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楼市放量下探的大趋势不会变


□李杰辉

 

2010年初起,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项房地产调控政策,以遏制投资、投机性购房,因而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调控措施。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处于下行通道运行,为避免经济硬着陆的风险,稳增长已成为首要任务。在政策预调微调的影响下房地产有出现阶段性“升温”的可能,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难以支持楼价长期处于高位。通过以下“七个看”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总体上中国楼市放量下探的大趋势并不会改变。

一看宏观政策。针对当前部分产业产能过剩,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5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根据形势变化加大预调微调力度。由此,有舆论认为房地产调控即将全面“松绑”。其实,我们应该清楚在房地产库存极大的背景下,房地产业不具备继续吸纳传统制造业产能的能力,中央稳增长将首选积极的财政政策,重启铁路、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投资。其实,在522,新华社就播发了题为《稳增长不等于放松楼市调控》的新华时评,全国省级以上主流媒体纷纷转载了该文章。并且国务院常务会议在最后还特别强调要“严格实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只要稍加综合分析就不难解读中央的政策趋向。

二看经济层面。511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4CPI从上月的3.6%降至3.4%,低于目前一年期定期存款3.5%的利率水平。央行同日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4M2同比增长回落至12.8%。上述表明通胀压力回落,货币处在紧缩状态,符合市场主流预测。实际利率由负转正意味着储户的银行存款不再继续“缩水”,因此,民众囤积房屋保值的热情也将会降低,房价的下行趋势将再度明朗。

三看货币信贷。在当前楼市处于低迷的背景下,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已经遏制,央行基于整体经济的复苏及发展,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楼价崩溃式下跌,但并非“救市”。按预计此次释放流动性约4000亿元左右,且根本不可能全部投放房地产市场,这对于房地产市场高企的负债率和短期暴增的借款仍然是“杯水车薪”。而且每年的34月是税收大幅增缴季节,据测算回笼央行的资金可能每月达到3400亿元左右,一定程度上提前稀释了降准的效应,银行间市场资金面仍不容乐观,因此房价下行压力仍较大。

公开数据显示,4月份银行新增贷款6818亿元,为今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按照贷款创造存款的理论,贷款少致使存款创造也少,受存贷比最高75%监管红线约束,显然限制了银行的房贷能力。6月面临中报业绩大考,银行既有冲动放贷保规模,又有高息揽存 “过夜”资金实现“技术性”冲高的需求,但在经济增速下行之际,银行不良贷款会有扩大趋势,鉴于欧债危机的影响,出于控制风险、保证贷款质量的考虑,相信银行一定严格放贷标准,未必会盲目扩大信贷投放。

四看房产税开征。在楼市库存量大、有效供给扩大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为减轻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必将寻求地方税收收入新的增长点,以实现从增量土地财政向存量土地财政转变。尤其开发强度超限的城市,对开征房产税带来地方收益充满期待。517住建部有关负责人向媒体介绍,相关部门将加快研究推进长效机制建设,稳步推进房产税改革试点。为此在开征房产税预期越发明显的情况下,大部分囤房多房的人会吐出一部分房子进入市场流通,也将是房价回落的诱因之一。

五看人口消费红利。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出生率在“第三个人口高增长阶段”的1987年达到23.3%峰值后一直呈下降趋势,18-55人口数量将在2017年达到最高峰值。到2022年,在上世纪60年代初“第二个人口高增长阶段”出生的人口消费力将逐渐减弱,人口老龄化加速。也有房地产业界知名人士指出,23岁人口的数量将在2015年达到最高点,此后逐年下滑。这些都意味着在未来5-10年人口的消费红利将大幅下降,购房需求也将明显减缓。因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从长期来看,这一趋势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显然要超过正在进行中的楼市调控。”

六看楼市供需关系。513,央行联合有关机构发布报告称,2011年城市户均拥有住房为1.22套。这从另一角度例证“刚需”构成中主要是大量“可买可不买”的改善型需求消费者。据较早前央行发布报告指出,一季度居民购房意愿13年来同期最低,未来3个月内有购房意愿居民仅占14.1%。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尚在开发过程中的房地产用地宗数和面积分别为15.04万宗、47.99万公顷,这个数字相当于过去三年年均供应量的4倍。假如以其中一般属商品房用地,且以容积率1.5折算的话,其转化为商品房开发面积便高达36亿平方米。足够开发出4000万套90平方米的住宅。如能全部开发完成,足以改变目前市场上的供需关系。

七看购房心理预期。经历多年,消费者对于政策的理性解读已日催成熟。虽然市场释放出宽松微调信号,各地方也出台了一些“刺激刚需”的“差别化”微调政策,但作为影响购房者贷款成本主因的基准利率并没有下调,尤其作为本轮调控核心的限购政策并没有出现松动迹象。同时民生保障房的陆续推出,消除了不少房价上涨的恐惧因素,引致观望情绪趋重。由此可见,即使各地方曲线松绑进行微调,均属支持“自住需求”积极入市的举措。因此消费者普遍认同:基于维护政策公信力,中央继续从紧的房地产政策短期恐难改变。这无疑进一步强化了消费者对房价下行的心理预期,也可以这样说,比限购限贷更可怕的是,购房者的心理预期继续下跌。