪请圣安。乾隆离开宝座亲手扶起,操藏语问佛安:“长途跋涉,必感辛劳。”“跪安、离席、操藏语”几个简单的动词展现的是统治者包容的心态和立地成佛的仁善之心,而不是个人的尊严和面子。
文化的力量
这一次夜幕降临时,我们观看了实景演出《康熙大典》。虽然有做广告的嫌疑,但是这里不得不多说几句关于《康熙大典》的故事。我认为任何文化形态的节目只有你了解它的创作过程,你才能真正读懂作品本身,所以每次看演出之前,我都会先做做功课。《康熙大典》由实景演出创始人梅帅元亲自执导(他曾先后制作过《印象•刘三姐》、《禅宗•少林》等实景演出),邀请谭盾、于丹、纪连海等文化精英共同策划,以皇家帝王文化为主题,演绎康熙大帝传奇一生。1000余人的创作团队将舞台搬到了开阔的大自然中,以自然景观为背景、为情景,结合现代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带我们玩了一次“穿越”。《康熙大典》整场演出以承德独特的自然元素和人文元素为创作基础,汲取康乾盛世时期的历史脉络与皇家文化元素,真实再现了康熙大帝从修建避暑山庄到确立华夏版图的宏大历史故事,全面展示清王朝最鼎盛时期的历史风貌及人文情怀。战马奔腾、号角长鸣、呼啸生风、群雄逐鹿场面很是盛大!
剔除个人的喜好因素,我认为这场演出要比任何一场明星演唱会更有欣赏价值。因为我突然想起了朋友的一句话“文化的入侵可能更可怕”:一位旅居加拿大的朋友,前段时间回国做关于文化的演讲。他说在国内基本没有时间认真的坐下来思考或做学问,反倒是在加拿大坐“移民监”的这两年,做了些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又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他为了研究国外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曾多次到教堂去。他说,“一个接受了半辈子唯物主义教育的人都为某些人的信仰和虔诚所折服,我不知道我的子女或更加年轻的人,是够能抵御这种冲击”。“‘人傻、钱多’这竟然是很多国家对中国人的评价,为此我经常和人家争的面红耳赤。没想到在中国经济逐步强盛的今天,我们依然被瞧不起,依然只是欧洲人眼里的‘暴发户’”。谁说不是,在游船上,大爷大妈一边欣赏秀美河山一边将手中的鸡蛋皮、花生壳扔进碧绿的湖水中,可谓大煞风景。演出接近尾声,大队的人马不顾前后左右的感受,喧哗着离场——观看演出不大声喧哗,等演员谢幕后毫不吝惜地送上你的掌声或板砖,似乎是观看现场演出基本的礼节?某些人的暴发户气质总是在微小的细节暴露无遗。他谈到国内对于奢侈品消费的追逐现象、浮躁的社会现实及当代人对于信仰的缺失时,眉宇间不无担忧。“鸦片战争时期,侵略者一边向中国输出鸦片,一边输出传教士。今天是一边输出奢侈品,一边侵蚀你的文化。” 他意味深长的说,“文化的入侵可能更可怕”。
“四知”而明
在避暑山庄有一座“四知书屋”,这里的四知不是汉朝杨震所说的:做官要廉洁,不可贪脏枉法,办事再机密也瞒不过去,因为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而是语出于《易经》——“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我想,朋友说的“文化的入侵更可怕”恰恰是因为当今社会的一部分人忘记了四知的含义(不论哪一种)。追星、追奢侈品、追洋房名车;信佛、信教、信基督、信各种党派都无所谓,最重要的是有一样东西你懂得坚持也值得你坚持,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文化或信仰,而这也恰恰是我们缺失的。他的隐忧虽不是杞人忧天但也有先见之明,当那些所谓的“奢侈品”、所谓“不惜一切手段达到目的”的追求,改变甚至摧毁了一个人的生活、情感、信仰、社会意识形态时,我们用什么救赎自己?当各种病态的“主义”打着各种旗号扑面而来时,我们身上的盔甲是否足以抵御这份冲击或诱惑;如若不能你又如何保证当另一种文化入侵时你不会缴械妥协?
记得,某一次旅行在火车上遇到5个法国留学生,近几个小时的时间我用三脚猫的英语和他们聊了很多。当我问及他们最喜欢中国那座城市时,几乎走过中国所有代表性名城的他们的回答多少有点意外,不是北京、上海而是“承德”——因为承德深沉厚重、空气清新有很多中国元素(北京、上海高楼鳞立和国外差不多)。现在我有点能理解他此话的含义了。对于当代人而言,再高超的技术和手段都不是我们忘记历史或抛弃昨天的借口,而应在包容和继承中创新。我们不该只有低廉的“中国制造”和山寨的Copy而应该为每一件作品赋予它独有的文化和内涵。一件作品如此,一个城市如此,一个人更是如此!
“不战之城”承德留给世人的是关于文化的思考和命题。康熙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在当今的时代似乎有更加深刻的含义。“热河化兵”不仅是一个难解的自然现象,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社会现象!(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