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d的商标或许是政治词汇的误读


  iPad全面即将下架

  iPad因商标败诉被下架的事儿,最近两天闹得很凶,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事实上,其可能的结果要比目前严重得多。因为,笔者今天去北京某家乐福超市买数码产品,发现柜台上已经没有iPad了,一问才知道,主管担心iPad商标出事儿,叮嘱把仅有的一台iPad样品收起来。

  这样看来iPad在全国线下全面禁售只是个时间问题,随后京东商城、淘宝乃至所有国内的电商网站都会陆续将iPad下架。这种整治比打击水货和假冒伪劣商品还严重,对于即将发布的iPad3几乎是灭顶之灾。

  iPad商标危机来龙去脉

  我很纳闷,苹果一直是个追求完美的公司,不单单是产品做得精美、营销、产业链和合作伙伴上也是精雕细琢、精雕细选,怎么独独在商标这么重要的事儿上翻了车?查阅了整个案情和2001版本的商标法,终于了解一二:

  苹果取得iPad商标,并非毫无准备。2006年,苹果公司开始策划iPad时发现,iPad商标权归唯冠公司所有。2009年,苹果公司与唯冠达成一项协议,唯冠台北公司将iPad全球商标以3.5万英镑价格转让给苹果。

  当然实际的过程比较曲折:09年底,唯冠国际签署了相关协议,将10个商标的全部权益转让给英国IP公司,其中包括中国内地的商标转让协议。协议签署之后,英国IP公司向唯冠台北公司支付了3.5万英镑购买所有的iPad商标,然后英国IP公司以10英镑的价格,将iPad商标的所有权益转让给了苹果公司。这个收购是一次委托收购。

  但问题就处在这儿。中国的商标法第三十九条规定:转让注册商标的,转让人和受让人应当签订转让协议,并共同向商标局提出申请。在台湾通过IP倒手卖给苹果是没有问题的,但在大陆,显然是违规行为。

  而且在第四十四条中,还明确规定,“自行转让注册商标的”可“责令限期改正或者撤销其注册商标”。而这正是苹果正在面临的尴尬。

  iPad商标在谁手里?

  如何解决商标危机?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是,iPad商标现在在谁手里?

  如果iPad商标在英国IP公司手里,那事情就简单了。要么,两家一起找工商部门迅速补办商标转上协议,然后等待批复便完事大吉。如果IP公司趁机抬价格,苹果随便花点钱,将其收购变为子公司,商标危机也迎刃而解。

  但事实是,商标竟然在唯冠深圳公司里,因为唯冠争夺商标的官司胜诉了。这事情就麻烦了。唯冠早两年就传出破产,股票也已经停牌,负债数亿,官司缠身。唯冠揪住苹果不放,就是希望iPad商标能成为救命稻草。

  当然,苹果也不是吃素的。李开复在微博里说,苹果的企业品牌官司才花了一个亿,他们不会为一个产品花巨额资金,就像之前在德国更改产品名称一样,iPad最多在中国换个名字。但这对苹果短期仍有不小的影响,至少是打乱了iPad2库存的消化速度,还给iPad3的发布和上市蒙上了一层阴影。

  苹果为何会百密一疏

  向来追求完美的苹果,为何会百密一疏?把中国区的商标权搞丢了呢?我们不妨分析一下:

  1 获得iPad商标是一次完美收购

  苹果很早意识到iPad商标的重要性,所以上市之前就主动购买商标,这说明苹果对iPad商标早有准备。而且,苹果通过英国IP公司购买,麻痹了唯冠,只用几万英镑(约合30多万人民币),轻松搞定的iPad全球商标。用最便宜的价格,最恰当的时间,拿下iPad全球商标,整个iPad商标购买方案只能用完美二字形容。

  2 纰漏或许在“政治词汇”上!

  最新苹果的回应,仍是“苹果已经获得iPad商标”,那么纰漏出在哪里呢?我认为是政治词汇上——当初签订的协议上可能出现引起歧义的字眼:

  极有可能是,苹果同“中国台湾唯冠公司”(也可能是“中华唯冠”等)签订协议,或者合同中用了“台湾国内”的字眼。苹果理解为“中国台湾”即中国;而唯冠认为“中国台湾”是“台湾国”,或者“台湾国内”即台湾,“台湾国”以外也没有括中国大陆的名字。

  所以,笔者怀疑,正是这份有争议的合同,双方对诸如“台湾”“国内”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最终导致“完美的苹果iPad”出现了一个巨大的Bug。笔者建议,李开复老师问问郭台铭先生,是否当年有这样一份争议合同,顺便将其公之于天下,晒晒苹果对中国统一的支持。

  如果事情果真如笔者所预料,那么秉承一国论的苹果反而成为中国工商部门重点打击对象,而且中国的中级法院似乎也对坚持一国论的苹果丝毫不给面子,令其频频败诉,那真是天大的笑话和巨大的讽刺。

  3 PC业对苹果的一次阻击

  当然,下架的时间发生在iPad3这款可以与iPhone4媲美、并即将冲击IT业的产品上,这背后也许有着PC产业链上的公司和集团联手操纵的嫌疑。反正我知道,所谓的工商部门对中国遍地的水货向来不理不睬,而这次如此积极,必是有重量级的企业在推动。

  唯冠早些年是显示器厂商,市场份额也非常可观,但最近两年走了下坡路,最终淡出IT业,但他们与IT大佬的关系应该非比寻常。笔者也相信,随着事件的发展,背后的大佬会浮出水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